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2020-12-16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江瀚

一直以來,有點閒錢買銀行理財或者基金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習慣,特別是2013年餘額寶橫空出世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局限於把錢存銀行,而是去購買理財產品,希望能夠跑贏通脹賺些小錢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理財觀念,在這個觀念之中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相對風險較低收益較為穩定幾乎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固收類的銀行理財也能虧錢?這其中的邏輯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虧錢的固收理財?

近日,一張有關招商銀行代銷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的虧損截圖「刷屏」。圖片顯示,截至6月3日,該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其單位淨值也跌破成本價至0.9997元。資料顯示,「代銷季季開1號」 風險等級為R2 ,投資策略穩健,保有少許進攻特點。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通過票息收益積累,根據市場變化擇機進行交易。一隻銀行理財虧損4.42%似乎很難接受。不過,4.42%按照年化的算法,其實只是一個月內虧了千分之零點三三,如果買了一萬元,虧損是33元,年化後就成了4.42%。比如月虧損1%,按照年化的算法,就是年化虧損12%。此外,這隻現在並沒有到開放期。所以對投資人來說還是浮虧,到開放期有機會再賺回去。

根據中國基金報的報導,事實上,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明顯回撤的現象存在較為普遍,一些老產品淨值回撤,對新成立的理財產品考驗更大,據基金君粗略統計,大約有超20隻固收類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跌破了成本價。如招行的「季季開2號」淨值也跌至0.9996,截至6月3日的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0.63%。

不僅如此,據了解,包括工銀理財、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的20餘只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淨值低於1,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比如,「工銀理財·鑫得利固定收益類926天封閉淨值型理財產品(GS19086)」,今年3月10日以來份額淨值低於1,至6月2日為0.9156。「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2期」理財產品最新淨值是0.998669;另一款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2期」最新淨值0.998348。中信銀行代銷「中信理財之慧贏成長同行兩年開1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截至5月29日淨值為0.9988。Wind數據顯示,4月30日至6月2日,債券型基金指數下跌0.69%。在Wind上可查詢的3506隻開放債券型開放式基金中,2951隻基金近一月的回報為負。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

那麼之前一直都覺得不會虧錢的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了?買銀行理財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到底又該怎麼看呢?

二、銀行理財到底該怎麼看?

看到當前銀行理財的虧損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很不理解,其實我們覺得這件事倒並不讓人意外,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銀行理財可不是銀行存款。銀行理財雖然有銀行兩個字,但是其並不代表著理財產品就是和存款一樣的東西,中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儲蓄率長期高位運行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國特色,特別是老一輩人的心目中,銀行就是代表著一個值得信任的象徵,去銀行存錢不應該有風險的。的確,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銀行儲蓄理論上一般不會出現虧損,當然也不是絕對,我們看到在美國美聯儲的利率已經幾乎為零了,這就意味著在美國的銀行存錢基本上就沒有利率,而歐洲不少國家甚至都處於負利率的狀態,所以銀行存錢也是有可能虧錢的。在中國我們基本上不會出現負利率的情況,所以銀行存款還不至於出現虧損,但是銀行理財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理論上來說銀行理財表面上還是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但是其本身還是有風險的產品,只是在前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往銀行理財產品更多的是資金池的概念,池內各資產收益可以「調劑」,理財產品基本是剛性兌付。正是大家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所產生的心理錯覺讓我們覺得銀行理財就是一種收益相對更高的類儲蓄的產品,然而本質上來說銀行理財可絕對不是儲蓄,特別是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在這樣的情況下買銀行理財出現了虧損是很正常的現象。

其次,這次的固收類銀行理財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就以媒體報導最多的招行這款理財產品為例,我們仔細看該產品的產品說明書就會看到,該產品為R2級(較低風險)產品,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標準化債券資產(不低於60%)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0-40%)。與此同時,該產品採用市值法(按第三方估值機構提供的估值數據)進行估值。也就是說這款產品是一款主要投資於債券市場的產品,雖然債券市場的風險相比於股票市場小一些,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除非是國債這種金邊債券之外,大部分的債券都是有較大風險的,4月以來,國債收益率觸底反彈,債券價格下跌,特別是進入五月份之後債券市場大幅度波動,導致了很多債券收益下滑,表現在基金理財層面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負收益現象,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大家也沒必要過度解讀,只是這樣的風險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突然經歷會感覺非常不適應。

第三,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理財?又如何規避風險?在此之前,銀行理財往往給大家一種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印象,但是資管新規出臺之後,將積極推動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2020年底,淨值化轉型過渡期將結束,未來保本保息產品將退出市場,也就意味著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徹底終結了。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經營,而所有超過國債這種金邊債券的收益都是風險的補償,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家就要明白,只要你選擇了相對高收益就必須要承受與之相對應的風險,在沒有剛性兌付的年代,風險和收益並存將會成為主流,所以大家必須要樹立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理念。

與此同時,我們到底該如何規避風險呢?之前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家現在買理財就必須要學會了解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正如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所一直堅持的那樣,不是自己熟悉的東西一定不買,而買理財產品也是如此,大家要去仔細研究這個理財產品其投資的標的到底是什麼?要買就買自己了解並且熟悉的產品,不熟悉的產品千萬別買,如果想買保本型的產品,可以去買存款,大額存單,而不是買這種債券基礎的產品。所以,大家在買理財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幾個點:一是這個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產品的投資範圍、投資標的、風險等級、是否保本等。二是這個理財產品的操盤手的過往業績到底是怎麼樣的?是比較注意風控的操盤手還是比較激進的操盤手。

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結束了,這次虧損就是一個開始,大家真的要小心了。

相關焦點

  • 保本理財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下面是某位投資者對平安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訴:投訴理由也是標準小白認知,說自己買的產品虧錢了,理財經理沒有管好我的血汗錢,自己猜測這錢沒準被拿去炒股了,這是玩忽職守啊,所以我要求立即退出所有資金,並且彌補收益損失……這位大兄弟虧了錢,
  • 銀行理財真的安全嗎?我們扒出了5個大坑
    但銀行理財,別看它掛著銀行金字招牌,就以為能夠閉眼買,實則可是神坑重重,所以這篇,就來完完整整的扒一下。一、不止賣銀行理財現在的銀行,不再是傳統品牌專賣店,自產自營自銷。然而,如果你直接通過銀行,購買他們的理財產品,看見的「固定收益」標籤,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比如某行的這款「固定收益類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如果不仔細看產品說明書,真的很難發現,所謂「固定收益」的理財,風險等級R3了,且「不保本」。
  • 投資人買招行R2級理財,一個月虧5萬,「賣者盡責」在哪裡?
    買理財一個月虧5萬6月8日,有投資人在新浪黑貓投訴發帖稱,在招行理財經理誘導下,他購買了一款號稱R2風險(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招商銀行周周發2.0」,沒想到,從5月份持有到6月初,已經虧損快3萬塊,即使最近一個贖回日贖回,預計損失至少5萬。
  • 聚焦爭議判決背後 買理財虧了銀行賠不賠
    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顯示,投資者裴某451萬元在交通銀行購買了一支行購買理財產品,最後卻反虧10萬元,遂將銀行告上法庭,要求賠償本金及收益。裴某提交了其與銀行工作人員之間的談話錄音,以證明其購買涉案的兩款產品時銀行承諾年收益分別為5%、4.5%。該案的爭議焦點一是銀行在向裴某銷售案涉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是否違反適當性義務,二是銀行應承擔的賠償損失數額。
  • 理財產品19天虧265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錢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  自2014年起,孫某開始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根據其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平衡型的投資者。
  • 「收藏」理財經理究竟該如何合規銷售和自我保護?|基金|收益|客戶...
    這幾天老韓被「平安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不要贖回基金,結果巨虧並判賠償」事件刷屏了。簡單回顧一下: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平安銀行某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之後,該投資者怒告銀行,要求賠償全部損失。
  • 這10個理財行為,快點停止吧!我來教你正確理財!
    工作之後有收入了,很多人都開始學著理財。初入理財市場,這幾點大家一定要記住! 1.存款經常見底,但還不肯提前做預算 正確做法:從月初就開始制定消費計劃。交通、吃飯、淘寶、娛樂分別控制在多少錢。
  • 新手:我有50萬,應該如何理財?高手:投資理財不能只看資金量
    一年攢下50萬,跟10年攢下50萬,同樣是50萬,理財建議絕對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是能夠承擔多大的風險波動?虧20%面不改色,跟虧2%就輾轉反側,理財建議也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多久會用到這筆錢,三年之內沒有大額開銷計劃,跟明年就要買車買房, 同樣是50萬,理財建議還是完全不同的。
  • 這十條優秀信念的堅守,能讓你的投資理財道路更加平穩
    1、為了做好投資理財,有不斷學習的精神。很多投資成功的大師都說過,要學習別人虧錢換取來的投資經驗和別人成功的經驗,而不是用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去虧損,換取投資經驗,這樣才能保護本金的不虧損,穩步學習中得到投資的成功。
  • 人人都應該了解的理財知識(基金篇)
    我們的錢的貶值速度並不是CPI(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來衡量的,而是以貨幣發行速度衡量的,一般參考M2(廣義貨幣發行量)增速,而M2的增速基本上是略大於GDP名義增速的,但是過去20年我們很少有資產能跑贏名義GDP增速。很多人跟我說,我不想讓自己的錢在銀行貶值,能不能推薦個穩健的產品,我只要跑贏貨幣貶值的速度就行。
  • 疫情升級「國際化」,石油、黃金雙雙「雪崩」,我們的理財安全嗎
    來源:九哥財經2020年開年不利,疫情在「襲擊」中國之後,迅速轉戰全球,如今的義大利已經成為新冠肺炎的「重災區」,就連美國也沒能倖免,而疫情「國際化」的背後,是全球人民都不願看到的局面,黃金、油價「跌跌不休」,我們的理財產品還安全嗎?
  • 4.1%的工行40億理財竟然也暴雷了?
    股市賺錢風險大,於是穩健性理財成為大家的首選,買基金、買銀行理財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雖然收益低點,但勝在穩。誰知道銀行理財也有暴雷的一天!就4.1%的收益,就這,還翻車了。這也太不可思議了。這事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暴雷?下面的內容來自我的一個朋友,他是一名基金經理,叫強少。之前也有介紹過,專寫乾貨。
  • 有2000萬存款,光靠銀行理財收益,足夠下半輩子生活嗎?
    有網友提問——「有2000萬存款,光靠銀行理財收益,足夠下半輩子生活嗎?」,2000萬可以說是一筆非常巨大的財富了,有了這一筆資產,在理財的時候就可以做更多的選擇,而根據理財項目的不同,以及資金配置的不同安排,所能夠賺取的收益也各不相同。
  • 小白如何理財?簡單有效的賺錢方法
    一直報有希望「錢生錢」的想法,大學畢業後就開始有意識的慢慢理財。現在看來,這些年在有意無意中,我還做了融資、投資的事情。做過很多嘗試吧,股票、理財、基金、黃金、紙黃金、比特幣、保險、房產、商鋪等。總結下來,最適合我的就是基金。
  • 中國工商銀行也不靠譜了?
    也就是說,客戶買了工行中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了存滿一年就賺4%的利息,現在卻被告知40%的本金都虧沒了。銀行理財不得剛性兌付,到底是提升了用戶自負盈虧的風險意識,還是保護了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失?真把投資者當韭菜?這年頭,銀行理財都能爆雷,還爆的這麼詭異。
  • 家庭理財是為了生活蒸蒸日上,有哪些必須要避開的「雷區」?
    有一些保險推銷員會說:「先買一份作為保障,在之後出現新的保單依然可以購買的,這個不衝突。」騎牛看熊認為這就是家庭購買保險錯誤的話題,買保險的「雷區」一定要看清楚,盲目配置保險產品,只會浪費手中的資金,還會讓自己有一種莫名的期待,結果最終可能是錢也花了,事後保障也沒有得到!
  • 銀行理財產品費率調查:投資者「霧裡看花」
    目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收取的費用主要包括:固定管理費、託管費、銷售費、認購費、申贖費、浮動管理費以及其他費用(例如交易費、審計費、信息披露費等),其中固定管理費、託管費和銷售費一般為固定費率,通常按照每個規定估值日理財產品淨資產的一定比例(年化),每日計提、定期支付。
  • 普通人到底怎麼通過理財實現收入翻番呢?
    喜歡了就買,不喜歡就扔,這樣無規劃的支出,你肯定很難存下來錢。第四,脆弱的投資系統。你遇到行情不好,你就在股市裡被套牢,或者把全部的資金都投到高風險的P2P上,結果P2P公司跑路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投資方法。說了這麼多沒存錢的理由,我們如何學習富人那樣存下來錢呢。我們首先來看富人思維的三個特點。
  • 理財課程變套路 9塊9理財課背後的騙局誰來監管
    「我也是思考了好久才買的。通過花唄分期付的,付了7999元。本來付之前他跟我講,馬上可以拉群了,手把手教你。後來他說,今天已經滿了,下周一(拉群)。因為我是11月16日付的錢,『下周一』就相當於要變成11月23日了。付完錢以後,就不怎麼理人了。」朱女士說。  朱女士再去網上搜索這家理財教育機構的背景信息,發現有很多投訴:「好多人在維權、在投訴。
  • 一哥說事: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理財,月光是一種驕傲?
    在投資理財這個世界,思想決定你的高度!首先提到的就是投資收益和風險成正比,一般有以下幾個選擇1.高收益高風險2.在保證一定收益的前提下承擔一定的風險3.完全無法承擔損失,又嫌賺的少歸根結底就是想理財,但是又嫌棄低風險品類賺的少!不少朋友經常把理財掛在嘴上,但是老是問自己一千塊錢能賺多少一天,賺一塊都覺得少,你覺得一年百分之三十六的收益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