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系列最近寫了兩座海濱城市,飲食的主角當然是海鮮。
海鮮在本系列一百多篇中很少出現,這是由於我不敢貿然下筆。大陸飲食與海洋飲食差距太大,很少有人既懂得金槍魚刺身不同部位口感差異,又能品評蘇州爆魚面的湯頭和澆頭。即便已走過了中國海岸線上的多數城市,近幾年也一直在海邊生活,我對海鮮仍然知之甚少。這些年來,享受了不少海中美味,也無數次地掉入坑中。
本篇總結個人的掉坑經歷,談談吃海鮮如何免坑。如前所述,以我的水平,這種指導本就不靠譜。此外,如果您是有錢、有權、有人掏錢請進宴會廳的主子,就別往下看了。本文也可以稱為《對平民百姓海鮮消費的幾點建議》
1. 掉坑的必然性
內地遊客到海邊旅遊,總要嘗嘗海鮮。然而,生長在內地的人們,對海洋食材並不熟悉,又經常地以固有的認知套用新的事物。一斤豬肉多少錢誰都知道,拿來做西安肉夾饃,10塊錢一隻正常,15塊就不錯了,20塊有點宰,30塊只能放到米其林裡賣。以大陸食材烹飪的菜餚,幾倍的差距可以被接受,若是價差更大,或者是在景區,或者店面更高檔,消費者心中也都有個譜。
海洋食材卻不是這樣。以2015年青島38元大蝦事件為例,原本是38元一盤的普通養殖蝦(成本可能是0.38元一隻),被描繪為野生捕撈,就成了38元一隻。老闆這麼宰客的底氣在於,38元一隻的野生蝦的確存在,比這更貴且不坑人的我也見過不少。
海洋食材,相同的名稱,可以有百倍以上的價格差距,這其中的坑有多大,可想而知。因此,遊客掉坑的事兒每天都在從廣西的防城港到遼寧大連這1.8萬公裡的海岸線上無數次重演,能成為熱點新聞的,百萬分之一都未必有。
客戶的強烈需求是往坑裡跳的主動性因素。長期生活在內地,到了碧海金沙享受生活,一定會選擇嘗嘗海鮮而不是沙縣小吃。人家做旅遊生意的,一年也就指望著幾個月的高峰期把錢賺到。這就是所謂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因此,本文只在討論如何避免掉入大坑。出去旅遊,總要有個心理準備,踩踩小坑也是應該的。
2. 最大的坑——現稱海鮮店
在不熟悉的情況下,別進專做遊客生意的現稱海鮮店,尤其是不標價或標著「時價」的小店。
所謂現稱,就是你面前有一堆冒氣泡的玻璃箱子,裝著活的、死的、半死不活的海洋生物,你點哪一樣,店家當場報價,再上稱稱重。
這其中的坑不知道有多少。當年的三亞宰客套路,你只是用手點一下,還來不及做決定,夥計立即拎出來咔嚓,再報價稱重,後悔都來不及。
即便是價格能接受,海鮮帶水怎麼辦?稱得準不準?你選擇的就是你最後吃到的?當年俏江南死魚當活魚賣的路數,哪兒沒有?凡是被當面確認再進廚房加工的,都有被替換的可能性。
這種稱重銷售的模式,近日普陀山1900元便餐事件算個典型,事件翻轉後大多數人都在譴責遊客,因為結帳單上黑紙白字寫得明明白白。要我看,這種手寫結帳單的一定是專做遊客生意的小海鮮店,遊客吃了後才覺得價格有些離譜,卻又抓不住店家的把柄。別說什麼180塊一斤的紅魚是正常價。有18一斤的,有380一斤的,正不正常店家清楚,食客也清楚。
現稱海鮮店多去了,相信坑人宰客的總是少數,筆者也懶得評價普陀山事件的是非,只是從經驗上建議:如果你不熟悉情況,離專做遊客生意的海鮮一條街遠點,最好別進現稱海鮮店。如果要進,也要進大店,起碼能在上菜前提供機打酒水單,別到結帳的時候再去看按計算器的價格,極端的還會發生青島38元一隻蝦的故事。到那時人家說多少是多少,魚蝦螃蟹都進肚子了,你還能怎樣?
3. 品質的選擇——傳統老店
本文假設讀者是幾口人出遊,想品嘗當地的美味,又將花費限制在適度範圍內。故,有朋友招待的、不在乎錢的,以及只是想夜市小攤上瞎對付的,請不用繼續閱讀。
在城裡找家傳統老店是既能夠保證品質需求,又最簡單的選擇,只是消費價格略高。
所謂的傳統老店,就是本地人請客吃飯也要去的有口碑的大店。請注意,不要找什麼海鮮店,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根本就沒有海鮮店這種說法,沿海的城市居民也不會天天吃海鮮,而是雞鴨魚肉都來,任何一家老店都有海鮮,品種不會比所謂的專業海鮮店少。
大店老店要維持自己的聲譽,再差也就是名不副實罷了。價格菜單上寫的清清楚楚,還附帶高清照片,想做貨不對板的事兒也要有個度。
傳統老店還有個好處,能品嘗到以當地海產為主要食材的名餚,做工更佳,比如寧波的雪菜黃魚、大連的油爆海螺。而尋常的海鮮店,不會做太考究的菜式。
4. 性價比選擇——海鮮加工
這些年,面向遊客和工薪消費的海鮮市場從南到北遍地開花。究其原因,就是那些現稱海鮮店實在太坑,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不同於大陸食材,海鮮加工快捷簡單,常見的也就是清蒸、椒鹽、爆炒這麼幾種有限的做法,基本上十分鐘之內就能做好上桌。
海鮮市場旁都有與之配套的是海鮮加工店,按品種、重量和烹飪形式收費,價格透明。這些海鮮加工店還有個好處,多是敞開式廚房,流水作業,一般也不會發生替換食材的事兒。
海鮮自選加工簡單明了,食材絕對新鮮,由於是自己選擇,先付錢後加工,消費額度完全可控(其實比農貿市場還是貴不少),如果只是吃海鮮,這種形式的性價比最高。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消費者比較麻煩,食材與烹飪方式過於單一。
5. 低價的選擇——堂食套餐
遊客未必有時間找海鮮市場做加工,由於居住地點的交通限制,也不是都能找到城市中心的老店,旅館的周邊或許只有面向遊客的海鮮店。
如何避坑?那就只有打開XXapp,找個價格適中、購買量比較大的套餐,也就那麼幾樣東西,店家已經配好,未必便宜,但消費額度可控,188的套餐總不能收你588。
套餐最省事兒,沒多大選擇範圍,但配菜多也能符合大眾需求,反正螃蟹大蝦花蛤也都吃了,算是完成了海鮮願望。它的缺點是店家一定會選擇最廉價的食材,而且大多不太新鮮,建議別點那種麻辣鍋。若想保證新鮮度,只選原味、清蒸的,海鮮加辣椒,多半不靠譜。
6. 總結
以上列出了高中低三種相對不太容易被坑的吃海鮮形式。歸結起來很簡單:
● 沒有明碼標價、現稱的絕不去碰。
● 儘量別進小店。
● 動筷子喝酒前明確自己要花多少錢。
● 跟著當地人吃不會錯。
其實,以上也是旅遊餐飲的基本規矩,無論海鮮還是羊肉,都一樣。
做到這些就能保證不被坑?當然不可能,別忘了你是出來花錢的遊客,人家也要賺錢養家餬口找小三。
想不被坑很簡單,像我這樣,想吃就去菜場買,回家自己做。你若是光棍一條不方便開火,就拎到樓下找你熟悉的老闆娘。海鮮這東西,烹飪簡單得要死。
現如今的物流供應,就是住在拉薩、烏魯木齊,在大點的超市、菜場都能買到各式海鮮,我敢保證,買回去自己做,性價比一定強於在任何熱點海濱城市、旅遊景點裡,那些專做遊客生意的海鮮店。
說明:
本文圖片全部採用筆者近年在沿海城市旅行、生活中的照片,不標註具體年份。弄這麼多圖片一方面是為了證明筆者去的海濱城市不算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刺激消費:你看了不餓麼?我都餓了。
原創圖文,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