【知識】航天大國為啥都要千裡迢迢去月球「挖土」?

2020-12-24 澎湃新聞

42年前今天

美國贈給我國1克月壤

只有黃豆般大小

還要用放大鏡放大

如今

我們自己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

說到月球採樣,就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之間的「月球挖土競賽」了,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登月之後沒有下一步動作?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那些年月球採樣背後的故事。

激烈的頭名之爭

「二戰」過後,美、蘇兩國各自從德國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並從此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

當時,蘇聯急欲在科技方面壓倒如日中天的美國,因此對航天技術的重視遠高於美國。當美國時任總統艾森豪還在糾結如何從國防開支中省下航天技術經費時,蘇聯早已大刀闊斧地向太空進軍了。因此,蘇聯不出意外地贏得了人類航天的好幾個「第一」。

這一系列「第一」嚴重影響了當時輿論,《紐約時報》更是悲觀地說,「我們的盟國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旁觀者確信蘇聯就是未來霸主。這使得新任總統甘迺迪倍感壓力,只能選擇——向月球進軍。

於是,在加加林進入太空後的第三天,甘迺迪召開會議,討論載人登月的可行性,並隨後在國情諮文中首次提出「阿波羅計劃」,計劃於1967年實現月球往返,得到國會批准。

而此時的蘇聯也早有登陸月球的意願,更何況1967年是蘇聯建國50周年,蘇聯怎麼會坐視美國人在這樣大喜的日子裡搶走如此重要的一個「第一」呢?

於是蘇聯月球挖土行動緊隨其後,並於1964年出臺了《關於月球和宇宙空間考察工作的決定》。

至此,「月球挖土競賽」正式進入白熱化。

為了率先完成這一成就,美蘇都採用了「適度冒險」的策略,壓縮地面試驗數量與周期,而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飛行器的可靠性。

美國方面,阿波羅計劃出師不利。1967年1月,「阿波羅1號」意外起火,3名航天員遇難。

1967年3月,負責蘇聯航天員工作的卡曼寧說:「蘇聯將保證航天員的絕對安全。」然而,蘇聯的形勢更為嚴峻。

為了在阿波羅成功登月之前完成月球取樣並返回,蘇聯在1969年4月15日之後的一年中,連續開展了6次發射任務,卻均以失敗告終,錯失了拿到月球首個樣本的機會。

好在蘇聯有個比較好的習慣,就是只有航天發射成功後,太空飛行器才會有一個正式的命名。因此,即便連續失敗,大家如果只根據有名字的太空飛行器來看蘇聯航天的話,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月球挖土頭名的殊榮花落美利堅。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與太陽能電池板小車

雖然頭名已失,但蘇聯仍不願就此放棄,終於在1970年9月20日,月球16號探測器完成了月球表面的首次無人取樣,帶土回家。

不同的採樣方式

蘇聯的月球無人採樣思路和我國本次「嫦娥五號」基本一致,都是進入月軌後,向月球表面釋放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的探測器,下降級位於探測器下部,負責制動、降落、採樣等。而且採樣不只是在表面抓一把土那麼簡單,為了儘量獲得更多數據,需要採集不同深度的樣品,為此,當時蘇聯採用了自動鑽孔機,通過在月球打洞的方式提取月壤樣品,但由於探測器本身不能機動,所以當像「月球20號」那樣不幸落在玄武巖上,就很難取到足夠的樣本了。取樣後,上升級負責將樣本送回月球軌道並返回。

但由於當時蘇聯還不具備在月球軌道中途進行對接的能力,因此不能像「嫦娥五號」一樣接力反回,只能靠上升級直接加速返航,這種方式無疑會攜帶大量燃料,這也是為什麼儘管蘇聯每個月球探測器噸位都不小,但採樣能力卻不大的原因。

相比之下,美國有人取樣的方式就靈活許多。美國的載人登月一方面返程的有效載荷可以更多,「阿波羅11號」就採回了22公斤月球樣本,是蘇聯整個登月計劃取樣的近70倍。

阿波羅16號飛船取回的月球巖石樣本

另一方面,載人登月採樣的方式和採樣地點也更為靈活。航天員在月球上活動時,可以使用鏟子和帶爪的探杆進行巖石標本收集,同時也會用鑽杆打洞的方式獲得內層巖芯。當然採樣地點也非常靈活,由於航天員可以在飛船附近自由活動,尤其「阿波羅15號」帶上月球車之後,甚至可以開車出去撿石頭,往返30公裡不是夢,大幅擴大了採樣半徑。

因此,單從採樣效果上來講,當時美國的有人採樣相對蘇聯的無人採樣有著絕對的優勢。

經過激烈的對決,美國雖然在月球挖土競賽取得了絕對成功,但也付出了很多。

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水星計劃」,目的是解決人類在外太空長期停留,以及從月球安全返航的問題,耗資約4億美元;第二階段是「雙子座計劃」,目的是解決太空飛行器對接、航天員太空行走等問題,耗資約12.8億美元;第三階段的「阿波羅計劃」才是研究載人登月問題,耗資約240億美元。總計260美元,按照美國6次成功登月算下來,平均每次登月的背後,都有接近40億美元在燃燒。

蘇聯方面登月的具體經費計劃目前尚未解密。但根據有限的公開資料,蘇聯在1966~1970年花在登月計劃的錢約為48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僅1966年一年,就為登月花了45億美元。

蘇聯採取無人採樣的方式造訪月球,儘管從挖土的重量上無法與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相比,但從解決「有」和「無」的角度看,無人月球採樣的方式更安全也更經濟,同時也為人類深入開展月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案。

不過,不論是更經濟抑或是燒錢,在當時,其成本都遠超國家經濟的常規負荷。因此,在兩國拼出勝負後不久,便不約而同地叫停了後續的月球探測計劃。

百搭的稀世珍寶

自古以來都是「物以稀為貴」,費了這麼大勁兒才採回來的月球樣本,從其落到地球的那一刻起,就變成了地球上「最昂貴」物件的象徵。

而貴重的物品,用來送禮再合適不過了。1978年,中美建交前夕,美國總統特使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時,帶來的禮物就是一塊嵌在有機玻璃中的月球巖石,只不過重量才約1克。

除此之外,美國還先後向135個國家贈送過月球樣本,質量也都很小。國際社會對月球樣本的認可程度可見一斑。

從月球表面起飛的「月球16號」上升級,頂部的球體就是樣品返回艙

當然,除了饋贈,還可以拿來拍賣或者收藏。1993年,蘇富比拍賣行以44.25萬美元拍賣成交3塊由蘇聯「月球16號」於1970年採集的月球樣本,總重約0.2克,這意味著其均價達到了200萬美元1克。然而,這並不是其價值的巔峰。當這幾塊「天外之石」在2018年再次出現在蘇富比拍賣行時,其成交價增長至85.5萬美元,漲了接近1倍。

雖然月球樣本已經貴得離譜,但它們的價值仍然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的,更重要的是科研價值。同時其研究的過程也需要十分謹慎,除為了避免樣本受到汙染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研究人員害怕月球樣本中存在類似「異形」的有害物種。

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研究月壤中不同的成分,來獲得原始月球的物質組成、外來物質、形成時間等重要信息。截至目前的研究顯示,月球表面巖石中富含鐵、鈦、氧等元素,且初步分析其蘊藏著豐富的稀有金屬。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在採集回來的樣本中發現了含量十分可觀的核聚變的理想原料氦-3,它很可能成為未來月球基地的重要能量來源。

隨著採樣與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我們。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來源:中國航天報、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光明網等 綜合整理

原標題:《【知識】航天大國為啥都要千裡迢迢去月球「挖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知識」航天大國為啥都要千裡迢迢去月球「挖土」?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那些年月球採樣背後的故事。激烈的頭名之爭「二戰」過後,美、蘇兩國各自從德國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並從此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當時,蘇聯急欲在科技方面壓倒如日中天的美國,因此對航天技術的重視遠高於美國。
  • 嫦娥五號為啥要去月球挖土,網友熱議:不帶點土特產,兩手空空的還能...
    消息發出後引發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嫦娥五號挖土計劃#【發射倒計時!#嫦娥五號為啥要去月球挖土#?】11月24日,#嫦娥五號# 探測器升空,目標是採集約2公斤月壤並送回地球。嫦五計劃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一帶登陸,這存在著上億年前的玄武巖,研究它們有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 「嫦五」月球採樣倒計時,中國為何要去月球「挖土」?
    人類對月球「挖土」的執著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國阿波羅計劃先後於月球表面採集了2315塊樣本,帶回了總計約380千克的月巖與月壤。蘇聯則通過月球計劃16、20和24號任務,總共攜返約324克的月巖與月壤。這些樣本對人類對月球地質演化的破譯起到了十分寶貴的作用,在此後產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我國此次將從月球上採集重達2千克的月壤或月巖樣品。
  • 深度觀察: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北京時間2日4時53分,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隨著採樣任務的進行,中國首次進行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為何嫦娥五號任務此次選擇了兩種採樣方式「挖土」?有人採樣和無人「挖土」有哪些差異?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又有哪些重大意義呢?
  • 「繞、落、回」收官,更多探測陸續開啟——去月球挖土的「嫦娥...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呢?月壤到底有多珍貴呢?
    2020年11月24日,重達860多噸的長徵五號「胖五」;背著8.2噸的嫦娥五號「五姑娘」;奔向38萬公裡外人類嚮往的地方--月球,12月1日嫦娥五號在月球呂姆克山脈順利軟著陸,經過2天的無人全自動採集,收集了2kg月壤樣本便從月面起飛。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返回對中國航天意味著什麼?
    登月挖土的嫦娥五號在今天凌晨回家了,等待嫦娥五號發射之後到返回地球的這段時間好煎熬,無數國人都在迫切地等待她從月球那天,時隔23天,她終於帶著月球上的土壤回來了!這是目前中國的第六個月球探測任務,它不僅標誌著我國「嫦娥」工程將完成「繞、落、回」三部曲的第三階段目標,也意味著自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月球採樣返回之後,人類時隔44年將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和土壤樣品。是得,之前從月球帶東西回來的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如今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登陸月球並成功帶回月球樣品的國家。
  • 難度如此大,中國為何還要去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難度這麼大,中國為什麼還要去月球「挖土」?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就此作出回應。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
  • 嫦娥5號怎麼去月球「挖土」?手繪宇宙科學講解圖,給娃揭秘登月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到底有多厲害?相隔44年,人類能不能從月球上再帶一次東西回來,就看這一波了,期待見證歷史!去月球薅東西回來,真的是無比艱巨,比上火星還難,畢竟火星大家還隔幾年就去一次呢。難,就意味著加錢,之前由於太空競賽,阿波羅計劃燒了200多億美刀,將人類技術強行拔高到登陸月球的水平,美蘇去月球上插了個旗,留了幾個腳印。
  • 嫦娥五號花這麼多時間去月球挖土,對未來科技發展有什麼意義?
    而且美蘇也早就飛過很多次了,我們還花這麼多時間去月球挖土,有什麼意義呢?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歐美科技如此發達,為何我們要發展自己的高科技一樣?」別人的總歸是別人的,關鍵時刻就會出現導航、晶片、太空站等卡脖子的憋屈事,當然為了消除某些網友的疑慮,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未來受益主要有四點:第一、有助於我國天文學發展;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在月球上進行天文觀察,40cm直徑的望遠鏡觀測效果,就相當於地球上8m直徑的望遠鏡一樣;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難點在哪?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詳解
    原標題: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難點在哪?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詳解
  • 雙語|嫦娥五號出發去月球「挖土」啦!
    本文轉自:可可英語 Chang'e 5 shoots for the moon 嫦娥五號出發去月球「挖土」啦! Ten, nine, eight, seven ...
  • 「五姑娘」奔月挖土為啥步步驚心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設計師們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當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就開始了為期約2天的月面工作。  「只有一次機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我們將可能遇到設備故障、突發情況等諸多風險,對月壤狀況也不知情。為了避免各種不可抗力帶來的意外,在地面上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反覆調教機械臂。」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任務,跟51年前美國登月相比有多大差距?
    嫦娥五號從11月24日發射到12月3日完成挖土任務從月面起飛,這些天裡我竟然沒有寫出一篇讚美它的文章!人家都出了好幾篇爆文了!這差距!今天怎麼也得憋出一篇有水平的文章來!可是寫什麼呢?看那些人把嫦娥五號的角角落落都寫遍了,連半世紀前的阿波羅登月都挖出來了。好吧!
  • 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挖土」?    「嫦娥五號」任務被稱為中國航天史上最難的一項工程主要體現在:新技術多。我們要突破月面採樣、月面起飛、交匯對接、高速載入返回等等一系列的關鍵技術。系統組成非常複雜。「嫦娥五號」由「四個器」組成——軌道器,上升器,著陸器和返回器。它們各自分工,分工明確。
  • 月球樣品容器已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航天科技四院助力嫦娥五號月球...
    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專家介紹,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探測器經受住超過100攝氏度的月面高溫考驗,克服了測控、光照、電源等方面的條件約束,依託全新研製的地外天體樣品採集機構,通過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分別採集月球樣品,採取深鑽、淺鑽、「鏟土」、「挖土」、「夾土」等各種方式,通過為期2天的月面工作,採集約2千克月壤並進行密封封裝。
  • 嫦娥五號之後,還有哪些國家將去月球「挖土」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探月三期工程第三步圓滿成功,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成功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進入21世紀,世界上興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歐空局等多個國家或組織都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
  • 嫦娥5號登月挖土,NASA準備月球邁步,為尋遺落月球的96袋紙尿褲
    在三年前的10月份,美國NASA宣布重啟載人登月活動計劃,計劃載有一男一女兩位航天員的航天飛船將再次登陸月球,邁開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二步。在今年,美國NASA還排除我國這一航空航天大國,與其他八國成立了八國登月聯盟。
  • 來看最強天團月球挖土記!
    「長五」送「嫦五」就位、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天問一號飛行裡程超3億千米…近日多則航天消息令人振奮。在不平凡的2020,從胖五、北鬥,到天問、嫦娥,中國航天人從未停下奮楫星河的腳步。——人民日報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從出發奔月到回歸地球共經歷了23天,其中8天完成從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這樣算來,嫦娥五號的「通勤」時間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時間長得多。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