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裡,宮女人數不過五百,春聯用白紙寫,外戚不得任實職

2020-12-19 目瞪口呆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外戚幹政,宦官弄權,是兩大政治痼疾,曾給秦、漢、唐、明等皇朝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災難。清朝建立後,決心汲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於是,滿清統治者給後宮訂立了嚴格的制度,對敢於逾越法度者給予最嚴厲的懲罰。

在清代宮闈中,任何人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循規蹈矩。後宮只有皇后可以稱主子,妃嬪只能稱主位。至於稱「老佛爺」,只是清末慈禧專權後太監們的諛美之詞。妃嬪們的行為稱關防,清宮關防森嚴,各有太監專門管轄。為了防止嬪妃與家人勾連,宮內與外界的音訊是斷絕的,不得隨意聯絡,只有后妃家送進宮的食物不受禁止。光緒帝的珍妃入宮後,與外部聯繫的書信都是裝在食盒中傳送的,後來她給娘家傳遞的信札被慈禧發現而受到了杖笞的責罰,也是因為她違反了制度。

珍妃

清朝制定這種規矩,主要是防外戚之患。在清朝,外戚不能擔任有實權的職務,皇后的父親按例封一等承恩公,去世時贈予太師這個榮譽稱號,但不許擔任具體官職。皇后的弟兄都授予散秩大臣,賜予官職,以及春秋兩季參與朝覲的資格,但只能擔任宮禁侍衛的角色,不能掌管具體的行政事務。晚清時,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大權獨攬,她的弟弟桂祥還是光緒的舅舅,曾因閒散無聊請求得到一個官職,後來破例授予工部尚書一職。但不到三個月,就被解職,原因是他不稱職。可見慈禧當時雖然已經惟我獨尊,卻仍然擔心遭大臣們的非議,畢竟有祖制在,她還是有所顧忌的。同治帝皇后的父崇綺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旗人狀元,他與兒子葆初都才華出眾,文學、書法俱精,是旗人中最為傑出的人物,然而他們都不被允許參政,庚子之變中,他們家滿門殉難。

評書中常形容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更有後宮佳麗三千。這並不是誇張,《禮記》便規定:「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歷代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無不在後宮圈養大批女人。《三輔舊事》記載,秦始皇「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掖庭總籍,凡諸宮美女萬有八千」;《三國志》記載孫皓「後宮坐食者萬有餘人」;《晉書》記載司馬炎「多內寵,掖廷殆將萬人」;《隋書》記載陳叔寶「帷薄嬙嬪,有逾萬數」;《新唐書》記載唐玄宗「宮嬪大率至四萬」;清朝入關後,前明太監告訴康熙,明朝宮中有九千宮女。可見,從秦漢以降,皇帝後宮保持一萬名左右的宮女是一種常態,然而清朝皇帝在這方面比以前的帝王都要收斂得多。清朝規定,宮女數量不得超過五百人,都從內務府下三旗的包衣中選取,而且清朝宮廷會把超過年齡的宮女放出宮去,不會出現「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悲慘現象,顯得相對人道一些。

清朝的宮女每隔一年選一次,目的只是為了使規定的宮女人數足額,而且不會到民間隨意尋覓搜掠美女,為選美而擾民的程度要比以前的朝代輕得多。

選取宮女一般在二三月間,凡是包衣旗人家的女子都要編入冊籍,符合年齡要求的女子都要應選,稱為選繡女。由於選入宮中的繡女很少有機會得到皇帝寵幸,等到出宮時,已經是25歲左右了,在那時屬於老姑娘,很難嫁人,所以富庶人家都不願女兒入宮,他們會通過行賄逃避選繡,或者以樣貌醜陋的替身去應付,如果落選就萬事大吉。

清朝宮女的衣裝也不奢華,她們的禮服就是紅襖綠裙,而常服就是普通的藍布衫,非常簡樸。清宮在這方面與其他朝代有天壤之別,也為後世所稱道,有史家評說:「以視歷史所傳,奚啻霄壤,其不擾及民間,尤盛德事也。」

為管理宮廷內部事務,清朝於順治十年六月成立了內十三衙門,首先是乾清宮執事,其次為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尚膳監、尚衣監、尚寶監、御馬監、惜薪司、鐘鼓司、直殿司、兵仗司。後來又增設尚方司,以後又改鐘鼓司為禮儀監、尚寶監為尚寶司。到康熙即位後,合併了十三衙門,設立內務府以總領其職責。又於宮內設置敬事房,專門管理太監,敬事房設有總管、首領等官職,擁有官職的太監,每月給俸銀三兩。

順治十二年,在內十三衙門前立了一塊鐵牌,上面刻著:「中官之設雖自古不廢,然任使失宜,遂貽禍亂。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劉瑾、魏忠賢等專擅威權,幹預朝政,開廠緝事,枉殺無辜,出鎮典兵,流毒邊境,甚至謀為不軌,陷害忠良,煽引黨類,稱功頌德,以致國事日非,覆敗相尋,足為鑑戒。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倘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能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券,子孫永守」。由於這個規矩的存在,終清之世,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宦官之禍。清末的太監安得海雖然張狂,但他因違背清宮制度在山東被殺,宮中的太后雖然很寵愛他,也不能公然幹預。李蓮英雖然在宮中權勢很大,但出了宮也不敢胡作非為,面對李鴻章不讓他參加北洋水師的閱兵這種明顯的羞辱,他也只能忍受。

清宮太監的行為很矛盾,他們大多類似市井無賴,然而卻都信佛,所以又喜歡對人施以小的恩惠。

光緒年間,有個姓蔣的水果商是內務府的關係戶,專門給宮裡供應水果,每次供貨後,各宮太監都能分到例錢。由於清末財政匱乏,蔣氏越來越難以拿到貨款,家道因此逐漸中落,然而還必須給皇宮繼續供貨,給太監們的例錢也往往拖欠。有一次,一個太監找上門來,拍桌子捶凳地威脅說今天再不給錢就要玩命。蔣家見那太監氣勢洶洶地進門時,男人都出去躲避,只留婦女接待。女人們邊哭邊訴說收款如何如何艱難,外面催欠款又如何急迫,而且還欠著宮裡的例錢,想想走投無路,只有去死了。那太監先是沉默,後來跟著女人嘆息抹淚,繼而又勸慰她們,最後說:「真沒想到會這樣,我們交往多年,怎能看著你們日子這樣難過?然後掏出幾兩銀子說:「錢不多,先拿著應付這幾天再說吧,不要太傷心。」女人流著淚,千恩萬謝地接過錢,太監則一邊安慰一邊告辭。

其實,蔣家是有錢故意不給,他們知道,給了一個就會來一百個,他們很了解太監的性格特點,於是施展苦肉計來搪塞。

按清朝制度,太監不得超過四品頂戴。同治朝有個太監已是四品了,他還乞恩晉升,同治說:「你嫌藍色頂子不好,那再為你晉一級。」吩咐造辦處用頂級翡翠製作了一個頂戴賜給他。那太監嚇壞了,磕頭請罪,同治於是將他的四品頂戴也褫奪了。此事也很能反映太監貪得無厭的習性。

太監在宮內的權力是很大的,慈禧萬壽時,某省進貢的一對珊瑚在裝運時失手破碎了一個,押運官驚恐萬分。求某個總管設法補救,那總管笑著說:「出一萬兩銀子給你辦妥。」得到錢後,僅一頓飯的功夫,那對珊瑚就配齊了,原來是取庫中的存貨來臨時配對,進貢儀式過後再換回去。

光緒大婚時,必須用全紅蘋果九大盤,那位姓蔣的水果商承辦御果,但是送進去後,每盤頂上的一隻都不見了,小太監斜眼朝他笑,實際就是要索賄。姓蔣的商人則從懷中掏出九個紅蘋果,一一放好,對小太監說:「老弟你失算了,我早就有準備。」太監們就是時常用這種無賴方式敲詐他人。

清宮內還有一些規矩與過去的朝代不同。由於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皇朝,滿人入關後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漢化,但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習俗,比如每年的新春對聯不是用紅紙,而是用白紙寫的。滿人尚白賤紅,他們在關外狩獵時最忌諱紅色,因為紅色會暴露自己,遭致野獸攻擊,滿人追蹤獵物時也都穿白色,便於隱蔽。所以清宮春聯雖然用漢字書寫,卻是寫在白紙上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慈禧對光緒十分冷酷無情,但實際上也非盡然。就慈禧的性格而言,本就不是個慈母,她對親生兒子同治就十分嚴厲,同治早逝,與受不了母親的嚴厲管束有很大關係,所以慈禧對她的親外甥光緒,自然也不會顯得溫柔。但戊戌以前,她還是關懷光緒的,政變後,他們母子間的關係惡化。庚子事變的逃難途中,兩人患難與共,感情也有所恢復,只是慈禧始終不忘前事,芥蒂難除,然而親情仍時有表露。

光緒與隆裕不和,慈禧為此很憂心。有一年正月裡,慈禧與光緒、隆裕等人一起打牌,光緒老是輸,心中不快。慈禧見狀,藉故離席,讓身邊太監暗示隆裕給光緒讓牌,光緒連贏幾把後,心情大好,與皇后的關係也融洽了一些。在這個細節上,慈禧也像尋常老人一樣表現了對小輩的愛心與呵護。

清朝以前的皇帝出巡時,儀仗規模浩大,沿途所有人等必須迴避行禮,否則將遭重罰。明朝的畫作,萬曆出警入蹕圖就真實再現了這種皇家出行的威儀。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以外的東方國家也普遍存在,日本古代的百姓遇到藩主儀仗時,如果沒有下跪行禮將被斬首,日本武士甚至連違規的英國人都殺,釀成了著名的「生麥事件」。而清廷帝後出行時警蹕相對寬鬆,沒有前朝那麼森嚴,擾民程度也相對較輕。據晚清見過皇家車駕的人記載:「……途遇駕過,但令回車下簾,安坐車中,俟畢始行。村農叱犢田畝,亦仍其常。」意思就是,坐車的人如果在路上遇到了皇帝出行的儀仗,只要坐回車箱裡,放下帘子,等儀仗過去後就能繼續行路,並不需要在路旁下跪;皇帝的車駕在鄉間行進時,正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可以照常幹活,哪怕大聲吆喝牛馬也不用避諱。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雖然是由滿族建立的,其統治者卻能注意吸取歷史教訓,革除了歷朝都存在的痼疾,對皇室生活和後宮規模做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約束,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難怪清朝宮女頸上都系一條白絹,不是簡單的圍巾,是為了皇帝方便
    清朝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而時常為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近年來如火如荼的清宮影視劇讓人們對清朝的宮闈之事如數家珍。尤其是宮廷的各種衣飾禮儀更是耳目渲染,想忘都難。但影視劇終究屬於娛樂藝術,很少能真實還原宮廷的規章制度。
  • 問吧精選︱王一樵:宮廷小人物的上升之路
    清朝的「快遞員」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時常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到太監、宮女、守門兵丁、驛遞差役等生活在宮中的小人物,這些宮中人的日常生活其實在宮廷檔案文獻中皆有記載,他們的生活豐富而多採,不僅有宗教寄託,也有喜怒哀樂,甚至有人逃離宮廷、另覓人生。
  • 清朝滅亡後,為什麼沒人願意娶宮女?人之常情,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中國古代,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坐擁整個江山,不過後宮佳麗三千可是皇帝卻僅有一人。滿宮的女人不可能每個人都那麼幸運都能得到皇帝的寵幸。於是,有些宮女窮極一生,從青絲熬成白髮,都未曾見過皇帝一面。為了避免這種狀態,後世的皇帝每年都將達到一定年齡的宮女放出宮去婚配。
  • 「年俗記憶之六」貼春聯,貼出美好的願景和祝福
    如給屋梁上貼「抬頭見喜」;給銀柜上貼「黃金萬兩」、「招財進寶」;給面甕上貼「米麵如山」;給老人炕頭上貼「身臥福地」、「壽比南山」;給青年人床頭上貼「身強力壯」、「少者懷志」;給庭院裡貼「滿院生輝」、「吉星高照」;給牲畜口廄裡貼「騾馬成群」、「六畜平安」;給糧倉上貼「年年豐收」、「五穀豐登」;給廚房裡貼「小心燈火」、「嚴防火災」;給鬥上貼「日進鬥金」;給車轅上貼「日行千裡,夜走八州」等等。
  • 古代侍衛住在宮裡,怎樣防止他們與妃嬪日久生情?清朝的辦法絕了
    禁軍一般由軍隊中的精銳主力充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待遇優厚,人數眾多,擔任國家首都的守衛,以及皇宮外圍的日常巡邏守衛。第二部分則是宮廷侍衛。宮廷侍衛雖然人數沒有禁軍那麼多,但卻是皇帝整個安保體系的重中之重。宮廷侍衛平時駐紮在皇宮之內,每天可以直接接觸到皇帝和皇族成員,直接負責皇帝和皇族成員日常的人身安全,說白了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或者親兵,也是皇帝安保體系的最後一個保護層。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清朝太監孫耀庭:夜晚伺候嬪妃時,鞋裡要放一個蒼耳,有何用?
    封建統治的犧牲品在清朝以前這類人都稱為宦官,因為之前出現宦官當權擾亂朝綱的事故,所以清朝後的太監地位和權利都變得極其低。皇帝和妃子都是在宮廷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們的飲食起居都是需要人伺候,所以宮廷對奴隸的需求比較大。因為宮女主要負責打掃衛生和洗衣服澆花,其他一些比較重的活不太方便,所以就需要一些男人來做。
  • 韓國人春節不貼春聯貼「輓聯」?網友:明顯是抄作業抄錯了
    我們中國人喜歡在喜慶的節日裡貼喜聯,特別是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門口貼春聯,用以增添節日喜慶的氣氛,通過春聯表達主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如果身邊有書法高手,手寫的春聯自然是最受歡迎的,如果沒有的話,到商店裡買一副印刷的也未嘗不可,總之一定要有,沒有春聯的春節是不完整的。
  • 清朝的太監,真的有淨身不乾淨的嗎,一名宮女說出實情
    在眾多野史中有很多關於太監和妃嬪或者宮女私通的描述。比如慈禧太后在鹹豐皇帝在位時,身邊就一直有個長相俊俏的男子,和慈禧寸步不離,深受慈禧的喜歡。據傳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不清不楚,鹹豐皇帝駕崩時,慈禧只有28歲,正當年。
  • 古代宮廷「對食」史:揭秘對食的起源,宮女和太監如何做夫妻?
    在看宮廷題材的古裝劇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節:宮女與太監會進行「對食」。在經典清宮劇《甄嬛傳》中,陪伴在女主角身邊的槿汐姑姑就是通過與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蘇培盛「對食」,從而替甄嬛把蘇培盛拉攏到了自己的陣營之中的。不少觀眾看到這樣的情節可能會產生一種疑問,「對食」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
  • 寫春聯貼春聯 /尹燕忠
    寫春聯貼春聯尹燕忠在我的小時侯,物質生活匱乏,精神生活也不豐富,看書書少,更沒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彩色電視機。進入臘月裡了,大姑娘小媳婦的跳房子,或者踢毽子,男小夥子去打尜或者玩捉特務,也怪熱鬧的,反正比較單調灰色的成份多一些。快過年了,鄉村裡的秀才們忙起來了。所謂秀才者也,就是能捉起筆來寫毛筆字者,也就三個人而已。記得那時候從唐山鐵路局人事股回來的奇峰三大爺寫的挺順溜,他中等偏上的個子,臉上有些淺白麻子,俺娘就好找他給寫門對子也叫對聯。
  • 活到1996年,清朝宮廷見證者,曾服侍皇后洗澡
    一朝醒來富貴夢折1912年,末代皇帝宣統宣布退位,南京臨時政府與清政府議和商定而成的《清室優待條件》發布,其中第六條規定:"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象徵著從此以後延續千年的宦官制度取消了。
  • 清朝最胖宮女,二百多斤,卻被皇帝拍了幾張照片,竟成最美宮女
    清朝宮女千千萬萬,貌美如花者,心靈手巧者、心地善良者、心狠手辣者、爾虞我詐者、爭權奪利者可以說是枚不勝舉,但要說誰是之最者,卻很難說。但你要說誰是清朝噸位最重、最胖的宮女,當屬末代皇帝溥儀朝的旗人宮女額爾德特氏。
  • 寫春聯、貼春聯,這些常識要熟記
    寫春聯、貼春聯,是迎新春、過大年非常熱鬧的一種文化活動。春聯起源於何時?據說起源於周朝時的桃符,直到後蜀國才有了第一副對聯。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傳這就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 宮廷音樂,那衰亡在歷史長河中的清朝皇家樂隊
    宮廷音樂從周代禮樂開始傳承,發展到清朝宮廷音樂,其音樂種類比之前朝豐富多彩的多了,不僅有繼承,更有創新,因為清朝是滿族建立,這樣在清代的宮廷音樂中又融合了很多少數民族特有的樂舞文化。那就帶你來看看這支極具價值的皇家樂隊。
  • 紅杏尚書路遇宮女,愛而不得寫了首詞,宋仁宗看後:賜給你了
    宋祁一生為官,在政治上也沒很大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寫了一篇關於「三冗三費」的奏疏,以及《御戎論》七篇。宋祁後來官至工部尚書,因為曾寫過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從而詞名大漲,被人稱為「紅杏尚書」。雖然為官政績平平,但宋祁的生活,最適合「風花雪月」四字。《新唐書》大部分是宋祁修撰的。許多人眼中,修史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 買的春聯雷同無特色?古人有副春聯貼遍半個中國
    免不得要掛春聯。前幾年,都是自己買制式空白春聯紙,自己做對聯寫上。但今年,不想了。因為覺得自己的字啊,實在是太醜了。昨天買了副。店主一見我,喲,老熟人嘛。不過,此君後來外放知府,因事罷歸,從此無意仕進。也許朋友們會笑他,誰叫你不掛那寫爛了的對聯呢?官員家貼的無特色,百姓家更是亦步亦趨,純屬抄襲。
  • 通篇乾貨丨寫春聯裝逼指南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這樣消失已久的回憶居然只能在周杰倫的歌詞中去懷舊,讓人不免唏噓感慨。所以,寫書法的小夥伴們,趕快行動起來吧,為了保留即將逝去的年味,為了捍衛這優秀的精神文明!以下,貢獻一份寫春聯裝逼指南,供大家參考。
  • 寫春聯|吉利話兒都給你準備好了
    《畫曹大家授畫圖》局部 清代 金廷標快過年嘍為迎接這一年裡最盛大的節日,有很多要置辦的。眼前的,心裡的,都要紅火熱鬧起來。各種的準備裡,寫春聯,總是格外讓人有興致的一件。可以親力親為,歡喜便從心頭蔓延到筆頭。
  • 清朝宮女脖子上的圍巾是什麼?它另有名稱,主要作用是方便皇帝
    但是,清宮劇中宮女們的「圍巾」,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這薄薄的一層圍巾,說是圍巾,卻又沒有圍住脖子,只是環繞在宮女們的衣襟上。不管怎麼看,宮女們的「圍巾」都是沒有保暖作用的,自然也不是只有冬天才會戴,而是無論季節和天氣都會穿著。這條白色的「圍巾」並不叫圍巾,清朝宮女們叫它「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