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任何祈求或是困難,誦〈普門品〉都可以獲得解決

2020-12-22 常行布施改變命運

南無觀世音菩薩(萬佛聖城)

普門示現 信者得度

比丘近梵法師 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晚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天晚上由近梵跟各位結法緣。今天是觀音七的第二天,我們已經誦過四遍的〈普門品〉。那麼,很多人都知道,〈普門品〉可以解七難、除三毒、應二求。

七難就是火難、水難、黑風難、刀杖難、惡鬼難、枷鎖難,還有怨賊難。那麼三毒我們很清楚,是貪瞋痴;但是在〈普門品〉,特別強調「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為什麼不講貪,而要講淫慾?因為在我們的貪裡頭,貪的是世間的五欲;在五欲財、色、名、食、睡裡頭,這個淫慾、色慾是最重的。

還有應二求,這個二求就是求男求女。事實上在〈普門品〉呢,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有求必應的。也就是當我們有任何困難的時候,不管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只要你有求於觀世音菩薩,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可以聞聲救苦,因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願。所謂普門示現,這個「普」就是普遍。「門」,也可以講是法門,也可以講是一種「能通」,就是從一個有障礙的地方,可以通過去。所以,菩薩就「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或許有人會說,萬佛聖城六大宗旨裡不是要「不爭、不貪、不求」嗎?很多法師也教導我們,在我們修行或是打七的時候,不要用有求的心來誦經、念佛,或是念菩薩的聖號。為什麼〈普門品〉還要讓我們有這種求的心理呢?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偈頌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就是眾生呢,你要教化他很不容易的,要讓他能夠得到佛的智慧,你就需要有一個欲,滿他的欲望,來度化他,用一個方便。這樣的話眾生才能夠信受,因為他可能嘗到了一點甜頭了,以後他對佛法開始有興趣。那麼接著慢慢地修行,對佛法的了解也就越來越深了,最後他也可以到一種無求的境界。

孔夫子把這個世間上分成四種人:

第一等人是生而知之,這是最上等。他生下來不用學,他就知道了。我們可以作個比喻,比如說,有人一遇到佛法,或是遇到〈普門品〉,他一點懷疑都沒有,就信受了,很快就契入。這樣的是第一等人。

第二等人是學而知之。要經過學習以後,他才懂得一些道理。我們也可以說,當你碰到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教導你,要學習佛法了,這〈普門品〉有多麼地好,對修行有什麼幫助。這時候你就開始學習,你也了解了。

第三等人是困而知之。碰到困難了,他才要學習。這可以比喻說,也許有個人他平常不信佛,不拜佛。但是呢,遇到有事情了,臨時要抱佛腳了,這時候他就開始相信。比如說你告訴他,你有困難,這時候趕快念觀世音菩薩,他會相信的,他就用很殷切的心來念菩薩的名號。這就是碰到困難而知道的人,這樣的人,雖然是第三等的人,但也不錯!

最下等的人是困而不學。就是說,碰到困難了,他還是不願意學習。以佛法來講,有些人,真的碰到困難了,你跟他談佛法,請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他不會相信的。有些人不但不相信,還要誹謗。這樣的人,在佛教來講,可以講他善根還不夠,沒有成熟。但是,我們也不能輕視他。

我講一個困而知之的故事給大家聽。

在二十幾年前,那時候有一個居士,她有一個女兒正在念國中,準備考高中。她的女兒的成績在臺北市來講,就是最好的成績只能考到第三志願。可是天下父母心,做媽媽的當然希望女兒能夠考上最好的學校,也就是臺北第一女中。因此,媽媽就告訴女兒說:「從今天開始,如果你想考上第一志願的話,你每天要誦〈普門品〉,每天要拜一百〇八拜的觀世音菩薩。

女兒很孝順,也很聽話。當然她希望考到她所要的學校,所以每天就照媽媽這樣的一個教導去做。其實,她這個成績是很客觀的,因為在臺灣,一般的學生以前都會先通過一種預測──模擬考。在模擬考的時候,每次她女兒都是在第三志願,根本不可能到第一志願。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到正式考試放榜以後,果然她這個女兒考上了第一志願。所以,她當然很高興,也對佛法和觀世音菩薩更有信心了。

上人在解釋〈普門品〉的時候,曾經說,〈普門品〉就像藥珠。藥是藥王樹,那麼任何病藥王樹都可以治。珠就是如意珠,如意珠就是讓你遂心滿願。你有任何祈求,或是困難,都可以獲得解決。

〈普門品〉會在中國流傳這麼廣泛,是因為在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國王,叫作沮渠蒙遜。因為他生了重病,所有的醫生都沒辦法治他的病。後來,有一個從印度來的法師,叫曇摩羅讖法師,他到中國來了。那麼沮渠蒙遜國王就請他來治病。這個法師就說,國王你這個病,我們印度所有的藥都沒有辦法治,只有一味妙藥,這個妙藥叫作「妙法普門」,就是〈普門品〉。你只要讀這個〈普門品〉,你的病就會好。這個國王就相信這位法師的話,就誦〈普門品〉,以後他的病就好了。病好了以後,這個國王就把〈普門品〉從《妙法蓮華經》抽出來,成為一個別行本,叫做《觀音經》。因此,〈普門品〉在中國就開始更廣泛地流通。

〈普門品〉,還有另外一個因緣,叫作冥顯。就是說,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或者是誦〈普門品〉,有一種是很明顯的感應;有一些是冥的,你看不到,是秘密的、暗中的。因此有些人他有感應,好像他有什麼事、有所求,那麼這困難都解決了。

有些人就覺得說,我怎麼念觀世音菩薩、誦〈普門品〉,都沒有什麼感應呢?其實,我們不要誤會了。有時候這個感應是你看不到的。為什麼?也許有一個很大的災難,這個大的災難變成一個小災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是大病化小病了,小病到最後就無恙了。這都是一種感應,只是我們凡夫看不出來。

我們都知道,〈普門品〉偈頌裡頭有「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就是說,念觀音菩薩會有這樣的感應。那我就很快地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在唐朝有一個法師叫法琳法師(詳見後記)。他因為寫了一部論,這部論有一點批評道教,因此他就被人在皇帝的面前講了讒言,毀謗他。因此,唐太宗很不高興,就把他抓起來,要判他死刑。但是又告訴他,說:「你寫的這個論裡頭,其中有一篇說,如果有念觀音的人呢,臨刑不傷。就是說,你到受刑罰的時候,不會有損傷。現在,你這個罪應該是死刑,給你七天的時間,你可以好好地念觀世音菩薩,看看到時候,會不會臨刑不傷?」

七天到了,就問這個法琳法師說:「你這七天有沒有好好念觀世音菩薩?」法琳法師說,這七天以來,他「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就是說,他並沒有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他只念皇帝的名號。皇帝很驚訝,就派一個御史問他,為什麼你不念觀音念皇上呢?那法琳法師就說,因為現在天下太平,人民都安居樂業,我們國家也沒有什麼重大的刑罰,所以皇上的聖德跟觀音是齊等的,就跟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所以我就念他。那麼皇帝聽了以後,知道這個法師是有修行的,所以就免除他的死刑。

這個故事並不是告訴大家不要念觀音,念別的。事實上,這個法師在他所著的《辨正論》裡頭就有念觀音,就會臨刑不傷這一段,他當然知道的。因為法師有智慧,所以他用他的智慧辯才,救了自己的命。另一方面,當然我們也可以講,這個也是觀音菩薩冥冥中的一種感應。

所以在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我們不要眼睜睜就看著說,我念觀音會得到什麼好處。你抱著平常心來念,好處自然就會現前。就像在《法華經》裡頭,大迦葉尊者他們在法華會上,等到佛說你們這些二乘人將來都可以成佛。一開始他們都很驚訝,後來他們理解了,原來佛用二乘──聲聞乘、緣覺乘──來教化這些二乘人的時候,只是一個方便,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他們成佛。因此他們也知道了,將來自己可以作佛。所以他們就講說,我們沒有想到「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就是說,我們都沒有想到過,有這麼多的珍寶,我們沒有去求,但是我們自然就得到了。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求要作佛,但是將來我們都可以成佛。

所以,我們每個人修行,不管你念觀世音菩薩,誦〈普門品〉,或是念佛,乃至任何法門,最終目標都會成佛,因此只要修行──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後記:唐法琳法師著《辨正論》,於〈信毀交報篇第八〉廣陳念觀音菩薩之種種感應。法琳法師之事跡於《續高僧傳》、《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等載之甚詳。有關「不念觀音,唯念陛下」之事,一般人不明其故,因而誤解,甚或詆毀。為使讀者易於了解,節錄無名氏所撰之「唐太宗與佛教」一文,供讀者參考。

貞觀十年,太宗以道教祖師,老子李耳是他李氏的先宗,詔令從齋供行住,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因為過去屢朝都是佛先道後的,現在忽然要道先僧後,當時京城的法師們,都憤然上表極諫。法琳法師,也因此事作論反對。到了貞觀十三年,有道士秦世英,檢舉琳師著論,訕毀皇宗,有旨逮捕琳師。琳師知道此事,就變服自縛,親往請罪。皇上有旨說──據你的論文說:有念觀世音菩薩,臨刑不傷。今汝所犯之罪,當坐大闢。現賜你七天假,你可以勤念觀音聖號,看你能否臨刑,自免不死。琳師奉制,七日之中,一無所念。

七天後,詔問琳師,七天所念觀音的感應如何?琳師答稱「一無所念。」再問:「為什麼不念?」琳師答道:「隋季失德,四海沸騰,陛下廊清寰宇,道治生靈,琳自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太宗驚奇他的話,派御史韋琮去詳問琳師念陛下之意如何?琳師答道:「觀音至聖,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施救,今陛下御臨宸極,萬國歡心,文治至平,靈鑑無外,聖與觀音齊等,所以唯念陛下。同時我志在宣揚佛教,以助皇化,使人民畏懼因果報應,畏刑罰而不敢為惡,琳何求而敢有所訕謗呢?陛下如果察琳忠於國事,則所謂臨刑自免了。假使仍以讒言是信的話,則琳伏屍無地了。」

御史韋琮回奏其言,然而道士們不斷上表讒諧琳師,因此琳師免其死刑,發配到四川益州的地方去。後來那個讒害法琳法師的秦世英,也因獲罪被殺也。

【編注】恭錄自「萬佛聖城中文官網」之「法語繽紛」單元

相關焦點

  • 史書上記載的真實事件,誦《普門品》得解脫
    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正史明確記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感應事例;這也是有史書記載以來,第一位國家高級官員誦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脫難的故事。這個事情記錄在官方編撰的史冊《晉書》上。《晉書》的總編是被譽為「唐代第一名相」的房玄齡。為什麼房玄齡在主編《晉書》時,破天荒地第一次,將《觀音經》寫入正史呢?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每天念一遍,專治「業障」
    佛音妙法大智慧《普門品》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由於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單獨流通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本。菩薩讀大悲咒,讀普門品念菩薩名號三位一體的相結合,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傳說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御醫都沒有辦法。
  • 心經常識:心經大悲咒普門品回向文
    《心經》、《大悲咒》、《普門品》都是觀音菩薩宣說的經文,都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的,我們修持《大悲咒》、《普門品》、《心經》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對我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積極的影響。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心經》、《大悲咒》、《普門品》回向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繪畫 欣賞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裡的一經品,由於觀世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經文從漢文譯本內抽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經品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普門品經》等。《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為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於佛道也,故名普門品。本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
  • 觀音心咒:觀音心咒唱誦完整版
    觀音心咒是一部有影響力的咒語,為此有不少人在修這部咒。在修觀音心咒時,不少人選擇唱誦,而觀音心咒唱誦完整版的視頻也深受歡迎。其實無論是看視頻唱誦,還是看著原文直接唱誦,這兩種方式都是可以的,而且只要能用心唱誦,那麼就能體會到觀音心咒帶來的好處。
  • 遇到危險災難,請念這4位佛菩薩的名號,助你化險為夷,遇難成祥
    畢竟連出離生死這種問題都能解決的佛菩薩,又怎能不懂滿世間願這樣的小事呢?而人生活在這世間,財富福德需要擁有,健康平安更是重中之重。如果我們擁有數不盡的財富,卻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安全的環境來享用,那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當我們處在危難之中,或是遇到危險災難,請常念這4位佛菩薩的名號,便會助你化險為夷,遇難成祥。
  •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如何祈求最為靈驗?
    每當念這個偈誦的時候內心都有著莫名的感動,我們無世劫來流浪生死、沉溺邪途,作無邊之罪;迷淪苦海,頭出頭沒,無有出期。在這個世間面對著一個個人生的難題,我們很多時候,束手無策,內心孤寂。 當有一天和觀音菩薩相遇的時候,我知道我找到了生命的依怙。
  • 我讀誦十年《金剛經》之後悟得了什麼
    讀經,心沒有住到經上,換句話說,你吃飯沒有住到吃飯上,喝水沒有住到喝水上,心跑了,這就沒有辦法了,這樣讀誦經典所得的利益很少。雖然每部經上都說,你讀此經會得到什麼福德,那些都是鏡花水月,不可靠的。
  • 問師父:準備專修念佛,之前發願念地藏經和普門品怎麼辦?
    答:播放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不好,不要設定眾生必須到你家裡來,佛號光明可遍照十方世界、問:我平時經常唱五會念佛,請問唱著念佛能往生嗎?答:可以的,但唱念無法長時間持續,因為會很累,而樸實的念佛,尤其是金剛念,不容易累。只要願往生,即使臨終說不出話,只要相信阿彌陀佛必定會來接你,都必定往生。問:我想這一生求生極樂世界,可在世時沒智慧又不行我文殊菩薩,和阿彌陀佛都念行嗎?
  • 佛教:如何獲得「觀音感應」?
    例如,唐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歷盡千辛萬苦,每遇艱難險阻,危險災厄,便以至誠之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或誦念《心經》,每次都化險為夷,安全度過,就被認為是觀音菩薩慈悲護佑所致。眾僧都道,自己沒有偷懶,所誦經文一字不漏。只有一老僧答:「昨日大家誦經時,貧僧站在旁邊默看經文,只看得半卷,範公你就來上香了!」範仲淹立刻下拜,老僧連道:「莫、莫!」隨即騰空不見。
  • 你常常誦這部經,可以令你開大智慧!
    你常常誦這部經,可以令你開大智慧(宣化上人)《心經》,是在《般若》裡邊的,六百卷《般若》裡邊的一個心,所以,那麼這部《心經》是很重要的。你常常誦這個《心經》,可以令你開大智慧。唐玄奘到印度去取經的時候,就全仗這一部《心經》。這個《心經》,降伏天魔,制諸外道,那妙不可言!唐玄奘到印度去,那時候因為是走路;那也是古來的時候,人也沒這麼多,所以妖魔鬼怪很多很多的。
  • 《爐石傳說》祈求什麼意思 祈求意思介紹
    導 讀 爐石傳說祈求什麼意思?爐石傳說祈求有什麼用?
  • 為什麼冥想唱誦對我們很重要?
    那麼我們的大腦,心智,神經系統,你是用什麼來清潔打掃呢?用什麼工具來讓頭腦更加清晰,心智敏銳,感受力直覺力增強呢?可以透過一些冥想的練習來幫助我們做一個內心的清潔。在昆尼裡尼瑜伽中,有很多冥想是關於唱誦的部分,我們要發出很多的聲音。我們唱誦的這些聲音,都是和我們的五大元素(水,火,土,氣,以太)相關。所以其實這五大元素的排列和我們發出的聲音的振頻非常有關。
  • 瑜伽修習|跟艾揚格大師學習開篇唱誦《向帕坦伽利祈禱》
    開篇唱誦的意義很多剛走進瑜伽的初學者,並不重視開篇唱誦,甚至能熟練進行開篇唱誦的資深習練者也未必理解開篇唱誦的意義。開篇唱誦並非宗教儀軌,而是表達對瑜伽源起者的敬佩之意,艾揚格大師曾說:「我要求你們在開始課程時,唱誦帕坦伽利祈禱文。
  • 二月十九恭迎觀音聖誕|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凡是以至誠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見到觀音大士現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頂,叩頭頂禮七天,又斷絕飲食,準備以死為期精進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見到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長一丈多,坐在七寶蓮華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撫摩慧日的頭頂說:「你如果想要弘傳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發願往生淨土。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白衣觀音)
    白衣觀世音事跡據傳清朝光緒年間,有一位青年叫餘少習,得眼病,到處求訪名醫,但是病情毫無起色,而且日漸惡化。有一天到泰州觀音寺拜觀音菩薩,住持傳授他白衣觀音神咒,勸他每日不斷地虔誠持誦,如果能持一萬二千遍,必定有效。
  •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靠祈求躲過。有三種人佛都度不了
    在常人眼中,佛陀不僅具有大智慧,還具有無邊法力,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所以才有各種神話小說中對佛祖的無限敬仰和崇拜,仿佛遇到了任何困難只要有求於佛祖,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結果。這也造就了現世不少的人無論是求財求子、求官求學,還是面臨挫折、遭遇不幸,甚至有些人做了不法之事,都要去給佛菩薩燒一炷香,磕幾個頭,希望佛菩薩保佑自己能心隨所願,逢兇化吉,遇難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