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
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
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與單一水墨山水畫相比可謂「彩色三水畫」。
早在隋代,展子虔的春遊圖就具有典型的青綠格局。唐宋時期是青山綠水發展的鼎盛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青綠山水畫家,如趙伯翰、李昭道、趙伯駒、李思訓、王希孟等,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千古名作。
其中趙伯駒的開創性畫風為青綠山水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對後來的如明代仇十洲、北宋王希孟等許多青綠山水畫家有很大的影響。
趙伯駒(1119-1185)字千裡,是宋朝皇室宗親。據記載宋高宗趙構非常欣賞他精湛的繪畫,讓他在集英殿的屏風上繪畫。他的青綠山水就像師法唐李思訓,畫風秀勁而工整,設色色清雅而秀麗。
在這幅趙伯駒山水畫卷中,乾隆皇帝寫下了他的《松岫香臺》,「秀挹盤中,人間沉沉夢未覺,夜半日出登仙閣…」,明代的文徵明也以「藝林中有千裡(伯駒)如山中之有崑崙」來讚揚他,足見趙伯駒的繪畫對後世影響之大。
這件作品是畫在絹上的的青綠山水。用豐富的素材展現了深秋的廣闊天地。美麗的山間景色。畫中山石崎嶇,起伏連綿,懸崖峭壁雲霧繚繞,瀑布飛濺,山腳下江河盤旋,碧水蕩漾,畫中錯落有致,聚散得宜的安排有棧道、水亭、長橋,蒼松翠柏,喬木竹林。
畫中還有很多人物在竹道亭子裡悠閒歡快地走著。雖然人物的比例很小,表情卻清晰生動。據記載這幅畫是畫家從真實場景中加以藝術提煉的。布局宏偉複雜但風格鮮明明朗。畫中建築非常精確靈動。
巖石是勾勒並加以細密的皴擦點染出來的,工整又不乏逸趣。樹的方法是用勾勒,渲染,夾葉、點綴而成。筆墨靈活多變,色彩鮮麗。同時色調統一柔和因此豔而不俗。
在這幅畫中,水墨和青綠一起使用。在顏色上石青和石綠都加以淡雅的赭石色染蘊。層層疊加,厚薄相見。巖石淺綠色打底,不同濃度的石青層層積累點染,使山林層次豐富而清麗,再通過水墨渲染畫面更顯壯麗。
建築亭臺樓閣作為界畫,畫法工整細膩、嚴謹精確。點和線相結合靜中見動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後世評價趙伯駒的作品不同於唐代過於濃重的裝飾繪畫,他的畫風清雅秀麗,顯得「精工之極,又有士氣」介於院畫系統和文人畫系統之間。他以卓越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錦繡河山之美,宛如一組層次豐富,節奏多變的交響詩,使觀賞者為之心潮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