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2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這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新金山中文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家長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疫情期間,學生如何才能不耽誤學習進度呢?在該校校委會主席、創始校長孫浩良看來,這段特殊時期,倒逼華文教育「轉型升級」。
「我們總說華文教育要轉型升級,但是如何做一直沒有答案。」孫浩良坦言,如今看來「在線方式」就是華文教育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線上教學將會成為教育領域包括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朝著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
「停課,不停學」
據了解,新金山中文學校創建於1992年,是一所依據澳大利亞社團法註冊的社區民族語言文化學校。學校現有超過6000名在校學生,在冊教師近300位。
學校原定於2月1日開學,但是1月下旬,墨爾本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出於安全考慮學校決定推遲開學。開學時間一推再推,學校教師心裡非常清楚缺少了學校的語言環境,僅僅依靠家長可能無法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教師收集與中文學習的相關教學材料,進行整合放到了學校網站上,方便學生在家學習。同時,開設了直播課程。
讓孫浩良感動的是,學校一位78歲的老教師張世鑾本來是最後一學年給學生上課,趕上疫情,她選擇「迎難而上」。「剛開始開直播課程,張老師會特意到女兒家裡,請家人為自己授課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據了解,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專注力,教師在直播教學時會增強趣味互動環節,比如競猜遊戲、字謎、音樂搭配等。同時,朗誦比賽、故事會、課本劇表演、猜字謎、品評視頻等遊戲或活動得以保留,「在線」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悟。
從傳統課堂到雲課堂,傳統教學方式被迫做出改變。但是實踐過程中孫浩良發現,在線教學方式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網絡直播課時可以很好輔助學校教學資源;第二,學生學習時間碎片化,更為靈活;第三,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可以開展一些有啟發性的互動環節等。
「華文教育走得越遠,肩上的責任越重」
疫情之下,華文學校正試圖走出一條「新」路。「未來華文學校一定會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教育教學方式。」孫浩良坦言,家長和教師都認識到在線教學的優勢,並且希望保留這樣的學習方式。但是「這條路」上還有諸多挑戰,比如技術上對於互動方式、上課時間等還存在局限性;教學方法上,如何以學生為中心還困擾著很多老師;教學質量上,需要「家」和「校」更為緊密地配合;教材上,傳統書本教材如何更好適應線上教學……
一路走來,孫浩良感慨最深的是:「華文教育越走越遠,但是作為從業者的我們肩上的責任越重。」
上世紀90年代初孫浩良在蒙納士大學從事高級漢語的教學工作。他創辦新金山中文學校的初衷就是希望子女能夠繼續中文教育,不能失去自己的語言,不忘記自己的「根」。在細緻考察之後,他發現當地沒有教授普通話、簡體字的華文學校,因此他決定自己創辦華文學校。
從學習班到學校,幾個孩子到幾千個孩子,從身邊朋友的孩子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各個國家的孩子……孫浩良發現,生源方面最大的變化是從有一定語言基礎在中國大陸出生的孩子,到增多了許多澳大利亞本土出生的華裔第二代、第三代小孩。「我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的責任越來越重。」
事實上,對於當地華裔後代來說,他們學習中文已經變為「第二語言學習」了。孫浩良介紹:「在教學目標上,已經變成了『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孫浩良最大的願望就是,華文教育能夠立足華人社區,走出華人社區。「在這之前我們會先從教材本土化、教學手段在線化等方面,來增強內功。」(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