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藏號戰列艦簡介

2021-01-11 網易軍事

武藏號戰列艦(日文:むさし,英文:Musashi,中文:武藏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二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之一。


資料圖:武藏號戰列艦桅樓。

武藏號戰列艦(日文:むさし,英文:Musashi,中文:武藏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二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之一。

1944年10月24日,武藏號被美軍飛機擊沉於菲律賓錫布延海。

研製背景

自20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帝國海軍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

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

1935年,倫敦海軍會議召開,日本提出軍備建設的平等要求,主張制定世界各國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擁有量,以「保證相互安全」,但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

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並宣布退出裁軍會議。

1936年6月,日本修改國防方針,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即日本帝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軍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再以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截擊並殲滅由美國本土前來增援的美軍艦艇編隊。

由於日本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艦數量上根本不可能與工業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更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國海軍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的發展戰略。日本海軍預計,美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艦艇寬度由於巴拿馬條約的限制,將搭載406毫米(16英寸)口徑艦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試製過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製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在大口徑火炮製造上具有一定的經驗。在這種思想指導和現實鼓舞下,日本海軍開始準備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並組建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

研製建造

1934年10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海軍艦政本部正式下達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任務,要求裝備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口徑副炮12門(四座三聯裝),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四座雙聯裝),最高航速30節以上,艦體防禦裝甲能夠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離上的打擊。新艦由艦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由平賀讓造船中將負責技術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23個設計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裡/18節,新艦的3座3聯裝460毫米口徑主炮和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軍最終採用了兩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的設計。被認為是最佳的戰列艦主炮配置方式。在新艦的各種設計方案中,動力裝置計劃要使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並用的混合動力。由於日本海軍安裝了柴油機的大鯨號潛艇母艦故障率較高,最後放棄了這一計劃,在最終的A-140F5方案中只採用蒸汽輪機。

1937年,日本海軍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03艦艇補充計劃",又稱03計劃),正式確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大和級戰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當時都未正式命名,只是被稱為1號艦和2號艦)。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的差距,而且還處在侵華戰爭條件下,日本仍然不惜代價建造空前強大的戰列艦。日本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以及3臺70噸酸性平爐,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在內的大型鍛造件。並且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

1938年3月29日武藏號建設開工,1940年11月1日下水。在建造過程中也汲取了大和號在建造過程中的經驗,設備等等得到了相當的改善。但是與在船塢中建造的大和號不一樣的是,在船臺上建造的武藏號必須經過「從船臺到海面」下水的一個步驟。為了減輕重量,需要在下水後將舷側等主要防禦區域的裝甲進行安裝。又建造中途因為「大東亞戰爭」爆發的緣故,本來預定於1942年12月完成的武藏,被加快趕工提前到1942年8月5日竣工。

艦名命名

武藏號是以武藏(むさし)命名,武藏是日本古國名,即日本東海道的武藏國。

艦體設計

武藏號從設計段階就開始考慮如何完善司令部施設,而在第一號艦中被受指摘的弱點,如副炮塔周邊的防禦力得到強化。因此,武藏號建造過程中對司令部、艦橋設施實施了改進。武藏號有2個艦橋,在煙囪之前的艦橋,是全艦的戰鬥指揮中樞。武藏號一改大型戰鬥艦艇艦橋過大的情況,完全從海戰實際出發,顯得十分簡潔。艦橋側面積310平方米,正面面積卻只有159平方米,僅相當於側面積的一半,其迎風阻力自然也就比較小;採取二重筒狀結構,內筒中裝有各種線路和管道,內外簡之間的夾層裡設有各種專用小室,外筒周圍則設有與指揮、探測有關的裝置。為減少衝擊波的影響,艦橋外面開口少,封閉而整潔。武藏號的艦橋高達45米(從龍骨處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內置98式方位盤,上裝潛望鏡式望遠鏡,下有15米測距儀。主炮射擊指揮所下是防空指揮所,在頂部露天甲板上的防護轉板四周裝有多部高色雙筒望遠鏡。防空指揮所下是晝間戰鬥艦橋,也稱第一艦橋。其前面與側面有調風板和防護裝置。通常,艦隊司令長官及其司令部、艦長等指揮參謀人員在此指揮戰鬥。下一層是作戰室、艦長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觀察所、羅經室(即夜戰指揮所)、下部觀察所(第二海圖室)和司令塔(實際是個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鬥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後分火射擊時,它也起後指揮所的作用。武藏號號採用單煙囪,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儘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艦體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有孔面積是無孔面積的55%,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全艦重量分配如下:船殼20,212噸,裝甲21,266噸,防禦板1,629噸,武器系統11,611噸,主機設備5,300噸,舾裝1,756噸,固定設備417噸,非固定設備641噸,魚雷75噸,導航,光學設備95噸,電力設備1,108噸,飛機111噸,鍋爐水297噸,預備食用水212噸,重油4,210噸,潤滑油61噸,輕質油48噸,合計重量69,100噸。

動力系統

安裝4座蒸汽輪機,蒸汽壓力25千克/平方釐米,蒸汽溫度325度,最高輸出功率153,553軸馬力,最高速27.46節(試航狀態),最大續航力7,200海裡/16節(最大重油裝載量6300噸)。武藏號還裝有8座發電機,總功率為4,800千瓦。武藏號動力系統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鶴級航空母艦採用的主機。但該艦達到了設計所要求的速度。

武器裝備

主炮

主炮為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3聯裝主炮塔三座,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噸,一座炮塔內三門火炮總重為1,720噸,加上炮塔裝甲(790噸)和彈藥的重量,單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為2,774噸,相當於日海軍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每發炮彈重1.5噸。炮塔後部裝有93式15米基線測距儀(裝有電羅經,航行時可保持穩定),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周3分鐘。發射速度2分鐘三個齊射,1.8發/每分;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重1.5噸,每發炮彈裝藥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吳海軍工廠艦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通過內壓增強炮身的強度,其身管壽命達200-250發。

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種炮彈,分別為91式460毫米穿甲彈,三式對空彈和高爆彈。91式穿甲彈彈重1460公斤(內置炸藥33.85公斤),發射時膛壓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飛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時,射程40,700米,30度時,35,826米,20度時,27,916米,10度時,16,843米。3式對空彈和高爆彈重量均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為805米/秒,前者用於對空射擊,最大射高為11,900米,後者裝填有59.5公斤炸藥,主要用於打擊無裝甲目標和執行岸轟任務。武藏號每門主炮配有120發炮彈,其中100發為穿甲彈。94式主炮的發射速度較低,為1.8發/分鐘。

3聯裝主炮齊射後發射出去的炮彈在飛行中往往會互相干擾而影響射擊精度。以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便是讓中間那門火炮與邊上的2門交替發射,而武藏號在主炮上裝了一種火炮發射延遲裝置,使中間那門炮的發射時間比邊上2門延遲3/1000秒—5/1000秒,從而保證3門主炮能夠同時射擊。

副炮

武藏號的副炮採用從最上級重巡洋艦改裝時拆下來的60倍徑155毫米艦炮12門(四座三聯裝),炮塔重150噸,設有25毫米裝甲板。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於對空射擊),射速5-7發/分,每門炮備彈150發,採用基線8米的測距儀。該副炮的配置頗有特色,4座炮塔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後及艦上層建築的兩舷。(這兩座後來被拆除,以騰出空間來安裝高射炮)。這種配置可保證武藏號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時指向一舷,而大多數戰列艦隻能保證一半副炮同時指向一舷。

艦船防護

武藏號是是整個戰列艦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之一,該艦的裝甲帶還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其舷側410毫米裝甲呈20度內傾角,舷側裝甲傾角在最後一代戰列艦中是最大的,武藏號中甲板邊緣處的230毫米裝甲也帶有7度的傾角。大大提高了武藏號裝甲的抗彈性。

按照設計要求,該艦的裝甲應能夠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的打擊,中甲板還能抵禦從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彈。為實現上述要求,大和艦一共安裝了22895噸裝甲和防禦板,佔全艦正常排水量的33%。

該艦的彈藥艙、主機、鍋爐艙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戰艦中部用厚重裝甲帶保護的防禦區劃內(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的位置)。防禦區劃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度達410毫米(採用VH裝甲鋼,即維氏硬化鋼),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的厚度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厚度為200-230毫米(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鎘合金鋼)。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

在主防禦區劃以外的舵機艙也敷設了厚甲,其主副舵機艙頂部裝甲均為200毫米,艙壁裝甲主舵機艙厚350-360毫米,副舵機艙厚250-300毫米。作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於大和艦艦橋處的司令塔也是一個重點防護區域。其側壁及頂部裝甲厚達500毫米,而從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禦區劃的通信線路則被300毫米厚的重裝甲保護著。

武藏號的主炮炮塔是全艦防護最為堅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裝甲厚達650毫米(45度傾角),側面250毫米,後部190毫米,而頂部裝甲則為270毫米。當時歐美在設計戰列艦主炮炮塔裝甲時,總是將側面和後部的裝甲設計的比頂部厚很多,而武藏號卻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當時日本人對遠程炮戰中大角度落彈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艦建造過程中,海軍航空制勝論者施加的壓力不無關係。

武藏號主炮底座的前部,側部裝甲厚度均為560毫米,後部裝甲則為380-440毫米。為了加強大和艦主炮彈藥庫的防護,日本人還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處敷設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銅護板(可抵禦敵方俯衝轟炸機投下的250公斤炸彈)。

為了減輕重量,以保證炮塔的轉動速度,該艦副炮的防禦設計得較為薄弱,其炮塔裝甲為25毫米,僅能防禦彈片和近失彈殺傷。副炮的炮塔底座採用75毫米厚的合金銅裝甲來保護通向彈藥庫的通道。2座被安裝在位於艦體中心線的防禦能力薄弱的副炮塔與主炮塔相鄰,彈藥庫距離過近,一旦中彈損害容易波及主炮彈藥庫,是個顯而易見的缺陷,為此後來還專門強化了防護措施。

武藏號煙囪的下部設有50毫米的裝甲,而在位於中甲板的煙囪開口處則裝了一塊非常獨特的「蜂窩」裝甲板,其厚度達380毫米,板面上布滿直徑180毫米的小孔。這樣既可以保證排煙順暢,又使這一區域的得了有效的保護。

在水下防護能力方面,武藏號被要求能夠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當量(美國最後一代戰列艦要求能抗擊300公斤TNT的打擊,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要求抗擊250公斤TNT),而在命中2-3發魚雷的情況下不能影響戰鬥力,為了防水雷,武藏號的艦底採用3層底。同時為了提高抗沉性,全艦被劃分出了1147個水密隔艙。

雷達偵查

武藏號在建成時沒有裝備雷達,後來先後裝備了3種雷達。

21號電波探信儀(對空雷達),1943年9月被安裝在武藏號艦橋頂端的15米主炮測距上,其雷達波長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測120公裡處的機群,70公裡處的的單機。角度誤差大。22號對海電波探信儀(對海雷達),雷達長10釐米,屬超短波對海雷達,磁控電子管,功率2千瓦,探測戰列艦35公裡(距離誤差±700米),對巡洋艦20公裡,對驅逐艦17公裡,角度誤差±5度。該雷達於1944年1-4月安裝於武藏號的艦橋兩側。

13號電波探信儀(對空雷達),1944年1-4月安裝於武藏號的後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裡發現機群,50公裡發現單機,距離誤差±2-3公裡,角度誤差±10度。這型雷達比22號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E27型逆探,可接受300公裡以外目標發出的雷達波。

水上飛機

武藏號一共搭載有零式雙座水上觀測機和零式三座水上偵察機共計7架,前者最大速度370公裡/小時,最大航程740公裡,裝有3挺7.7毫米機槍。後者最大速度375公裡,最大航程2080公裡,裝有1挺7.7毫米機槍。這兩種飛機的主要任務是為戰列艦提供偵察,以及在炮戰中觀察炮彈的落點。

水面艦艇

按照設計,武藏號最多能夠攜帶16艘小艇(包括2艘艦載水雷艇,2艘長官艇),一般只帶14艘。

艦員配置

武藏號艦員編組為20個戰鬥隊,第1-9為主副炮及高炮分隊,第10為目標觀測分隊(後來的雷達分隊也包括在內),第11是通信分隊,第12為航海分隊,第13為損管應急分隊,第14為飛行分隊,第15-18分隊為輪機分隊,第19為醫務分隊,第20為主計分隊。編制艦員總數2,300名(建成時),其中準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武藏號最終時共設有22個分隊。具體分配是:1-3號主炮塔分配有第1-3分隊,前後副炮塔設有第4和第10分隊,高炮設有第5,6分隊(左右舷127mm炮)和第7,8分隊(左右舷25mm炮),第9分隊負責主炮射擊管制和火控數據計算,第11分隊負責測距,探照燈照射,航跡測定等,第12分隊為通信科,第13分隊為航海科(操舵,航海,信號,雷達,水音偵聽);第14分隊為運用分隊,第15分隊為工作分隊,均屬於內務科;第16分隊負責電機,第17分隊負責輔機(含損管、消防),第18分隊屬於飛行科,第19分隊(機械),第20分隊(鍋爐),第21分隊為醫務科,第22分隊為主計科。

相關焦點

  • 日武藏號戰列艦遺骸在菲被發現 被美擊沉於太平洋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企業家保羅·艾倫近日在社交網站上透露,近日在菲律賓中部錫布延海域的海底,發現了二戰中被擊沉的舊日本海軍「武藏」號軍艦。據日本《產經新聞》3月4日報導,日本東京公益財團法人「水交會」稱,沉沒的「武藏」號船體此前從未找到過。
  • 【模型】大和號戰列艦
    YAMATO這個名稱至今仍佔據著人類戰列艦排行榜的頭名。這是人類工業革命的巔峰之作,這是一個海洋民族傾國澆築的野心,而她短短幾年的一生卻只需要三個字就能概括:然並卵...... 這盒模型是我從西安帶來廣州的,現在終於可以拍照存檔了。怎麼說也是世界最大的戰列艦,所以不想草草開工,竟然到了畢業都不敢下手,有捨不得送人,於是跟隨到現在。
  •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號 1937年11月4日,在侵華戰爭爆發的四個月後,日本開始了大和級戰列艦建造,首艦大和號戰列艦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正式開工 ,鋪設第一根龍骨 。 1940年8月8日,大和號戰列艦下水。1941年10月,大和號開始試航。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聯合艦隊設想戰時以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攔截由本土前來增援的美海軍艦艇編隊,憑藉大和級戰列艦強大的460毫米艦炮,在兩國海軍戰列艦世紀大戰中擊敗美海軍。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 比睿號戰列艦沉沒記
    1942年11月13日10點20分,南太平洋薩沃島以北海面上,從美海軍亨德森機場起飛的9架魚雷機和6架戰鬥機發現了日本海軍比睿號戰列艦及其護航的驅逐艦,立即展開了圍剿戰。15架美機突然衝出掩護它們的雲層,從比睿號戰列艦的前方兩側進行魚雷攻擊,兩枚命中目標,將比睿號戰列艦的舵機炸毀。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大和號戰列艦1936年戰列艦限制解除後日本緊接著就在1937年開始建造「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7.2萬噸、最大航速27節、裝有3座三聯裝460毫米主炮,射擊仰角「大和」號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比如今中國的「遼寧」艦都大,儘管只有2艘但在日本人心目中簡直就是戰神一般的存在。但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二戰時期太平洋區域的制海權是通過航母爭奪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戰績都少得可憐,「武藏」號戰列艦在1944年10月24日被擊沉,「大和」號戰列艦也在1945年4月7日被擊沉。
  • 世界上最大戰列艦怎麼沉沒的?滿載排水量比遼寧號都大
    世界上最大戰列艦沉沒之際,爆炸產生幾千米高蘑菇雲,一共造成2000多人死亡,爆炸衝擊波還順帶摧毀幾架美軍偵察機。當時是遭到10枚魚雷和20來枚炸彈命中傾覆並引發爆炸沉沒的,沉沒在北緯30度海域日本九州鹿兒島上,它就是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 科普帖——大和號戰列艦
    ,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大和號因採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那時,除日海軍的「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採用了些種艦首外,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樣的艦首。艦首內藏零號水聲偵聽器。設計上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甲板從2號主炮塔基座|、107號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彎曲,形成一個斜坡,從正面看去時尤其明顯。
  • 大和號戰列艦的裝甲防禦有多強?美軍戰列艦抵近射擊後結果是這樣
    ▇1941年10月在宿毛灣試航的「大和」號戰列艦。 舊日本海軍建造的世界最大戰列艦「大和」號裝備了9門460毫米的巨型主炮,這或許是軍迷最為津津樂道的事,不過,「大和」號厲害之外,不僅僅是此巨炮,其防禦力也遠遠凌駕於其之前的其他戰列艦之上。 舊日本海軍在「大和」號之前建造的戰列艦是1920年下水,1921年服役的長門級二號艦「陸奧」號。
  • 二戰結束後日本長門號戰列艦挨了兩次原子彈
    1920年,舊日本帝國海軍在軍費已經佔到國家總預算1/4的情況下,提出未來要建設所謂的「八八艦隊」,即到1927年時,擁有八艘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而且艦齡要不滿八年。
  • 最短命的航母竟是戰列艦改裝?信濃號原本是大和三號艦
    資料圖作為歷史上最短命的航母,信濃號出名的方式可以說是非常不光彩,正式出航僅僅17小時便被送入了海底,誰讓它選擇了大祥瑞雪風號驅逐艦來護航。其實信濃號是由戰列艦改裝而來的,並非原計劃就準備造航母。資料圖在日本海軍的計劃裡,信濃號的船體原計劃是準備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而建造的,代號110號艦,後來由於發現航母足夠給力,大和武藏全場打醬油,再加上資源的不足,於是110號艦停工,而完成度更低的111號艦直接給拆了挪作他用
  • 藏在棕櫚葉後的秘密,武藏號
    ▲1942年8月竣工時的「武藏」武藏號戰列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所建造的大和型戰列艦二號艦,在日本海軍中為第三艘使用該名稱的艦隻,也是日本海軍最後建造的戰列艦。1936年末起,日本開始為巨大新型戰列艦建造做準備。兩年後,在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廠開始了大和級二號艦的建造,噸位更一口氣飛躍至七萬噸級,為了建造武藏不但需要擴充船塢,更必須要有技術這的研究和努力。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3)徵戰兩洋
    4月5日13:55,「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重巡被日本艦載機發現並在18分鐘內被擊沉,此時此時「厭戰」號僅僅在84英裡之外。18:45,A編隊曾報告空中偵察發現敵方2艘戰列艦和3艘重巡,雙方戰列艦最近時大約相距200公裡。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身經百戰的厭戰號戰列艦
    厭戰號在結束連串海試後被編入皇家海軍大洋艦隊屬下第二戰列艦分隊,她試射15英寸(381毫米)主炮時邱吉爾親自到場觀看,後者滿意於其優秀的火力與精確度。1915年底,厭戰號在福斯河由護航驅逐艦帶領下誤入輕型艦艇水道,擱淺造成外殼損傷。修理完畢後,厭戰號被編入大洋艦隊下專為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組建的第五戰列艦分隊。12月初,厭戰號在訓練期間再次與其姊妹艦巴勒姆號發生擦撞,造成一定的損傷。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1)英倫血統
    只有四艘金剛型戰列艦為聯合艦隊徵伐四方,疲於奔命。矮子裡頭挑長子,想來想去還是寫「金剛號」 - 這艘二戰中日本最老舊的戰列艦吧。該方針規定日本海軍最低限度應以艦齡不滿8年的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保持東亞地區的海上優勢,這就是一直延續至今的「八八艦隊」概念。 在當年的海軍規劃中,將建造伊號戰列艦「河內」號、呂號戰列艦「攝津」號和伊號裝甲巡洋艦「金剛」號。
  • 「長門」號戰列艦改建!與「俾斯麥」無法媲美!
    「長門」號1917年開工,1920年交付,1934-1936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改裝。完工後噸位達到4.3萬噸,最高航速26.5節。不過這些在1940年剛剛服役的「俾斯麥」面前都是浮雲,對於新銳的「俾斯麥」來說,噸位上「俾斯麥」高達5.03萬噸,最高航速達到30節。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三、華而不實的大和級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大和級戰列艦一共批了四艘,其中一號艦大和號戰列艦完工速度最快,在1941年12月16日服役。其次是二號艦武藏號,在1942年8月5日服役。而三號艦信濃則乾脆沒有作為戰列艦完工,而是改建為航空母艦去了,1944年11月19日服役,同月28日就完了蛋。至於代號"111"的四號艦,這是個倒黴蛋,因為它連船體都還沒完工就被下令停止建造了。因此,最後大和級戰列艦僅僅是完成了兩艘,也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而這兩艘戰列艦說實話,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表現機會。
  • 日本二戰歷史唯一,一艘擊沉美軍航母的戰列艦,金剛號,戰列艦 雷伊泰灣大海戰
    按照日本海軍命名慣例,以巡洋戰列 艦命名方式, 艦名的是以 大阪府的 金剛山來命名。 金剛號建造過程中以引進英國技術和設計的目的,在英國設計、建造,日本隨後還依據隨金剛引進的設計圖自行建造了比叡、榛名、 霧島3艘和金剛號一樣的同型艦。以上四艘稱為金剛級。1912年5月18日下水,隨後4艦也經過一系列改裝成為戰列艦。 「金剛號」戰列艦經過改裝後於1931年9月完成。
  • 碧藍航線 重櫻 戰列艦 長門級一號艦 長門
    以英、美海軍的52.5萬噸為標準,英、美、日、法、意五國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艦和巡洋艦。戰列艦噸位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4英寸(356毫米)。按照該標準,長門級戰列艦屬於被條約禁止的艦型。各國列強要求日本終止該級戰列艦的建造,並銷毀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