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
鄧石如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作為震古爍今的書法大家,鄧石如是以貨真價實的創新贏得我們尊敬的一個典範。與他同時代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他的書法列為「神品」,譽為「四體書皆國朝第一」。
鄧石如篆書有多種面貌,早期謹守古法,中年後突破傳統玉箸篆風格,融入金石銘文的特點,並摻入隸書筆法,具有婉麗圓勁、灑脫自如的風貌。
此作為鄧石如篆書《八闥冊》,現無錫博物館藏。此帖無年款,從篆書的書寫風格判斷,屬於他的中晚期作品。請欣賞。
釋文:
萬綠陰中,小亭避暑,八闥洞開,入簟皆綠,雨過蟬聲,風來花氣,令人自醉,大抵黑白善惡,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內存精明,外示渾厚,此大豪傑之局,量若靈臺無主,一味鶻突,豈包荒之謂哉,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惡太分明,遇有不平,觸機輒發,以此涉世難矣。請取此語為終身之韋弦,一言而能傷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檢點。
凡人及語,所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辭必厲,惟韓魏公不嘫,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處而辭氣和平,乃如道尋常事。
好醜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受益才稱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雲露,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見,事去而心隨空。
鄧石如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