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張載在《西銘》中寫下「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千古傳誦。這句話後來演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須經過艱苦的磨鍊。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登過華山的人都知道,在華山山腰的青柯坪至「太華咽喉」千尺幢之間的關鍵路段上,有一巨石擋道,上面刻著「回心石」三個大字,越往上,地勢越險要,但只有繼續往上攀爬,才能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無限風光。「回心石」與其說是登山的勸阻,毋寧說是無聲的鞭策:越是臨近勝利,越要咬緊牙關。旅遊觀景如此,奮鬥徵程更是如此。通往夢想的道路,從來不會平坦,總有風險挑戰橫亙於前,堅定信念、不畏艱險、勇於攀登,就能到達希望的頂點,創建非凡的業績。
人生因磨礪而精彩,事業因奮鬥而成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人生與事業,往往是在磨鍊中積蓄力量,在磨礪中成熟成長,在磨難中孕育成功。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好比香料,搗得越碎,磨得越細,香得越濃烈。奮鬥徵程中,大大小小的困難和問題,是檢驗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和磨刀石,任憑狂風驟雨、驚濤駭浪,強者的態度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愈挫愈奮、愈戰愈勇。
刀不打磨鋒不利,人不磨礪難成器。層巒疊嶂的沂蒙山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南山頂上滾碌碡——石(實)打石(實)。南山,是這裡的一座石頭山;碌碡,是用堅硬石材製成的圓柱形農具。讓碌碡在南山頂上滾一滾,就能檢驗材質是否過硬。經過打磨,成色品質會更進一成;倘若石材不過硬,則將碎於山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實踐長才幹,歷練出人才。黨員幹部的能力素質過不過硬,須常在矛盾上「磨一磨」、在難題中「滾一滾」。經不住磨礪考驗,不僅難成大器,還會貽誤事業;闖過一個又一個風險挑戰,磨鍊鬥爭經驗,增長膽識才幹,方能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成功不會一帆風順,需要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需要櫛風沐雨、朝乾夕惕的艱苦奮鬥。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只要善於變壓力為動力,勇於攻堅克難,只爭朝夕、真抓實幹,我們就一定能克服困難、戰勝風險挑戰,贏得發展主動,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汪曦永)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