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顯微技術觀察活體細胞 敏感度增至七倍

2021-01-17 騰訊網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種顯微鏡成像方案,在現有光學顯微鏡硬體的基礎上,也無需額外的螢光染料,即可將觀測細胞的精確度增加到現有技術的七倍,有助於實時觀測細胞內外病毒活動的情況。

細胞大多是半透明的,光學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相機偵測到光線通過細胞不同區域的時候所產生的細微的不同,也叫相位差,再利用計算機把相位差轉換為圖像中的幅度或對比度的變化,從而為細胞成像。因此顯微鏡的成像敏感度受限於相機能夠偵測相位差的範圍。

東京大學光子科學技術研究所的井口拓郎(Takuro Ideguchi,音譯)說:「用相同的成像感應器,想要看到更多細節,需要擴寬相位差範圍,才能偵測光線更細微的相位變化。」

但是他們發明的一種技術,通過兩次曝光、兩次成像,獲得了更細節的圖像。他們的新發明近期發表在光子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我們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的雷射、特殊的顯微鏡或圖像感應器。我們能夠為活體細胞成像,無需使用染色劑或螢光劑,不會對細胞產生光學毒害。」井口拓郎介紹說。

這項技術第一次以傳統的方式成像,之後電腦迅速按照樣品的圖像設計一個鏡像光波,利用一個附加的元發射這個鏡像波形,對細胞樣品進行第二次曝光和成像。

研究稱,如果第一次成像是完美的,那麼第二次得到照片將是漆黑一片、空無一物的照片。當然這不可能,所以第二次成像可以看到一些細微的相位差。

研究人員再從第二次細微的相位差,利用電腦分析,將兩次照片結合,構建出細胞的最終圖像。這份研究展示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估計新方法成像的敏感度達到現有技術的七倍。

井口拓郎說,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無需任何染色劑或螢光劑,即可以看到活體細胞內部微小粒子的活動情況。

「比如,可以偵測到像病毒這類納米尺度大小的粒子,在細胞內部和外部活動的情況,有助於研究人員實時觀測細胞在病毒影響下的活動。」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蟾蜍細胞構建進化算法設計,能動能自愈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一鳴、杜偉、澤南克隆已經不能讓我們滿足了,人類正在嘗試直接用生物細胞製造出軟體「機器人」,而且還成功了。近日,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的新聞讓世人驚豔。首先,研究者會定義一個行為目標(如最大化的移動),並提供兩種構建塊(紅色:可收縮的細胞,以及青藍色:被動細胞)。紅色的構建塊通過生物方式完成活體機器人必要的功能(如移動等)。只有將這兩種細胞通過特定的設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做成一個功能正常的生物機器人。整個設計機器人的過程是使用進化算法進行控制的。
  • 守護聆聽的美好 奧林巴斯光學顯微技術助力聽力損失逆轉
    (原標題:守護聆聽的美好 奧林巴斯光學顯微技術助力聽力損失逆轉)
  • 1000倍放大!掌心大小的「顯微相機」如何推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還記得去年超火的那款TipScope小貼顯微鏡嗎,往手機攝像頭上一貼,就打通微觀世界"任督二脈"的那個(可攜式手機顯微鏡,400倍放大,鏡頭那邊就是微觀王國)。時隔半年多,TipScope家終於出新品了!就是這個掌心大小、方方正正的顯微相機,重量只有65g,裝進衣服口袋毫無壓力,可以隨身攜帶。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光學顯微技術可以將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小物質及結構展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打開微觀世界大門,觀察細胞組織和生物微環境的鑰匙。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一款使用青蛙細胞建造而成的活體機器人
    一款使用青蛙細胞建造而成的活體機器人 教育新聞網 發表於 2020-04-27 17:37:34 (文章來源:教育新聞網) 一本書是用木頭做的。
  • Science Advances:毫開爾文級別敏感度的常溫紅外探測
    常溫的紅外探測技術在紅外夜視,安全監控,電路檢測,醫學診斷,結構缺陷篩查,以及科學研究方面有廣泛應用。等效噪音的溫度差(Noise Equivalent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NEDT)是決定紅外相機對溫度的敏感度和成像質量的關鍵性能參數。然而,以往的改善NEDT的工作主要局限於對紅外信號接收和傳感的改進,而忽視了從Prad與T的關係這一角度尋找突破的可能。
  • 帶你看世界級寶石顯微攝影!
    天然寶石通常遠比人工合成的寶石有價值,而鑑別寶石是天然還是合成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觀察其內含物的類型和品種。別以為觀察包體是只有鑑定師才能幹的事兒,普通人用一臺顯微鏡,一樣能享受到觀察包體和微觀攝影的樂趣。只是普通人拍的可能是這樣事兒的(普通人:J先生)。
  • 細思極恐 哈佛用活體細胞DNA存儲電影!
    一個多世紀後,這個電影片段與高科技結緣:成為首部被編碼在活體細胞DNA中的電影。隨著宿主生物體的生長和分裂,這部電影可以被隨意訪問和無限複製。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新研究的參與者之一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最近將其編寫的圖書《再生》(Regenesis)編碼到細菌DNA中,並複製了900億份拷貝。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這創下了圖書出版的記錄。」
  • 全球首個活體可編程機器人誕生!100%青蛙基因,劈成兩半還能自愈
    現在,這已經不再是科幻和神話,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了!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已經於1月13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與傳統機器人不同,xenobots不是由金屬、混凝土或塑料製成,而是100%由青蛙細胞創造出的一種新生命體。它們是一種新的人工作製品:一種活的可編程生物。未來的某一天,它們可以被用於各種任務,例如尋找放射性汙染、在海洋中收集微塑料或者在人的動脈中刮擦斑塊。
  • 多功能數字顯微圖像分析系統正式獲批
    近日,上海杏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復星杏脈)正式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數字顯微圖像分析系統正式通過上海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獲得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這是可同時實現顯微掃描、人工智慧分析以及數字圖像顯微管理的「三合一」多功能系統。
  • 顯微CT為早期節肢動物進行「虛擬解剖」
    劉煜供圖 本報訊(記者張雙虎) 近日,《細胞—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雲南大學與哈佛大學共同完成的關于澄江節肢動物個體發育的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顯微CT技術,為未來澄江節肢動物腿肢等軟體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窗口。 「節肢動物的口板跟頭部的腿肢一起,形成一個幾乎閉合的口器以便取食。」論文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煜對《中國科學報》說,「我們藉助顯微CT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手段,首次清晰揭示了寒武紀大附肢類節肢動物——迷人林喬利蟲頭部保存的口板等精細結構。
  • 科學家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2】Nature:活體成像捕捉癌細胞的一舉一動在我們展示影片時,當人們看到腫瘤病變如何演化,都驚訝地站了起來。這是一種認知上的改變。當 Mikala Egeblad 完成第一個活鼠體內腫瘤細胞的活動影片時,她興奮不已。在那之前,她已經對顯微切片上的樣本進行了研究。不過在活的動物體內觀察細胞則令人產生更為鮮活的感知。
  • 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青蛙細胞生成,超級計算機設計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文/魚羊 十三來源: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全球首個用細胞做成的活體機器人,已經誕生了。活體機器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Xenobots:首個活體機器人這個名叫Xenobot的「異形機器人」,長度不到1毫米,是非洲爪蛙心臟細胞(收縮細胞)和表皮細胞(被動細胞)的結合。
  •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生命科學分會場集錦
    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儀器信息網聯合報導:2020年11月22日,「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成都市新希望皇冠假日酒店盛大開幕。為期三天的大會吸引了來自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電子顯微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千餘人參會。
  • 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地跟蹤早期心臟形成—新聞—科學網
    小鼠胚胎心臟初期圖像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 近日,研究人員在單細胞解析度上繪製出了小鼠胚胎心臟起源的圖譜,幫助確定了在發育初期構成心臟的細胞類型。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研究人員對胚胎小鼠心臟進行了顯微解剖,以觀察一種非常早期的細胞條紋——心臟新月,如何轉變為線狀心臟管。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成像、延時顯微鏡和單細胞RNA測序識別了細胞類型,能夠在大約12小時的發育過程中跟蹤不同群體的心肌祖細胞的發育。 新技術使他們第一次確定了一組祖細胞,它有助於心肌細胞和早期心外膜(心臟最外層)形成。
  • 艾尼提可攜式顯微鏡推進動植物顯微互動教學
    顯微鏡技術是各級院校動植物研究必備工具,在中小學開展顯微互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激發他們對科研的興趣,為顯微鏡技術教學的改革提供經驗;而對於大學、研究所等單位,顯微鏡技術可以更好的輔助專家學者和學生對動植物的深入研究,為科研工作穩步提升做出巨大貢獻。
  • 首批「金華豬」克隆豬寶寶浙江出生,地方豬資源保護新技術!
    中間白、兩頭烏黑,眼前的七頭金華豬寶寶活潑好動。11月19日,在浙江東陽市金華豬保種場內,1頭代孕母豬順利產下7頭冷凍體細胞克隆純種金華豬。7頭小公豬體重平均1.12kg,健康況狀良好。這是浙江出生的首批克隆豬,意味著浙江省地方豬資源保護有了新技術。
  • 活體機器人誕生,「五竹叔」要來了嗎?|新京報專欄
    ▲影視劇照資料圖文 | 張田勘不是科幻、不是電影、不是《慶餘年》,全球首個用細胞做成的活體機器人,真的誕生了。活體機器人:計算機編程創造的生命這種不到1毫米的人造生命是由非洲爪蛙心臟細胞(收縮細胞)和表皮細胞(被動細胞)結合而成,具有多種生命特質,如可以在水性介質中移動、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可自行生物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