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刀連」戰旗,成為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官兵心中永不熄滅的一團火。胡程攝
據俄《消息報》網站報導,俄國防部近日為駐克裡米亞半島第8獨立炮兵團率先裝備2A65「姆斯塔-B」超精度榴彈炮。
據介紹,「姆斯塔-B」榴彈炮在敘利亞戰場上經受了嚴峻的實戰考驗,不僅可以發射普通炮彈,還可發射雷射制導的「克拉斯諾波爾」超精度炮彈,「海雕-30」無人機可為其提供打擊目標指示信息,幫助其摧毀幾十千米外的任何目標,保衛沿海地區安全。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裡·博爾堅科夫指出:「『姆斯塔-B』榴彈炮與能進行目標指示的『海雕-30』無人機結合起來效果驚人。此前榴彈炮發射普通炮彈打擊目標時,附近必須有引導員提供指示信息,尤其當目標深入敵後時,為其提供指示信息變得十分困難。此外,榴彈炮發射雷射制導炮彈時,若敵艦離沿岸很遠,也無法使用雷射進行引導。『海雕-30』無人機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它不受距離限制,也不受地面障礙物和地形限制,可深入敵後為炮彈提供指示信息,其打擊效率和效果明顯提高。」
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頻繁派遣艦機進入黑海海域、企圖將這一地區「軍事化」的背景下,俄軍強化克裡米亞半島炮兵力量的舉措具有重要意義。鄉間紅土路上,巡邏車顛簸前行。新排長許傑龍坐在車裡,緊攥扶手。
看到散落的紅土被壘成平臺,低矮的帳篷有序排列,許傑龍知道,目的地到了。
來到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之前,許傑龍早聞其名——這是一個多年榮獲「標兵單位」的連隊,是武警尖兵的孵化基地。
這支誕生於抗日烽火的英雄連隊,有著「鋼刀連」的美譽。它就像一把穿越歷史煙塵的鋒利「鋼刀」,至今仍熠熠生輝。
這把「鋼刀」的鋒芒,令許傑龍心馳神往。
他無數次在心中勾勒過「鋼刀連」的樣子。然而,當自己來到這裡、真正成為其中一員,他發現,一切和想像中的一樣,一切又和期待的大不相同。
隨後的日子,「鋼刀連」用自己的方式鍛造著許傑龍。這名年輕軍人,也在這個反覆磨礪的過程中,完成了自我成長,探尋到了心中那個渴求已久的答案——這把「鋼刀」是怎樣煉成的。
「鋼刀連」官兵訓練場上熱火朝天。王文濤攝
熔 爐
每一把鋼刀,都要在熔爐中反覆鍛打
剛下連,許傑龍發現,戰友們體能訓練服顏色不太一樣,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他把這個疑問埋在了心裡。
第一個月,換上列兵軍銜的許傑龍幾乎「是在奔跑中度過的」。
第一次出早操,許傑龍跑了5公裡武裝越野最後一名。
早操結束,許傑龍看到班長好像嘆了口氣,教導員張東明那張黑臉似乎更黑了。
「練吧。」張東明對許傑龍說,「『鋼刀連』沒有跑在兵後面的幹部。」
「那種永遠追不上倒數第二名的感覺,特別折磨人。」許傑龍暗下決心:「只要我還能站起來,就必須狠狠練!」
從此,兩根細背包繩成了許傑龍親密的夥伴。許傑龍把它們拴在腰上,繩子的兩端分別由一名戰友牽著。
附近村民都注意到了這奇特的場景:每天清晨,穿越村莊的「迷彩風暴」末端,多了一個踉踉蹌蹌的小胖子。他被2個人牽著,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汗如雨下。
奔跑,不停地奔跑。
烈日炙烤著許傑龍的身軀。他感覺自己置身於熔爐之中,「在熾熱的溫度下,不斷達到極限,又突破極限」。
奔跑在紅土地上,許傑龍忍不住想起榮譽室牆上「鋼刀連」的老地圖——那是這個連隊官兵曾經奔跑過的足跡。
自黃土地上起步,前輩們用一雙雙踩著草鞋的鐵腳板,徵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
許傑龍曾在心裡細細品味過連隊的戰鬥歷程——
這把「鋼刀」參加過百團大戰,它以堅不可摧的氣勢,直插敵人心腹。
這把「鋼刀」曾在淮海戰役中浴血搏殺,和千千萬萬戰友們一起贏得了勝利。
這把「鋼刀」經歷過東南沿海狂風暴雨的洗禮,也在高原風雪過後愈加堅韌。
每當快堅持不住時,許傑龍總會用前輩的經歷鼓勵自己:當年那麼艱難,他們都堅持了下來,如今這點苦算什麼!
有天晚上,大隊長趙濤看見許傑龍跑得臉色煞白,有些不忍心,勸他別跑了。許傑龍說不出話來,只是比畫了個手勢。帶他跑的戰友高聲回應:「排長說,還有兩圈,他還可以!」
兩圈跑完,許傑龍吐了。這幾乎是他每天訓練完的常態。
一直被別人帶著跑,剛開始許傑龍還有點不好意思。老班長們告訴他,他們當初也是這樣被別人帶起來的。
老兵帶新兵,新兵成了老兵,繼續帶新兵。這是「鋼刀連」的接力。
下連第25天,許傑龍參與了一場民主投票。
在平時吃飯的那頂帳篷裡,許傑龍接受了全中隊官兵的考量。所有戰友投了贊同票,同意他從列兵升任班長。
那一刻,許傑龍感覺自己終於成了「鋼刀連」的一員。
無論是中隊長、指導員,還是文書或衛生員,每一名剛到「鋼刀連」的官兵,必定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這個過程痛苦、焦灼,就像把一塊未經鍛打的鋼材,投入熔爐之中。只要鋼材足夠堅韌,千錘百鍊後,必能打造出一把鋒利之刃。
剛到「鋼刀連」時,士兵鍾盛國為了趕上「大部隊」,頗費了一番功夫。他沙背心、沙綁腿從不離身,專門找身材高大的戰友練習擒拿格鬥,經常摔得鼻青臉腫;掛水壺、吊磚頭,他的肘部一次又一次磨破,雙腿經常蹲得失去知覺,只為提高射擊技能……
後來,鍾盛國成了訓練尖子,多次代表單位參加比武。
在「鋼刀連」,每一個努力的人都不孤獨。
來到「鋼刀連」一年多,一班班長楊虎林養成了一個習慣:熄燈號後加練。
第一次和新戰友們睡在一個帳篷裡,熄燈號響,楊虎林正準備休息,卻發現戰友們都開始忙乎了,腹部力量弱的練腹部,上肢力量弱的練上肢。
聽著戰友們鍛鍊時沉重的呼吸聲,楊虎林久久難以入眠。
第二天晚上,楊虎林也加入到熄燈後的練兵中。「就像被吸入尾流,個人會不自覺地跟著走。」楊虎林說。
儘管現在訓練成績已處在前列,楊虎林還是不滿足。他感覺,自己這把「鋼刀」,還需要繼續鍛造。
鋼刀在熔爐中鍛打,是一個持續且未知的過程。置身熔爐中,他們只有一個選擇:不斷給自己注入能量。
有一天,許傑龍突然發現,他的體能訓練服顏色也變淺了,那是陽光與汗水烙下的獨特印記。
這把「新刀」正逐漸顯露鋒芒。
淬 火
這是最艱難的時刻,我們只能以最頑強的精神挺過
山間小道上,一群迷彩身影飛快掠過。跑在最前頭的,是七班副班長趙安元。
不到一公裡,趙安元聽到身後傳來沉悶的腳步聲。一下一下,速度不快,卻保持著合適的頻率。他回頭一看,是剛剛休假回來的中隊長王學海。
「中隊長休息了30多天,我還跑不贏他?」趙安元不服氣。
他開始發力。可無論怎麼提速,後面的腳步聲總是如影隨形。
這腳步聲,仿佛考核時班長手裡的「奪命追魂表」。秒針「嘀嗒嘀嗒」,敲打在趙安元的心坎裡,不斷催促著他快一點、再快一點。
趙安元腳下的頻率開始亂了。他眼睜睜地看著王學海從自己身邊越過,直到終點都沒能再趕上。
「從那時起,我徹底服了。」趙安元說。
在「鋼刀連」官兵眼裡,中隊長王學海堪稱標杆。無論哪個課目,他都可以輕輕鬆鬆達到「優秀」。
「我是中隊長,我必須做到最好。」王學海從來不敢鬆懈。
王學海的2018年,過得極為難熬。用他的話說,「就好像一把燒得通紅的鋼刀,猛然被放進冷水裡」。
當時的艱難,只有經歷過這場改革大考的戰友才會懂得。
2017年年底,「鋼刀連」接到命令,調整組建機動一中隊。
不久後,王學海接任指導員。
那是王學海從未經歷的窘迫時刻:朝夕相處的戰友們,不少都分到了新的連隊。創造400米障礙紀錄的訓練尖兵鍾盛國分走了,人人敬佩的老班長魏承建分走了……原本人才濟濟的「鋼刀連」,當時只剩下2名骨幹。
56年前,中隊也曾經歷過一次無比艱難的挑戰。
1964年,中隊組織武裝泅渡金沙江。條件惡劣、經驗缺乏,面對湍急奔湧的河水,中隊官兵憑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精湛的技術,利用就便器材,勝利泅渡金沙江,無一人掉隊。
最艱難的時刻,也是高光時刻。當年那一幕幕,以老照片的形式,永遠留在了榮譽室裡。
如今,橫在王學海面前的,豈不又是一條「金沙江」?
「我們必須從頭再來。」王學海帶著大家從識圖用圖學起。他翻出教材,先把幹部們教會了,再去教士兵。那段日子,大家每天學到凌晨兩三點。
趙安元加入中隊時,「鋼刀連」已經步入正軌。他經歷過最艱難的時刻,莫過於選晉士官。
趙安元從來不怕訓練苦,可他還是忍不住對那次考核有些發怵。
通過統一選拔後,大隊以最嚴苛的標準組織了第二次考核。想過關,少不了要脫一層皮。
趙安元是中隊年齡最小的副班長,偶爾也會沾沾自喜。別人問起他想不想當班長,他說「現在還差得遠呢」。
老班長李世軍,是趙安元的「對標」對象,也是他最敬佩的人。李世軍,是改革中撐起「鋼刀連」的支柱之一。帶兵細緻、訓練拔尖,趙安元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班長能這麼厲害!
中隊長王學海覺得,隊裡的年輕人必須要經過一次次艱難的考驗,才能真正成為一把「鋼刀」。
2018年年底,中隊被評為武警雲南總隊「基層建設標兵中隊」。王學海說,這一年他們的關鍵詞是「必勝信念」:「只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去拼搏,我們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到了2019年,中隊重新恢復到「全盛狀態」。這一年的關鍵詞被大家定為「韌勁十足」:「在任何困難面前,我們不會退縮,永遠向前。」
也是這一年,中隊取得了轉隸以來的最高榮譽——他們被武警部隊評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
站在頒獎臺前,抱著榮譽牌匾,王學海平時一直緊蹙的眉頭,難得鬆弛開來。這大概算得上是「鋼刀連」的又一巔峰時刻。為此,他興奮了很久。
「鋼刀連」下一步該往何處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王學海有些迷茫。
已經獲得的榮譽,就像是金沙江岸邊的暗流。看上去勝利就在眼前,只要一個不慎,就會被暗流卷下去。如果中隊沉迷於已經獲得的榮譽,結局很可能是 「竹籃打水一場空」。
2020年還沒結束,王學海已經總結出了今年的關鍵詞:「越戰越勇」。他堅信,無論未來還有多少困難,「鋼刀連」總能跨過一道又一道坎。
雨林深處,「鋼刀連」官兵砥礪實戰本領。王文濤攝
磨 礪
不斷打磨,永遠保持「開刃」狀態
每一把「鋼刀」,都需要不斷淬火鍛造,才能永不捲刃。
盛夏,一場雨後,太陽炙烤著紅土地,溼熱的空氣蒸騰而起,悶得人喘不過氣。
楊虎林藏在及腰深的水潭裡,全身綁滿蘆葦,在蘆葦叢中完美「隱身」。這裡是他反覆偵察過的「風水寶地」。
突然,一陣戰靴摩擦草地的聲音傳入耳中。不遠處,一隊「敵人」快要搜尋到水潭。楊虎林淡定地隱蔽在那兒,一動不動,眼睜睜看著「戰靴」在附近掃過一遍又一遍,最近時離自己只有幾米。
20分鐘後,一聲哨響結束了這場「捕殲戰鬥」。
演練從早上8點開始,持續了將近12個小時。參與演練的是「鋼刀連」3個排的尖刀班,班長們都是徵戰多年的老兵。唯一不同的是,一班班長楊虎林在中隊算是一個「新人」。去年,他剛剛從原單位調過來。
「捕殲戰鬥」中,三個班互為敵手,上演了一場叢林中的「你追我逃」。
演練結果令中隊長王學海大吃一驚——楊虎林帶領的一班大獲全勝。他們當紅方,沒多久就把藏在叢林中的藍方全部抓獲;他們當藍方,一直藏到演練結束都沒被發現。
在3個班長中,楊虎林平日裡並不是最出色的那個。除去16年的軍齡和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他幾乎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然而,這次「捕殲戰鬥」演練,楊虎林靠著長期在邊境一線執行任務積累下的捕殲經驗,完勝對手。
分到中隊後的第一個國慶節,楊虎林和戰友們坐在屏幕前,一同收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直播。
當戰旗方隊出現,戰友們都瞪大了眼睛。「看!我們大隊的戰旗出來了!」身邊的戰友興奮地喊。
直播鏡頭中,「扣林山戰鬥英雄營」戰旗只露出一個角,便一閃而過。即便如此,帳篷裡也一下子沸騰了。戰友們的自豪和驕傲,楊虎林至今記在心裡。
戰旗背後的故事,給了楊虎林很多思考。在西南邊陲執行任務時,他積累了豐富的山嶽叢林地作戰經驗。能不能把經驗遷移過來?於是,在「捕殲戰鬥」演練中,一班脫穎而出。
換了新環境,楊虎林總感覺任務似乎不如以前飽滿。中隊有些老兵也有這樣的看法——
2012年執行邊境緝毒任務,2014年赴香格裡拉救火救災,2016年參與海關執勤……中隊老兵,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
2019年至今,中隊一直在外駐訓。官兵們生活中,似乎只剩下日復一日的訓練。機動中隊似乎「不動」了。
王學海把這段日子,看作是 「磨礪」的過程。大項任務不多,正好可以藉此機會,通過艱苦訓練,把刀鋒打磨得更加鋒利。
「烈日當空照,汗水如溪流;大風呼嘯過,月夜徹難眠。」野營村惡劣的環境,絲毫沒有影響官兵們的訓練熱情。
即使一些老兵嘴裡嚷嚷著「想出任務」,還是會以最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次訓練。
兩個廢棄的油漆桶在營地扔了很久,士兵們拿過來,灌滿水泥,插根鋼管。水泥幹後一脫模,就變成了自製槓鈴。
士兵們在自己水壺裡加上糖和鹽,做成補充體力的自製飲品。喝著喝著,他們竟喜歡上了這奇特的味道。
去年1月,武警雲南總隊組織部隊冬季野營拉練。按計劃,中隊趕到西山鄉中心小學宿營。
傍晚時分,恰好是放學時刻。當中隊官兵到達學校門口時,迎接他們的,是一張張比花兒還要燦爛的小臉。
孩子們歡呼著,鼓著掌。人群中,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句:「叔叔,你們辛苦啦!」夕陽下,一張張純真的面龐,仿佛把一縷溫暖的光送進了官兵內心深處。那一瞬間,他們長途跋涉的疲憊一掃而空。
「我從來沒見過那麼燦爛的笑臉。」許傑龍說,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答案。
煉成一把「鋼刀」,除了要經歷鍛造、淬火、打磨等必不可少的工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隨時準備亮劍的心。
八一建軍節,營區準備了盛大的聯歡晚會。野營村的官兵,坐在露天廣場上收看直播。誰知屁股還沒坐熱,部隊就接到一條命令:出現特殊情況,隨時待命。
瞬間,廣場上只剩下一塊孤零零的電子顯示屏。「鋼刀連」的官兵奔回帳篷,背起早已打好的行囊,蓄勢待發。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