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真的安全嗎?我們扒出了5個大坑

2020-12-14 華爾街見聞

全文3511字,細讀需約7分鐘

扒出以下大坑:

不止賣銀行理財收益率的障眼法固定收益不保本存款也會有風險風險級別靠譜嗎?以及,銀行理財更適合的配置方案。

嗨,今天是為大家避坑操碎了心的麥麥。

最近有一件大事兒,估計很多小夥伴都忽略了——《資管新規》延期到2021年底才實施。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要數銀行理財了。本來都做好了心理準備,放棄對「保本保收」的執念了,這下又有了最後一年的曙光。

還不了解《資管新規》的新朋友,可以回顧下我們之前寫過的這篇。

新規發布以來,感受最直觀的,就是高收益的保本理財越來越少

本來去年還有一大批年利率遠超4.5%的產品,現在能看見一款預期收益率3.8%、投資門檻還只要1000元的短期定存,眼睛都要放光了,激動地口口相傳。

但銀行理財,別看它掛著銀行金字招牌,就以為能夠閉眼買,實則可是神坑重重,所以這篇,就來完完整整的扒一下。

一、不止賣銀行理財

現在的銀行,不再是傳統品牌專賣店,自產自營自銷。

它更像一個經銷商,除了自身發行的產品以外,還會代銷自己的理財子公司、市場其它機構的產品,基金、保險、信託甚至商品期貨都有涉及。

比如我們之前寫過的睿遠基金,雖然購買渠道少,但也有合作的銀行。

碰上睿遠這種優秀產品還好,如果是像我們先前扒過的新基金代銷,很難說,他們的推薦是真的適合你,還是為自身利益。

如果運氣不好,甚至還會碰上寫進刑法的操作。

前兩年,民生銀行北京的一家支行行長,偽造了款假產品,賣給了150多位私人客戶,金額有30億,合同還蓋了公章,結果碰巧有人去查,發現根本不是民生銀行發行的產品,就是「飛單」。

去年招行也暴雷了,他們旗下的錢端APP,出了一款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高,5%左右,宣傳也說是低風險理財。結果到項目逾期、沒有兌付,才發現是P2P,9000戶加起來有14億。

你以為在銀行買了個心安,結果這一遭,堪比送上門來的詐騙。

如何避免呢?

就像正品會有一個防偽編碼,銀行自有的理財產品也會有個14位的登記編碼,一般藏在產品說明書,或者合同,大寫C開頭,後面是13個數字(注意不是產品代碼)。

只有在監管部門登記過的銀行理財產品,才有這個編碼。

如果不放心,可以複製這串編碼,到中國理財網(http://www.chinawealth.com.cn)檢驗真偽。這是銀保監會指定的,銀行業理財產品查詢網站,官方出品了。

如果查詢出來,顯示「您查詢的……理財產品,未在我中心『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等級系統』進行登記」,就說明這不是銀行自營的公募型理財產品。

這個網址直接放「閱讀原文」裡了,點左下角直接跳轉,方便大家收藏。

【避坑指南】

查看產品說明書,找到C開頭的14位登記代碼,在官網鑑別真假。

二、收益率的障眼法

上半年,由債基暴跌引發的種種事件,無疑給大家「科普」了一個事實——銀行理財也是會虧錢的

《資管新規》以前呢,銀行理財是一群新貴圈的富二代,就算是不小心虧了錢,也有老爸兜底,剛性兌付足額足數的、把本金+利息還我們,所以最終的成績單依然好看。

但《資管新規》以後,銀行理財不得不加入日考大軍,收益淨值化,每天都能看見漲沒漲、跌沒跌,跌了老爸也不幫忙兜底了,自負盈虧。

所以會發現,從前顯示「存款利率」的指標變了,變成預期年化收益業績基準等等表述了,其中微妙,就是你的到手利率,跟預期不一樣的原因。

業績基準(年化)這是根據產品目前的設置,評估買一年,可能的收益率,簡稱年化收益率。相當於一個期待值,類似於公司年初,給你制定的業績目標

成立以來/近一年 年化增長、七日年化根據歷史(成立以來、近一年、最近7天)的收益,折算出來的年化收益,代表的其實是歷史水平,就是你的日常平均分。

滿期利率(年化)這個經常用於定期存款,指的是存滿期限以後,可以得到的年化利率

只有這個收益是板上釘釘,但條件也寫得明明白白,如果提前支取,利率就變成了0.38%的活期存款。

預期最高/最低收益率也是一般用於定期。預計到期後折算出來的最高/最低年化收益率

如果是結構性存款,通常還會有利率浮動的說明,比如和什麼產品掛鈎等等,但一般會保證一個利率下限。

前面兩個指標,通常對應「淨值型」產品,就是要接受它的短期波動,甚至虧錢,但長期持有,相對還算穩健。

所以這些收益率,類似於食品袋的照片,圖片僅供參考。

後面兩個,一般是「保本」產品,預期收益可能存在波動,但基本上大差不差。不過這一類產品,已經算稀有了。

然而,即便「如實描述」了,相比於基金,這個收益也是打過折扣的。

一,銀行理財一般都是單利,利息按期到帳。所以50萬存5年,5年後還是這50萬在生錢,損失掉了一大筆複利的收益。

二,有些理財產品,在發售初期,還會有一段募集期,這段時間的錢,只有活期的利息。相當於寫著30天的定期,你買了37天甚至更久。

【避坑指南】

看清收益指標、產品標籤(是不是淨值型)、計息和支取規則、交易規則。

三、固定收益不保本

很多人以為的固定收益,就是字面含義,穩妥妥地拿本金、賺收益,絕對靠譜的保本理財。

然而,如果你直接通過銀行,購買他們的理財產品,看見的「固定收益」標籤,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比如某行的這款「固定收益類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如果不仔細看產品說明書,真的很難發現,所謂「固定收益」的理財,風險等級R3了,且「不保本」

原來,這裡的「固定收益類」,指的是大部分的錢,用來投資可以帶來固定收益的產品,比如存款、債券,但債券也有信用不好虧的,債券市場也有整體下跌的,所以不代表收益承諾。

而這款產品,除了這點以外,在「重要提示」裡還說,不排除一部分錢去買高風險產品的可能性,所以波動更大了。

【避坑指南】

留意產品說明書,查看保本相關說明和風險等級(等級風險是R1<R2<R3<R4,具體會在下面詳細說明)。

四、存款也會有風險

最近這兩年,「結構性存款」這個詞突然火起來。

國有五大行的理財產品裡,它的佔比不少,但通常都和保本的產品混在一起賣,不仔細分析,還真分辨不出來。

然而,結構性存款,完完全全是被「存款」二字誤導的風險品。

上面舉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結構性存款。

本質還是「存款+投資」,大部分的錢(通常90%左右)維持原先的固收產品,而剩下一小部分,會用來買其它高風險品種,比如股票(國內、海外)、黃金、外幣、原油等等。

這等風險值,已經配不上我們普世價值裡的「存款」了。

還有一種銀行存款。

本金保障,定期返息,收益率4%-5%常有的事,起購金額也不會太高,常見於京東金融、小米金融、度小滿、微眾銀行這種第三方平臺,大部分來自中小型民營銀行,或者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城商行

這種屬於創新型存款

能夠達到這個收益率,門檻還不高。

公開的解釋是,網上直銷本身可以降低成本,而銀行和第三方的合作,其實籤訂了長期的大額存單,然後再由這些機構,把存單切割成周期更短、金額門檻更低的產品,所以利率會相對高一點。

但安全嗎?銀行倒閉了怎麼辦?

根據國務院的《存款保險制度》,這種情況,監管就會介入,如果你在單家銀行的存款本息在50萬以內,保險公司全款賠付。但50萬以上,就難說了。

(截圖來自:人民銀行《存款保險條例》)

創新型存款,因為踩著監管的灰色地帶,的確可能存在潛在風險

加上購買的時候,還是需要在合作銀行開通電子帳戶,所以操作起來,會有點點小麻煩,同時也要接受它不怎麼好用的服務系統。

不過相比於結構性存款,本金收益還是妥妥收進兜裡了。

【避坑指南】

結構性存款的名字裡常常有「固收增強」或「淨值」,注意風險等級,重點看產品說明書;創新型存款一家銀行、一個帳戶,不要買太多,如果打算放三年以上,最好不要超過40萬。

五、風險級別靠譜嗎?

金融產品在發行之前,「出品方」都被要求標註風險級別。具體劃分標準如下。

(指標參考: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

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銀行理財,基本都是R1、R2類型,到了R3,就要接受短期波動了。

但因為劃分全權交予出品方,相當於沒有非常嚴格的統一標準,所以有時候也會出現,同等類型的產品,在這家標「中等風險」,那家卻標「中低風險」的情況。

而像中行的某某寶,它的等級竟然只有R3,但實際上卻承擔了R5的風險。

雖然這次實屬極端情況,但也體現了,如果對市場不那麼了解,單純憑歷史經驗打標,並不太值得參考

【避坑指南】

所以建議,買前看清這款產品,自問三連:

都投了些什麼?會有哪些潛在風險?我能夠接受的最大虧損是多少?

再來決定買不買、買多少。

今天懶貓扒了銀行理財的五大坑,不是完全否定這類產品。

像我自己就有買一款30天定期、但可以提前支取的銀行理財,收益率遠高於貨基,基本上把它當做了餘額寶的替代品。

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偏積極型的投資者來說,它更適合的是,用來保本的零花錢,甚至是預防意外的保命錢

那養老錢,要不要用來買銀行存款呢?

對於長輩們而言,如果存款的滿期利率不錯存上一筆,每月還能固定領一筆利息零花,平時又不用操心漲跌波動,也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說到底,任何產品,都是為我們的配置服務。了解好手上的工具,才能更正確地使用它。

怕就怕,明明是奔穩健、保本去買的銀行理財,結果論風險收益比,還不如買只基金。

相關焦點

  • 疫情升級「國際化」,石油、黃金雙雙「雪崩」,我們的理財安全嗎
    來源:九哥財經2020年開年不利,疫情在「襲擊」中國之後,迅速轉戰全球,如今的義大利已經成為新冠肺炎的「重災區」,就連美國也沒能倖免,而疫情「國際化」的背後,是全球人民都不願看到的局面,黃金、油價「跌跌不休」,我們的理財產品還安全嗎?
  • 在支付寶和微信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在如今的社會中,有著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理財了,而且在如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中,理財的渠道也是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在銀行理財之外,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理財的人也是逐漸的增多了!要說網際網路上的理財之中,支付寶和微信上進行理財的人可以算是最為常見的了,那麼在支付寶或者是微信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 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該去哪兒領?
    現在的支付平臺已經在慢慢取代現金消費的方式,現在出門的人幾乎就是一部手機,真的是讓小偷「失業」的一大好方法。在支付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不少的理財項目,相信大家也會去購買。但是如果馬雲的支付寶倒閉了,我們的理財產品怎麼辦?國家會負責嗎?支付寶作為全國排名前幾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我國乃至全球不少地方都有足跡。在現在的支付市場佔據了不少市場份額。
  • 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2期」理財產品最新淨值是0.998669;另一款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2期」最新淨值0.998348。中信銀行代銷「中信理財之慧贏成長同行兩年開1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截至5月29日淨值為0.9988。Wind數據顯示,4月30日至6月2日,債券型基金指數下跌0.69%。
  • 有2000萬存款,光靠銀行理財收益,足夠下半輩子生活嗎?
    有網友提問——「有2000萬存款,光靠銀行理財收益,足夠下半輩子生活嗎?」,2000萬可以說是一筆非常巨大的財富了,有了這一筆資產,在理財的時候就可以做更多的選擇,而根據理財項目的不同,以及資金配置的不同安排,所能夠賺取的收益也各不相同。
  • 理財魔方:舉辦「安全理財月」,打破不可能三角投資模型
    隨著證券市場波動的影響逐漸擴散,銀行理財淨值出現回撤,理財產品的投資安全再次成為了我們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問題。投資服務機構理財魔方日前舉行「安全理財月」幫助投資者提升理財技能。希望通過專家教育、利益刺激、造節狂歡的形式,吸引用戶學習理財知識、強化風險意識。此次活動受到多方平臺關注,媒體方面也是密切報導,「安全理財月」也成為了首個行業內多方參與的節日活動。
  • 中國已允許銀行破產倒閉,明年哪些銀行存錢最安全?終於有答案
    推薦語:對於國內的中老年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銀行更安全的儲蓄機構了。即便從2017每年開始,國內銀行的儲蓄率就一路走低,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但安全仍是很多人的第一考量。然而,如今的中國已經允許銀行倒閉,這也就意味著你的存款不一定是安全的。
  • 又一家銀行宣布破產,老百姓的錢能回來嗎?微信、支付寶安全嗎?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儲蓄大國,老百姓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將辛苦掙來的存儲在銀行。受今年疫情的影響,我國人均存款大幅增加。國外的銀行經常會面臨破產倒閉的問題,但仿佛我們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銀行破產這件事情不會發生在我們國家。
  • 利率過4%的銀行大額存單安全嗎,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
    不過,即使沒有搶到,大家也不要灰心,一來我們還可以繼續等待9月10日起發售的憑證式儲蓄式國債,二來其實還有很多種理財方式適合我們穩健型投資者,小有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大額存單,這幾年非常火爆!很多朋友聽到大額存單,第一反應就是:這和大額存款是一樣的麼?
  • 支付寶裡面的餘額寶、理財產品都有保證嗎?
    在網上看到有網友提問:把錢存在餘額寶裡面再買裡面的定期理財產品,有保證嗎?看似一個簡單的「是否有保證」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拆解為三個產品的安全性問題。那麼存在餘額寶裡面的錢安全嗎?餘額寶雖然是依託支付寶生存,但是實際上可以認作是貨幣基金,這也是餘額寶有收益的原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餘額寶是十分安全的,因為貨幣基金的主要投向就是貨幣市場工具,包括國債、銀行存款、同業拆借等,都屬於安全性極高的產品,那麼餘額寶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高的。
  • 行情來得太快,機構措手不及:銀行理財子公司首隻直投股票的公募...
    在這樣的市場表現之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產品收穫也不小!早在5月26日,光大理財公司旗下的光大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理財產品成立,瞬間成為市場焦點。該產品是銀行理財子公司中首隻直投股票的公募理財產品,也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現已發行的僅有兩隻權益理財產品中的一員。該產品成立1個多月以來,恰好趕上了A股走牛,那麼該產品表現如何呢?
  • 長期與影子銀行並存,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起跑線爭奪戰」
    狹義的影子銀行是特徵更加顯著、風險程度更為突出的產品和活動,其2019年末的規模為39.14萬億元,佔廣義影子銀行的46.2%,當中有11.41萬億元來自銀行理財。未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方向不是將其消滅,而是要讓其規範發展。
  • 度小滿理財APP靠譜嗎?用過的人都對它讚不絕口!
    摘要:度小滿理財(原名「百度理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給用戶提供銀行存款產品、養老保障產品、公募基金券商資管計劃等多元化理財產品。那度小滿理財APP靠譜嗎?下面,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度小滿理財APP。度小滿理財APP靠譜嗎?
  • 郵儲銀行佳木斯市分行成立首個個人命名理財工作室
    黑龍江網訊 11月27日,郵儲銀行佳木斯市分行成立了首個以理財經理命名的理財工作室,這也是黑龍江省郵儲銀行系統首個以理財經理個人姓名命名的理財工作室。 創建這個工作室的是郵儲銀行佳木斯市分行營業部財富中心貴賓理財經理王春豔,她曾獲得多次郵儲銀行黑龍江省分行金牌理財經理稱號,在全國郵儲銀行系統TOP100理財經理大賽中還斬獲第1名。為表彰先進,郵儲銀行佳木斯市分行行長鄭緒賓親自為其工作室揭牌,並鼓勵理財經理多做業績,以獲得殊榮為目標,努力創建更多的個人理財工作室。。
  • 國家已允許銀行倒閉,你的存款怎麼辦?明年,這些銀行存錢才安全
    其他銀行更不用說了。對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第一:2015年,我國頒布了新的銀行規定2015年,國家規定允許銀行「破產」。國家一出臺銀行這個規定,就在大多數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從人們的觀念上講,中國的破產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而現在,銀行破產真的要來了。
  • 一文讀懂:2019年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5大亮點!
    導讀:近日,普益標準發布《2019年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全解析》報告,解析了產品發行情況: 混合類淨值型產品發行量較高; 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體發行量最大; 多數產品採用封閉式運作模式;
  • 50萬以內就沒事,錢放小銀行還安全嗎?
    也難怪,這些網際網路平臺多是和中小銀行合作,而之前包商銀行破產的事也鬧的沸沸揚揚,緊急下架不免讓人擔心中小銀行是不是出問題了。既然中小銀行的安全性如此讓人擔憂,為啥當初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還賣的挺火呢?這是因為人家會宣傳,一直在給用戶灌輸國家的存款保險,宣稱50萬以內就沒事。但是,這個存款保險到底是什麼?只要放銀行的錢就保嗎?
  • 保本理財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之所以會產生投資者認知和理財現實之間的強烈背離,根本原因在於很多人買銀行理財,就是衝著「穩賺不賠」、「保本保收益」去的。在很多人眼中,P2P是野雞,銀行總是安全的,銀行飛單不一定安全,銀行自產自銷的理財總是安全的。
  • 又一家股份制銀行入局理財子,眾望之下,銀行們走到了哪裡?
    銀行們布局理財子依然馬不停蹄。日前,恆豐銀行在官網披露稱,該行設立恆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議案已獲董事會審議通過。我們盤點了一下,截至目前,6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全部開業;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6家開業、另5家不同程度推進中;此外,開業的還包括6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和1家合資機構理財子。
  • 某銀行一理財經理詐騙5000萬 銀行該為「飛單」擔責?
    此後,投資人和某銀行廣州東風支行又打起了官司,銀行主張其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投資人認為銀行應該承擔賠償損失。銀行到底應該為「飛單」擔責嗎?「如果我們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越權私售理財產品,在櫃檯支付單位是可以監管到的,而在網銀支付的銷售是比較難監管,我就利用了這個監管漏洞售假詐騙。」麥某稱。購買非該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都有和理財公司籤訂購買理財產品的合同,和客戶籤訂合同的經手人是麥某,是在該銀行東風支行麥某的理財辦公室籤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