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死蝦米音樂的「最後稻草」:版權大戰

2021-01-10 新浪科技

來源:AI財經社

撰文/白黎

編輯/董雨晴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蝦米音樂今天的命運,是在2013年時就已經註定的。

那一年,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將蝦米賣給自己的前東家阿里巴巴。這一當時被解讀為投靠的賣身行為,以一個不能算高的價格成交。此後,王皓一語成讖,「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它涅槃好了」。

2021年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公告,宣布正式關停。按照這紙公告,蝦米音樂將於今年3月正式退出市場。而蝦米的離開,成為一個時代落幕的註腳。

只是,直到蝦米真正死去,行業涅槃一直未能發生。音樂行業的暗流湧動,依舊是版權玩法的天下。憑著版權費用賺到盆滿缽豐的國際唱片公司,對國內的數位音樂平臺依舊虎視眈眈。任何玩家在此生存,都變得越發艱難。

誰才是殺死蝦米的兇手?

在社交媒體上,蝦米之死,演變成對版權缺失的新一輪控訴。

一位6年蝦米老用戶告訴AI財經社,在前年,她終於把蝦米從常用APP放進了另一個不常用的文件夾,取而代之的是版權更全的QQ音樂,「雖然我在蝦米上存了很多張專輯,但聽不了歌,確實不行。」

圖/視覺中國

而在這之前,從2008年成立以來,很多人都一度將蝦米視為中國最好的音樂平臺——優質的分類系統、全面的內容覆蓋、以及開流媒體平臺先河的音樂人扶持計劃,以上種種曾讓蝦米被視為一群懂音樂的程式設計師獨有的「理工男的浪漫」。而其創始人王皓雖然是工程師,但做過樂隊,從阿里離職後一心想用網際網路改革音樂產業。

2013年被阿里巴巴收購成為蝦米命運的轉折點——這一年,蝦米正式賣身阿里,而王皓則把這一交易解讀為一種投靠行為。

「2013年的確是蝦米命運的轉折點,但蝦米真正的死因不是因為賣給了阿里,而是開始參與版權大戰。」一位接近蝦米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

在正式投入阿里懷抱前,蝦米也曾鼎盛一時。憑藉2000萬註冊會員,站在在線音樂鄙視鏈頂端的蝦米音樂開始接觸各類唱片公司,同時支付高昂的版權費用。但對比之下,蝦米音樂上的用戶付費率不足千分之五。王皓說,當時蝦米的費用支出是收入的十餘倍。在全盛時期,蝦米總共擁有3000萬首曲庫,並吸引了4萬多原創音樂人入駐,擁有1000多個曲風流派和5億多個優質歌單。

這種高投入的燒錢行為,讓王皓認為,數位音樂市場遲早會變得和視頻網站一樣,由大資本主宰,「蝦米作為獨立音樂平臺會比較危險,跟一些大的集團、大的平臺在一起,會安全一些。」

自2015年最嚴版權令下發後,各大音樂平臺也的確加強了對核心版權的投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曾斥巨資收納了環球音樂、索尼、華納等廠牌及平臺的音樂內容,而網易雲音樂也於此前通過版權互授,獲得了環球、華納、滾石的音樂版權。2017年時,網易雲音樂甚至以2000萬元購買了樸樹專輯《獵戶星座》的獨家版權。

相比之下,蝦米已經連續多年未宣布有新的版權合作。歌單不斷變灰(指失去版權)後,就有大量用戶在貼吧、知乎等地發問,「為什麼蝦米版權越來越少?」

而從當時阿里內部的判斷來看,燒錢買版權也只能是權宜之計。「沒有任何一家數位音樂平臺可以擁有全部版權,這個問題和視頻網站是一樣的。」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阿里也因此首先退出了音樂版權大戰。

也因此一些人將蝦米的死亡,歸結於不斷攀升的版權價格問題。「畢竟,除了蝦米還有百度音樂、多米音樂、千千靜聽、九天音樂、巨鯨音樂這些其它音樂平臺的死去或即將死去。」前述人士感慨道。

燒錢的版權戰擊退了許多玩家。據不完全統計,自2005 年到 2021 年,中國音樂網站從 400餘家銳減至寥寥幾家。「即便是倖存在場的騰訊音樂或網易雲音樂,都沒有任何開心的空間,他們仍舊在生死一線的境地掙扎。」

隨著蝦米音樂的倒下,曾經的忠實用戶們已經在尋找新的棲息地,無一例外的,他們選擇衝向擁有更多版權的平臺。1月6日,蝦米發布關停公告後,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便先後發布針對蝦米用戶的一鍵式歌單導入服務,宣布將為其資產進行妥善接管。

當關停塵埃落定,對用戶們而言,被誰殺死或許已經不再重要。在1月5日公告發布的同時,各個內容社區及社交媒體上,有關蝦米用戶如何轉移歌單的文章和教程衝上熱門;蝦米音樂大概自己也不會想到,成立12年後,最後一個熱搜話題是以告別展開,而關停決定的微博下方,也收穫了這款理想主義產品最後的熱度,接近4萬的關停內容轉發,成為這款產品的輓歌。

「唇亡齒寒」,誰會是下一個蝦米?

「蝦米音樂的倒下,不應該只有不舍與痛罵,現在的玩家就應該聯合起來抵制那些外國的唱片公司。」從事數位音樂版權採買業務的張樂告訴AI財經社。

目前,以環球音樂、華納、索尼為代表的三大唱片公司,集音樂製作、發行和版權管理為一體,以合計達90%的版權資源份額,在行業中已佔據絕對龍頭的地位。這也意味著,其版權定價過程幾乎不受第三方監督或幹涉,「就是唱片公司一言堂。」

圖/視覺中國

此前,為規範市場秩序,2015 年 7 月,國家版權局曾發布《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無版權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唱片公司就是在此時趁火打劫,借勢提高了版權價格,讓國內的版權採購價極速飆升,曾經一年僅需小几百萬的版權開始翻倍增長。」參與其中的張樂也十分感嘆。

一個十分顯著的例子是,2015年時,蝦米音樂曾經以2000萬元價格拿下包括田馥甄、林宥嘉等歌手在內的華研國際獨家版權,三年後,這一數字漲了8倍,達到了1.67億元,這一版權最終轉而被網易雲音樂忍痛拿下。「你沒有辦法不買,不買用戶就是會流失。」

網際網路介入音樂行業,在「最嚴版權令」後形成自己的模式。雖在渠道上有改革,但仍然受到上遊的鉗制。從產業鏈分布看,以內容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並未打破視頻平臺類似的困境,用戶忠誠度依賴高強度的內容投入。一位蝦米用戶也向AI財經社吐槽,「播放器沒有歌是非常非常致命的,你眼看著歌單一點點地變灰,不得不移步其它平臺。」

也正因為如此,數位音樂平臺幾乎成了各大唱片公司的提款機。

以目前通行的授權協議為例,平臺與唱片公司有全面授權和獨家買斷兩種模式選擇。前者通過授權向全平臺推廣,按照下載量或付費分成,而後者則可以通過高價限期壟斷。例如,周杰倫背後的公司杰威爾與TME採取的便是後者的合作模式,而多數唱片公司採取的則是預付分成模式。

周杰倫的《Mojito》後來在TME獨家首發,創下了最快過千萬元的銷售記錄。在中國缺失付費習慣和用戶忠誠度的內容行業競爭中,獨家版權成為彎道超車的最快路徑,王皓在版權大戰打得最兇的2016年時就認為,「這個行業已經荒誕得令人髮指」。

由於唱片公司處於利益鏈條的最中心,因此可以掌握議價權。特別是中國的音樂平臺也曾一度處於差異化的競爭狀態。此前,根據《財經》報導,2015年時,以蝦米音樂為首的阿里音樂曾經手握市面上60%的中文歌曲版權,但在爭取周杰倫版權時被以更高的報價拿下,最終這一獨家版權由騰訊音樂摘得,而周杰倫的接近300多首歌曲,也由此被傳賣出了高達5億元的天價。

豆瓣音樂拆分,落網關停、甚至落入創始人眾籌騙局的鬧劇,小玩家清場後,大玩家基於各自的公司戰略或創始人意志,對音樂行業進行布局。

對於版權的爭奪則是平臺立命的根本,特別是許多唱片公司在頭部內容的獲取上,已經達到了接近壟斷的地步。以環球等知名唱片公司為例,其已囊括泰勒·斯威夫特、愛莉安娜·格蘭德在內的白金歌手版權。今年,環球音樂又以高價拿下鮑勃·迪倫的全部詞曲版權,這筆交易幾乎囊括後者生涯中的全部知名作品。

在這種前提下,即使是非獨家的預付分成,唱片公司與流媒體平臺的協議也往往近乎苛刻。外媒曾經披露過一份Spotify與索尼的籤約合同,合同顯示Spotify與唱片公司的分成比例多為三七開。但依靠這份版權授予的籤約合同,索尼還能根據播放量計算廣告分成收入。也就是說,音樂平臺本身的分成還要低於這個比例。

中國並沒有類似的監管機構可以約束唱片公司的價格漲幅,因此唱片公司的「本土化策略」也愈演愈烈。一位音樂行業人士舉例,同樣的唱片內容,在非洲16國時,版權價格要遠遠低於中國市場,有的甚至可相差百倍。而在美國本土,音樂版權價格也僅為中國版權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即使是被唱片公司視為搖錢樹的音樂人,也並未因此大規模受益。版權戰導致的流量金字塔型結構中,除了周杰倫、蔡徐坤這類極為頭部且擁有自己公司的藝人,可以在與唱片公司的談判中爭取有利於自己的條款,即使是張亞東這樣的知名製作人,也會遭遇唱片公司利益鏈條的層層盤剝,「平臺是跟唱片公司談的打包,唱片公司和個人結算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意味著,大部分錢都被三大唱片公司這幾位「中間商」賺走了。

而作為目前行業內的最大玩家,即使在2020年、2021年兩度購入環球音樂股份,TME也不得不斥巨資獲取版權,在最新一季的財報中,其營業成本達到了51.17億元,同比增長19.1%。

數位音樂沒有贏家

蝦米的關停實為無奈之舉。為了躲避版權戰爭,蝦米不得不關停主站,轉而去探索其它在短期內更有錢景的業務。在公開信中,蝦米曾明確提及,未來其將進入B端商業服務場景,並新創立了「音螺」平臺。所謂B端服務場景,則是較個人收聽更為公共化的應用場景,例如商場、遊戲BGM(背景音樂)、公司宣傳片、綜藝節目等等。接近蝦米的人士則告訴AI財經社,「其實就是一個版權中心,幫助音樂人找到更多的版權落地。」

圖/視覺中國

兩個月前,在TME的2020年Q3財報中,其剛剛宣布付費用戶數突破了歷史性的5170萬,單季總營收也達到了75.8億元的歷史新高。而就在蝦米正式官宣的一周前,網易雲音樂一年一度的年終音樂總結也曾在朋友圈刷屏,相關微博閱讀數突破了9.4億。

不過,在業內人看來,看上去十分紅火的「一超一強」兩大平臺實則是「在刀尖上跳舞」,「高昂的版權價格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說數位音樂領域沒有贏家。」

目前,蝦米關停之外,TME與網易雲音樂等數位音樂平臺方,也不得不謀求其它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以平衡巨額的版權採購成本。

從業務布局上看,在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等主航道產品之外,騰訊還在大力推進全民K歌、TME LIVE、MOO這樣的細分產品。

而從TME的財報也能看出,社交娛樂版塊收入一直佔據其總營收的大頭。其中,2020年Q3季度總營收75.8億元,而社交娛樂服務和其他收入版塊就達到了52.5億元。看似喜人的8%付費率,相比海外Spotify等平臺的50%的付費率,也只能說帶來的收入十分有限。

「提高變現水準」,依舊是當下數位音樂平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前,網易雲音樂也推出了包括音街、LOOK直播在內的多款產品,試圖通過直播等業務實現更高收入。

而蝦米音樂選擇進入的B端市場則屬於另一片天地。相比廝殺十分慘烈的C端音樂市場,B端的確還有一定的市場空白。特別是在成熟的發達國家市場,僅線下廣播市場就有20億美元的收入規模。同時,艾瑞諮詢曾發布《2019年中國數位音樂商用版權市場研究報告》,預計中國數位音樂商用版權市場收入規模,有望在2023年增長至85.5億元。經歷過版權意識教育的市場,對於音樂的價值認同也在進一步放大。TME也曾於2017年併購愛聽卓樂,進入這一市場。

另一方面,在例如VFINE等公司的推動下,行業對於音樂商用的代理模式的認識也有所改觀。一位音樂B端服務的創業者告訴AI財經社,早年間很多公司對音樂的版權商用都沒有意識,經歷過幾起維權案件後,行業風氣在向好,而音樂人也開始願意把自己的版權交給專業的公司打理,「其實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還是在接受這個事。」

不過,面向B端的業務,核心在於定製化,也因此更考驗公司的商務和策劃能力。「偏B2B的方式來做的,有點像阿里媽媽。」上述創業者告訴AI財經社。專注服務單個場景或客戶的需求,需要將服務C端的長尾分發邏輯,變為B端的定製邏輯。同時,即使只是打造類似於淘寶或天貓的音樂交易平臺,也需要進行定位梳理。面對已經有VFINE和騰訊、以及一眾創業公司的行業現狀,如何快速起量,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接近蝦米的知情人士分析,做商用版權,也是基於保守的戰略布局。不同於頭部歌手的版權爭奪,原創音樂人版權相對低價,面向B端企業服務市場,則通常是做打包出售,「生意嘛,就是低買高賣」。不過,目前已經上線的音螺,還尚未獲得更多人的注意。在蝦米音樂關停的這一天,更多人緬懷的是這個理想主義平臺的倒塌、和自己在平臺上逝去的青春。

但這些故事,都已不再與離開的人有關。在行業風雲變幻的同時,曾經的理想主義者卻早已被裹挾進新的篇章。

離開蝦米的王皓在2016年入職釘釘,作為曾經高呼等音樂行業涅槃的創始人,在蝦米關停的那一天,他在微博評論回復稱,「沒就沒了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朱七則婉拒了所有媒體的採訪,在跨年夜發了一條朋友圈,「留一點家務活給2021年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樂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蝦米敗局啟示錄:敗給版權大戰,行業沒有贏家
    2013年被阿里巴巴收購成為蝦米命運的轉折點——這一年,蝦米正式賣身阿里,而王皓則把這一交易解讀為一種投靠行為。「2013年的確是蝦米命運的轉折點,但蝦米真正的死因不是因為賣給了阿里,而是開始參與版權大戰。」一位接近蝦米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在正式投入阿里懷抱前,蝦米也曾鼎盛一時。
  • 蝦米音樂「偶像的黃昏」|蝦米音樂|蝦米網|網易雲|阿里巴巴
    蝦米音樂曾有過鼎盛時代:居於鄙視鏈頂端,匯集各路神仙音樂愛好者,聚集在蝦米上用愛發電、指點音樂江山。然而,隨著資本入侵線上音樂市場、版權大戰的掀起,寡不敵眾的蝦米委身資本巨頭阿里。在此之後,隨著阿里戰略失誤、輸掉版權大戰、團隊頻繁換血,蝦米一步步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從昔日風光無兩的音樂巨頭,到如今淪落到阿里版圖的邊緣位置,頻繁傳出被併購、被關閉的消息。
  • 蝦米音樂的遺言
    蝦米音樂終究還是死了。 蝦米音樂正式的「死期」是2月5日0時(後續將轉型TOB服務商音螺),但其實一個多月前,大內密探相徵就已經爆料了蝦米音樂將死,而我喜歡的那個蝦米音樂,早在版權大戰開始時就已經疲態盡顯,這次的關停,更像是蝦米音樂給廣大樂迷一次告別式。
  • 蝦米音樂關停,資深用戶:因為版權而來,也因為版權離開
    蝦米的評論區是認真在討論作品,是從音樂角度評論,但是其他音樂APP評論區像網易雲就全部都是段子,我自己不太喜歡這種氛圍,我只是想安靜地聽音樂,不想被別人打擾。此外,早期蝦米的歌確實是挺多的,尤其是小眾歌曲。如果談到投資的話,我想我會投資蝦米這種平臺,但我會投音樂版權生意,這是個長期收益的好生意。
  • 蝦米音樂「偶像的黃昏」
    蝦米音樂曾有過鼎盛時代:居於鄙視鏈頂端,匯集各路神仙音樂愛好者,聚集在蝦米上用愛發電、指點音樂江山。然而,隨著資本入侵線上音樂市場、版權大戰的掀起,寡不敵眾的蝦米委身資本巨頭阿里。在此之後,隨著阿里戰略失誤、輸掉版權大戰、團隊頻繁換血,蝦米一步步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從昔日風光無兩的音樂巨頭,到如今淪落到阿里版圖的邊緣位置,頻繁傳出被併購、被關閉的消息。
  • 數位音樂版權價格一路水漲船高 蝦米、網易有苦難言
    而對於很多熱愛音樂的朋友來說,剛剛過去的周日晚上,音樂圈的一則消息一定是打破了寧靜。11月29日,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在微博爆料: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還有@果殼放大燈也爆料,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有可能將要解散。
  • 「被版權逼死」的蝦米,下輩子別指望文青了
    有說死於版權大戰的,怪騰訊太有錢了,壟斷大部分音樂版權;有責怪蝦米當年不該被阿里收購的,因為資本只想榨取流量、儘快變現,根本不懂文化生態;也有不怪對手不怪資本的小清新流派,認為「小眾精品」就是活不下去,跟別人都沒關係。說來說去都是外部原因。當它宣布要死亡的時候,曾經有過的盜版糾紛、基因上小眾對大眾的蔑視,就此壓棺入土,只剩禮節性哭喪。
  • 蝦米音樂關停 網際網路告別「小而美」
    不管忠實用戶有多麼不舍,對於蝦米音樂來說,這似乎早已被認定為一個「該來的時刻」。許多人總結了蝦米的死因:戰略失誤、版權失守、用戶萎縮、創始人離局……蝦米曾經被認為是在合適的時機做了合適的選擇,但事後來看,即便是選擇委身阿里巴巴這樣的巨人懷抱,也最終沒有逃脫「香消玉殞」的悲劇命運。如果從1999年九天音樂、星空等國內最早一批數位音樂網站開始算起,數位音樂在中國已走過21年。
  • 網友難捨音樂記憶,是誰殺死了「蝦米音樂」?
    回顧蝦米音樂風雲歷史,據天眼查,蝦米音樂由王皓創立於2007年,目前隸屬於阿里巴巴(杭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隨著在版權大戰中的敗北以及阿里音樂團隊的動蕩,王皓已於2016年退出,而蝦米至2019年12月時月活也已與市場頭部音樂App相去甚遠。與此同時,阿里已經以7億美元注資網易雲音樂。
  • 時代的眼淚:蝦米音樂
    評論無不對這款APP的UI、專輯分類、智能推薦等讚美之情,最終為什麼這款當年伴隨著8090後大學生活的音樂軟體會關閉呢?蝦米音樂的前身「蝦米網」創立於2006年,以點對點傳輸技術以及社區互動文化為核心的音樂分享平臺,當年算是最早出現的社區分享類音樂網站。
  • 誰弄死了蝦米音樂?
    但當時用戶並沒形成付費習慣,這還遭到了李志、周雲蓬、左小詛咒等眾多音樂人的抵制,王皓曾表示感到心寒,因為蝦米一邊補償非法上傳的版權費用,一邊堅持付費下載模式,蝦米每年支付的版權費用,是收入規模的十幾倍。與此同時,中國音樂行業兩次「大洗牌」行動也來了。
  • 蝦米音樂是如何一步步被吃掉的?
    但奈何的是隨著資本的進入,音樂軟體開啟了版權大戰,寡不敵眾的蝦米音樂最終無奈敗北,被迫賣身阿里,最終一步步的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壹誕生於2006年的蝦米音樂絕對是當時音樂人們對於音樂夢想最初那份理想的造物。
  • 殺死蝦米音樂的不是高曉松,而是全民k歌
    誰殺死了蝦米音樂?市場上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高曉松害死了蝦米音樂,他搞的「阿里星球」吸走了原本應該屬於蝦米音樂的資源。還有一種說法,騰訊音樂收購海洋音樂(酷狗、酷我母公司),是蝦米音樂倒下的關鍵。 這些說法顯然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 從時間節點上來說,蝦米其實不是死於今天,而是死於阿里放棄版權大戰之時。
  • 蝦米音樂,漫長的告別
    在版權大戰的轟轟烈烈和格局已定中,在音樂平臺並不能靠音樂本身賺錢的商業困局中,在年底各大榜單的抖音神曲分量越來越重、音樂萎縮為給短視頻助興的那一個高潮片段中,終局早已寫定。或許還要更早,至少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早有預感。當然,他看到的還只是個開頭。2013年,數位音樂市場正發生類似視頻網站早期的巨變,作為獨立音樂平臺的蝦米已站在危險邊緣,必須要開始一場「找爸爸」的生存遊戲。
  • 蝦米音樂傳關閉背後:一超多強格局下 中小音樂平臺如何突圍
    人們感嘆「青春不在」的同時,也在探討背靠阿里的蝦米音樂為何從在線音樂市場「掉隊」?是版權危機,還是創新不足?同樣的問題也擺在其它中小音樂平臺面前。   「音樂圖書館」將關閉?   有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蝦米音樂「小而美」,在提升消費者版權意識上功不可沒,比如歌曲標識上,單列出詞曲及錄音版權等信息。過去幾年蝦米在扶持原創音樂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據南都記者了解,蝦米於2013年開啟「音樂人平臺」,一年內吸引超過5000位音樂人入駐,並在國內率先啟動原創音樂扶持項目——尋光計劃,旨在挖掘和培養優質的獨立音樂人。
  • 蝦米音樂,被阿里和高曉松玩死了?
    2013年,蝦米、天天動聽牽手阿里,等待它們的是阿里內容業務迎來的第一位職業經理人,剛剛從騰訊跳槽至阿里的劉春寧。 《晚點》評價劉春寧,有野心也愛出風頭。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與騰訊發動版權大戰。在他的帶領下,阿里音樂先後拿下滾石唱片、華研國際的版權合作,甚至差一點就拿下周杰倫的杰威爾音樂。
  • 蝦米之死:音樂是一種理想主義?
    前半生盜版橫行,付費艱難,後半生版權大戰,錯失良機,「純粹」造就了蝦米,同時也毀滅了蝦米,回到過去任何一個時間點上,不管蝦米創始人王皓,還是被阿里收購後的歷任負責人劉春寧、高曉松、宋柯,亦或是納入阿里大文娛體系後的俞永福、楊偉東、朱順炎,都做出了當時看起來最合理、最正確的決定,但最終的結果就是這樣。
  • 蝦米音樂,中國在線音樂發展的犧牲品?
    其音樂生態中原本的用戶對此並不買帳,從而大量流失。阿里星球也於2016年停止服務,半路折戟。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阿里,讓蝦米音樂在音樂版權上喪失主動權,因此用戶也相繼出走,蝦米音樂的運營也從此一落千丈,再也沒有觸底反彈的可能。 眾所周知,在國家文化產業中,版權越來越被重視。
  • 「蝦米音樂」死亡:真實原因浮出水面
    第二, 在版權大戰裡節節敗退,沒有抓住資本的窗口期,徹底把戰場拱手讓人。第三, 難以融入阿里的企業文化,從舞臺中心不斷後退,既輸了流量,也丟了氣質。今年,這個成立13年的老牌音樂平臺將徹底告別了大眾,也讓聽著網絡小眾音樂成長起來的一代90後感慨「爺青結」。
  • 曾佔據音樂霸主地位,如今被阿里放棄,蝦米音樂該何去何從?
    消息一出,蝦米音樂粉絲們哀嚎一片,激起層層浪花。蝦米音樂對於很多粉絲和音樂人來說,是他們的記憶和情感的印記,大量粉絲在蝦米音樂微博上留言,希望它不要關。而針對這則傳聞,蝦米音樂回應不予置評,讓外界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