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周益帆)前不久,中國之聲關注了「網絡配音課」陷阱,號稱學完課程,每小時的收益能達上千元。「看起來很美」的收益吸引了不少人的參與。雖然試聽課只要花幾塊錢,但最後學員們卻被引導辦理了近萬元的培訓貸。近日,不少人在網絡上投訴另一種課程——理財課,課程介紹比配音課更加誘人:1塊錢到9塊9的課程,可以助力「小白」成為「理財高手」,收益達20%以上。
有數據顯示,推出類似網絡課程的公司有數千家,但其課程質量、教師資質、宣傳銷售等問題如何監管卻難以釐清。消費者如何在線上課程的迷霧中擦亮雙眼?
上個月,江蘇的朱女士在某微信公眾號看到一個理財課程的推薦,只要花一塊錢就可以快速掌握理財知識。朱女士告訴記者:「大概11月初,我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看到理財營,一塊錢就可以了,然後我想,可以聽一下。給你講一些投資等方面的什麼,到第4天左右,他說申請名額要進訓練營才能手把手教你。」
初次接觸這類課程的朱女士希望繼續學習,於是就分期支付了7999元的課時費。「我也是思考了好久才買的。通過花唄分期付的,付了7999元。本來付之前他跟我講,馬上可以拉群了,手把手教你。後來他說,今天已經滿了,下周一(拉群)。因為我是11月16日付的錢,『下周一』就相當於要變成11月23日了。付完錢以後,就不怎麼理人了。」朱女士說。
朱女士再去網上搜索這家理財教育機構的背景信息,發現有很多投訴:「好多人在維權、在投訴。有些人是講述過程,說真正進來那些群了,如果你要求退群,他就把你踢出去了,或者崔老師也不可能手把手教你的。」
山東的孫女士也是維權者之一,她比朱女士發現所謂的理財課不對勁更晚一些:交了錢、開了課也被拉進了所謂的理財培訓群,但銷售的承諾沒有一樣兌現。
孫女士告訴記者:「他說跟著老師投資終身都是免費的,終身免費的指導,不管是基金還是股票什麼的,基金要跟著老師買的話,能達到15%以上的利潤。後來就推銷,一開始推蛋卷基金,然後就是下載(另)一個什麼基金的軟體。他指導你怎麼買基金,好比今天大體講一下今天的盤面,然後推薦哪只基金可以買入,哪只基金不能買,暫時不動。」
在孫女士給記者發來的一段課堂錄音中,所謂的理財老師甚至表示:「20%的收益不值得你花費太多時間」:「價值投資的收益率年化做得很好也不過20%……」
朱女士和孫女士向課程銷售提出了退款申請,但均被拖延、拒絕。孫女士後來發現,甚至學費在支付端顯示成了「餐飲美食」支出。「最起碼像我支付的學費,帳單分類應該是學費或者是其他的,是不是?但是我在支付寶裡掃碼,掃了個『餐飲美食』,連學費都不是。我覺得有必要核實一下,他們到底有沒有這個資質,到底是否有他們所說的這些老師。」孫女士說。
孫女士說,她所在的理財課金卡會員維權群內有近兩百人,學費近170多萬元。記者在投訴平臺搜索,被此類線上理財課套路的人還有很多。
一位姓肖的消費者投訴另一家線上理財商學院:帶班老師宣傳說,學完課程後認為不滿意,全額退款,但買課後又說需要畢業考到80分後才能申請退款。此外,投訴者們還提出了關於教師資質、虛假宣傳等一系列的問題。
在天眼查中搜索含關鍵詞「財商教育」「理財教育」的公司,共七千多家,截至目前,今年成立的共有1202家。但是這些公司在消費者看來,缺乏監管。朱女士說:「我為什麼在網絡上投訴?也是希望別人看到真的不要再被騙了。它就是北京的公司,北京315平臺上那些投訴可能寫得不太明白,他們是拒絕了,我也不知道求助哪邊才可以更有效地把這件事情解決掉。」
這些所謂的理財課存在哪些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傑英也是一名投資者普及教育工作者,聽完這些「小白」理財網課之後,她說,課程內容漏洞百出:「第一,收益保底15%以上的不靠譜。今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修訂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按目前一年期LPR3.85%計算,超過15.4%就可以認定為高利貸,表明超過15%以上的收益存在較大風險。第二,兜售民間理財策略的不靠譜。投資理財是一門專業,基金經理都有排行榜,永立潮頭非常困難,受過專業訓練的精英人士都很難保持穩定長期的高收益,你怎麼能相信幾千塊錢就能買到穩賺不虧的投資策略?第三,不懂投資,認為可以靠撞大運發財的不靠譜。實際上,投資公司會舉辦一些投資者教育的講座,在中國大學慕課網上,國家免費提供了一些列免費課程,比如《中國價值投資》等投資課程,免費普及投資知識。」
哪怕是有正規線上教育資質的企業,在涉及此類糾紛時,維權也十分困難。有媒體梳理,此類企業、課程審批涉及多個部門,具體課程內容是否能夠上線,則沒有明確的說法。一些不規範的民營機構或者純個人的開班,甚至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備案或者審批,應儘快完善監管。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趙佔領分析:「在課程的銷售方面,可能違反廣告法的規定,涉嫌誇大事實或者是虛構事實;另外一方面,在用戶花高額的費用購買理財課程之後,參加培訓的時候,培訓的內容有可能和他事前所宣稱的內容是不符的。參加完培訓之後,再推薦你購買一些理財產品,並且在此過程中會提供一些理財相關的諮詢,如果是提供這種服務是需要有資質的。涉及他在宣傳營銷方面不規範的地方,主要是由市場監管部門來進行規範和處罰的,關於這塊,在監管力度上可能還不夠。還有一方面,他們在提供這種理財諮詢顧問的時候,金融監管部門也應當對此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