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啟,在鐘山區保華鎮海螺村瀰漫著夏秋接替的恬靜與熱烈。
花朵繽紛搖曳,乾淨的馬路交叉口,石頭上紅色的「海螺」字體與鮮花映襯,兩排淡黃色的竹籬笆一路連通村落門扉。
「把這些收了的豆角藤扯掉,再播種蔬菜,過幾天又有新鮮蔬菜吃了。」籬笆一旁的小康菜園裡,兩夫婦正在趕著時間拆著豆角藤枝。
「小康菜園千家美,錯季瓜果四時鮮」,農家門口對聯書寫的既是一季豐收過去,另一季的豐收緊湊銜接的時令,也是播下農家煙火,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海螺村,位於保華鎮西部,居住著漢、苗、彝、回、水等5個民族,轄1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67戶5954人,這片土地的變化對於土生土長的海螺村人汪進福而言翻天覆地。 「那時交通不便,村裡的衛生也差,牲畜放養,汙水滿地,臭氣燻天,我一直在省外務工不願意回來。」說起過去,汪進福直搖頭。
今年受疫情影響,汪進福沒有外出務工,而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改造,小康菜園建設,海螺村的味道變了,他的眼睛也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小康菜園建設前後對比
汪進福的庭院也變了。 按照海螺村小康菜園建設「一院一景、一戶一策、因戶施策」的原則,村裡家家戶戶門口搭建了棚架,小庭院、小菜園柵欄佇立而起。
汪進福的庭院全部硬化,修建了花池、魚池等小景觀,樸素實用的棚架上葡萄、棚瓜等藤蔓植物爬滿了整個棚架,果香陣陣。二點八米寬的入戶道路,車輛能夠輕鬆開進庭院,盛產的蔬菜村裡還組織按照市場價售賣。 蔬果花香增添村落顏值,提升鄉村品質,汪進福也有了發展勁頭,成為寨子裡第一家店主。
「烙鍋店開張了20多天,遊客多的時候一天能賺到1千多元。」他信心滿滿,自家的小康菜園蔥姜蒜苗樣樣齊全,茄子豆角等時令蔬菜全是新鮮的原材料,紮根家鄉,發展庭院經濟,生活如烙鍋一樣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青峰入畫,一棚知春意,碩果盈村,萬戶感黨恩。
海螺村曾是深度極貧鄉鎮,在六盤水市、鐘山區「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建設的安排部署推動下,海螺村把原大坡七組、八組共計210戶,作為「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建設示範點來打造。
堅持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農戶房前屋後、房左房右的空閒土地上,棚架花池隨處可見,桃李杏梨開花結果。
竹林小道圍欄,海螺土雞圈養,老土坯牆與瓦片堆砌的牆面相互依託,核桃樹下木柱椅凳,土罐盛盆栽,雞鳴犬吠,自有農家清雅。
今年6月,海螺村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大坡八組標準化實施小康菜園84戶,達到示範點目的。
架欄樹菜錯落有致,果蔬花草相映成趣、房前屋後秩序井然、山川村寨融為一體,一幅鄉村圖景正在鋪展。
小康菜園美了村子富了群眾,讓海螺村處處是景致與安適,鄉村環境顏值顯,幸福自豪由心生。
60歲的李應學常常坐在院壩棚架下,懷中抱著小孫子,對於來客的讚美他已經聽得很多,每次卻都喜上眉梢:「歡迎常來!」
鐘山區文聯供圖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魏容
編輯 屠琪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