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2020-12-17 金色藝術港灣

魯迅先生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

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

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與單一水墨山水畫相比可謂「彩色三水畫」。

早在隋代,展子虔的春遊圖就具有典型的青綠格局。唐宋時期是青山綠水發展的鼎盛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青綠山水畫家,如趙伯翰、李昭道、趙伯駒、李思訓、王希孟等,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千古名作。

其中趙伯駒的開創性畫風為青綠山水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對後來的如明代仇十洲、北宋王希孟等許多青綠山水畫家有很大的影響。

趙伯駒(1119-1185)字千裡,是宋朝皇室宗親。據記載宋高宗趙構非常欣賞他精湛的繪畫,讓他在集英殿的屏風上繪畫。他的青綠山水就像師法唐李思訓,畫風秀勁而工整,設色色清雅而秀麗。

在這幅趙伯駒山水畫卷中,乾隆皇帝寫下了他的《松岫香臺》,「秀挹盤中,人間沉沉夢未覺,夜半日出登仙閣…」,明代的文徵明也以「藝林中有千裡(伯駒)如山中之有崑崙」來讚揚他,足見趙伯駒的繪畫對後世影響之大。

這件作品是畫在絹上的的青綠山水。用豐富的素材展現了深秋的廣闊天地。美麗的山間景色。畫中山石崎嶇,起伏連綿,懸崖峭壁雲霧繚繞,瀑布飛濺,山腳下江河盤旋,碧水蕩漾,畫中錯落有致,聚散得宜的安排有棧道、水亭、長橋,蒼松翠柏,喬木竹林。

畫中還有很多人物在竹道亭子裡悠閒歡快地走著。雖然人物的比例很小,表情卻清晰生動。據記載這幅畫是畫家從真實場景中加以藝術提煉的。布局宏偉複雜但風格鮮明明朗。畫中建築非常精確靈動。

巖石是勾勒並加以細密的皴擦點染出來的,工整又不乏逸趣。樹的方法是用勾勒,渲染,夾葉、點綴而成。筆墨靈活多變,色彩鮮麗。同時色調統一柔和因此豔而不俗。

在這幅畫中,水墨和青綠一起使用。在顏色上石青和石綠都加以淡雅的赭石色染蘊。層層疊加,厚薄相見。巖石淺綠色打底,不同濃度的石青層層積累點染,使山林層次豐富而清麗,再通過水墨渲染畫面更顯壯麗。

建築亭臺樓閣作為界畫,畫法工整細膩、嚴謹精確。點和線相結合靜中見動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後世評價趙伯駒的作品不同於唐代過於濃重的裝飾繪畫,他的畫風清雅秀麗,顯得「精工之極,又有士氣」介於院畫系統和文人畫系統之間。他以卓越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錦繡河山之美,宛如一組層次豐富,節奏多變的交響詩,使觀賞者為之心潮激蕩。

相關焦點

  • 從上古紅黑陶繪到仇英的青綠盛世:一口氣弄懂中國青綠山水畫史
    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畫最具有代表性。隋唐的青綠山水畫的產生、發展,由隋代到初唐、盛唐再到中晚唐時期的變化,是一個逐漸的、全面進行的過程。隋代展子虔開創了青綠山水的端緒,山水畫發展到盛唐時期,已經脫離了人物故事而形成獨立的畫科,青綠山水畫則表現出畫法工致、賦色濃麗的特點。直接繼承和發展了虔山水畫藝術,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青綠山水畫派的畫家有李思訓、李昭道。
  • 盧禹舜|法備藝臻 百代標程——談宋代山水
    在中國美術史上,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代,明王世貞評述山水畫史的發展,曾有「山水之至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範寬又一變也,李劉馬夏又一變也,大痴黃鶴又一變也」的觀點,可見在山水畫史上宋代山水畫所佔的分量,五次重要的變化中,有三變在宋代出現,其地位之高,無可比擬。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青綠山水究竟是不是高品?」——中國青綠山水畫色彩探析
    許多畫家仍只堅持走文人畫的路子而不太重視繪畫的色彩,除了以上所說的數百年來的心理定式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當今處在一個青綠山水畫繼承的斷代時期。那些恢復了用色的山水畫家沒有立足於優秀青綠山水畫的傳統,致使作品沒有說服力,影響不大。
  • 著名畫家熊海輝的新派青綠:清與重、中與西的平衡
    青綠山水,為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青綠山水始創於唐代,經幾代畫家發展傳承,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法,但要畫好難度很大,上世紀90年代國內藝術拍賣興起後,古今名家青綠山水作品很受藏家的歡迎。熊海輝便是其中一位。
  • 許俊的青綠山水畫,有著來自自然山水寫生的原型
    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當代山水印象」畫展,曾集中展示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山水畫家的作品,在當時得到了很好的反響,許俊亦是參展的作者之一。匆忙和粗率是我們這個時代藝術上經常出現的問題,既然山水畫的宗旨是與純淨的自然精神相接,那就需要畫家這個中介保存一份透明的、集中的和內在的性情,所謂人品即人的品性總會在具體的畫跡中顯現出來。」
  • 悠久的青綠之色,如何表達這個時代的山水與現實
    當代青綠山水的創作中又有哪些實踐與思考?如何用青綠之色來表達當下這個時代的山水與現實?結合中華藝術宮「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曾展出的青綠山水畫卷《春江入海》等作品,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青綠山水傳統與當下的山水畫創作」講座前不久就邀請知名畫家蕭海春、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吳亮以及上海科院院文學所所長徐錦江、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王立翔、上海美協副主席李磊等就此進行了開放式座談與公開講座。
  •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蓮舟新月圖》 《蓬萊仙館圖》 《仙山樓閣...
    此畫是北宋後期青綠重彩山水畫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岭,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此圖為高頭大卷青綠山水巨作。
  • 青綠設色,濃彩下的山水畫
    山水畫中有一種表現方式:青綠設色,一般是以礦物質石青、石綠為主色的山水畫,畫面敷色厚重,色彩鮮豔,且有一種天然的富麗堂皇的質感,深得各代院畫家和後人喜愛
  • 「大鬍子」畫家徐坤連山水畫作欣賞,不拘小節,自然灑脫
    「大鬍子」畫家徐坤連山水畫作欣賞,不拘小節,自然灑脫 2020年04月01日 13:0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徐坤連,男,廣西南寧,現為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南方書畫院理事,中國桂林徐氏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桂林黨風行風監督員,易從網籤約畫家。
  • 山水畫講座|唐宋山水,自然的觀照與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
    李昭道隨之入蜀畫了這張主題性的歷史畫,但今天我們看到這張畫更願意將它作為青綠山水畫來欣賞。此畫的重點在於山石結構空間的營造,山路的盤旋崎嶇體現了「蜀道難」的特點,山勢高而險,奇而絕,氣勢雄強,林木安排、雲煙穿插自然而合理地表現出山水畫空間轉換的關係。《歷代名畫記》中說小李將軍「變父之勢,妙又過之」。我的臆想是昭道不僅技藝比父更為精妙,而且從此圖中對山體「勢」的營造上來看是更為出色的。
  • 雲煙籠罩青山,令人嚮往畫中遊,清代畫家文點繪《萬松雲霜》
    青綠山水畫的歷史十分悠久,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已經有了青綠山水畫的標誌特徵,唐代李思訓將青綠山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了全景的視野,宋代名作《千裡江山圖》更是讓世人領略了青綠山水的無窮魅力。在此之後,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就逐漸沒落。
  • 《東方金典》賞析丨宋代山水小品畫中的勾水法
    它的興盛,與宋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關,對後世繪畫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今天,宋代小品畫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其「樸素淡雅」的美學特徵,「格物致知」的求真態度,亦對當下創作人文精神的回歸有重要的啟示。
  • 青綠研究:吳建福
    ,獲優秀獎(中國美協)學術聯展:2020年承心傳韻——福建省畫院畫家年度作品展第二回(福州)疊翠東南 相約客家——福建青年畫家青綠山水畫邀請展(龍巖)懷恩七子——詔安旅外青年書畫展第二回福建青年畫家青綠山水畫邀請展(廈門)清風徐來——福建當代工筆畫扇面展(福州)2015年化美為真——福建工筆畫作品展(上海)閩山閩水物新華——青年畫家畫福建暨青年國畫精銳提名展(福州)墨破紙陣——當代青年畫者隱跡立形展
  • 人們為什麼喜歡青綠山水畫?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這種畫以青綠顏色為主,用筆工整,細筆重彩,色彩濃烈,富有生氣。在勾線內用石青石綠著色。色彩濃烈的叫大青綠山水,彩色淺淡些的叫小青綠山水。若加泥金勾勒山稜樹廓,叫「金碧山水」(實際多泥金一色)。
  • 當代青綠山水畫傳承與創新 ║ ​辰立
    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有極強歷史傳承性,是經過長期積累,已形成了豐富的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繪畫體系。古時青綠山水畫發展只是在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代特徵。而最近半個世紀,由於西方文化的不斷傳入,西方一些先進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材料也相繼傳入中國,這給傳統的青綠山水畫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在面對這種衝擊時青綠山水畫何去何從,直到今天,仍是一些畫家和理論家關注的焦點。
  • 青綠研究:楊彬
    從成長的歷程看,他屬於師承授傳加上自身勤奮成才的聰穎者;從作品的風格式樣看,他傾情故土,特寫海南,其作品展示了海島風物的雅言:南國山水的清奇肆意,黎村鄉野的淳樸渾然,心靈物境的和諧寧靜。楊彬從傳統水墨過渡到青綠山水的研究與探討始於2019年秋。其時,他在海口江東和師友們一起為十三屆全國美展準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