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江瀚
一直以來,有點閒錢買銀行理財或者基金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習慣,特別是2013年餘額寶橫空出世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局限於把錢存銀行,而是去購買理財產品,希望能夠跑贏通脹賺些小錢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理財觀念,在這個觀念之中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相對風險較低收益較為穩定幾乎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固收類的銀行理財也能虧錢?這其中的邏輯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虧錢的固收理財?
近日,一張有關招商銀行代銷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的虧損截圖「刷屏」。圖片顯示,截至6月3日,該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其單位淨值也跌破成本價至0.9997元。資料顯示,「代銷季季開1號」 風險等級為R2 ,投資策略穩健,保有少許進攻特點。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通過票息收益積累,根據市場變化擇機進行交易。一隻銀行理財虧損4.42%似乎很難接受。不過,4.42%按照年化的算法,其實只是一個月內虧了千分之零點三三,如果買了一萬元,虧損是33元,年化後就成了4.42%。比如月虧損1%,按照年化的算法,就是年化虧損12%。此外,這隻現在並沒有到開放期。所以對投資人來說還是浮虧,到開放期有機會再賺回去。
根據中國基金報的報導,事實上,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明顯回撤的現象存在較為普遍,一些老產品淨值回撤,對新成立的理財產品考驗更大,據基金君粗略統計,大約有超20隻固收類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跌破了成本價。如招行的「季季開2號」淨值也跌至0.9996,截至6月3日的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0.63%。
不僅如此,據了解,包括工銀理財、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的20餘只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淨值低於1,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比如,「工銀理財·鑫得利固定收益類926天封閉淨值型理財產品(GS19086)」,今年3月10日以來份額淨值低於1,至6月2日為0.9156。「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2期」理財產品最新淨值是0.998669;另一款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2期」最新淨值0.998348。中信銀行代銷「中信理財之慧贏成長同行兩年開1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截至5月29日淨值為0.9988。Wind數據顯示,4月30日至6月2日,債券型基金指數下跌0.69%。在Wind上可查詢的3506隻開放債券型開放式基金中,2951隻基金近一月的回報為負。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
那麼之前一直都覺得不會虧錢的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了?買銀行理財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到底又該怎麼看呢?
二、銀行理財到底該怎麼看?
看到當前銀行理財的虧損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很不理解,其實我們覺得這件事倒並不讓人意外,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銀行理財可不是銀行存款。銀行理財雖然有銀行兩個字,但是其並不代表著理財產品就是和存款一樣的東西,中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儲蓄率長期高位運行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國特色,特別是老一輩人的心目中,銀行就是代表著一個值得信任的象徵,去銀行存錢不應該有風險的。的確,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銀行儲蓄理論上一般不會出現虧損,當然也不是絕對,我們看到在美國美聯儲的利率已經幾乎為零了,這就意味著在美國的銀行存錢基本上就沒有利率,而歐洲不少國家甚至都處於負利率的狀態,所以銀行存錢也是有可能虧錢的。在中國我們基本上不會出現負利率的情況,所以銀行存款還不至於出現虧損,但是銀行理財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理論上來說銀行理財表面上還是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但是其本身還是有風險的產品,只是在前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往銀行理財產品更多的是資金池的概念,池內各資產收益可以「調劑」,理財產品基本是剛性兌付。正是大家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所產生的心理錯覺讓我們覺得銀行理財就是一種收益相對更高的類儲蓄的產品,然而本質上來說銀行理財可絕對不是儲蓄,特別是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在這樣的情況下買銀行理財出現了虧損是很正常的現象。
其次,這次的固收類銀行理財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就以媒體報導最多的招行這款理財產品為例,我們仔細看該產品的產品說明書就會看到,該產品為R2級(較低風險)產品,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標準化債券資產(不低於60%)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0-40%)。與此同時,該產品採用市值法(按第三方估值機構提供的估值數據)進行估值。也就是說這款產品是一款主要投資於債券市場的產品,雖然債券市場的風險相比於股票市場小一些,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除非是國債這種金邊債券之外,大部分的債券都是有較大風險的,4月以來,國債收益率觸底反彈,債券價格下跌,特別是進入五月份之後債券市場大幅度波動,導致了很多債券收益下滑,表現在基金理財層面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負收益現象,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大家也沒必要過度解讀,只是這樣的風險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突然經歷會感覺非常不適應。
第三,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理財?又如何規避風險?在此之前,銀行理財往往給大家一種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印象,但是資管新規出臺之後,將積極推動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2020年底,淨值化轉型過渡期將結束,未來保本保息產品將退出市場,也就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徹底終結了。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經營,而所有超過國債這種金邊債券的收益都是風險的補償,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家就要明白,只要你選擇了相對高收益就必須要承受與之相對應的風險,在沒有剛性兌付的年代,風險和收益並存將會成為主流,所以大家必須要樹立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理念。
與此同時,我們到底該如何規避風險呢?之前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家現在買理財就必須要學會了解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正如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所一直堅持的那樣,不是自己熟悉的東西一定不買,而買理財產品也是如此,大家要去仔細研究這個理財產品其投資的標的到底是什麼?要買就買自己了解並且熟悉的產品,不熟悉的產品千萬別買,如果想買保本型的產品,可以去買存款,大額存單,而不是買這種債券基礎的產品。所以,大家在買理財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幾個點:一是這個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產品的投資範圍、投資標的、風險等級、是否保本等。二是這個理財產品的操盤手的過往業績到底是怎麼樣的?是比較注意風控的操盤手還是比較激進的操盤手。
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結束了,這次虧損就是一個開始,大家真的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