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家族大教堂是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設計。教堂於1882年開始建造,至今還未竣工,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教堂主體是18座高塔,我們在建築外面可以看到那些塔尖,中央最高的一個塔尖象徵著耶穌本人,四周環繞的塔尖分別代表耶穌的12個信徒、4個傳教士和聖母瑪利亞。聖家堂有三個主要立面,分別是「誕生立面」、「受難立面」和「榮耀立面(建造中)」。
誕生立面建於1894至1930年間,是首個完成的立面。立面朝向東北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徵耶穌的誕生。其正門上方有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群:正中是聖母抱著剛出世的耶穌;左邊是王侯朝拜;右邊是牧羊人朝拜;上方是眾天使,他們正在合奏各種樂器,慶祝救世主的誕生。
誕生立面側門上方的雕塑也都是聖經故事。在下面的雕塑群中,右側雕塑表達的故事是,希律王聽說伯利恆有一位救世主降生後,擔心自己的王位不保,於是下令將伯利恆及其周邊地區所有的兩歲以下的男嬰殺死,畫面中百夫長正在殺死孩子,地上躺著已經死去的孩子們,母親正在哀求;左側雕塑表達的故事則是,耶穌一家得到天使的預警,為了耶穌的安全,全家連夜逃往埃及。
聖家堂內部金碧輝煌,而遍布教堂室內的立柱是高迪獨特的設計作品。它們形狀奇特,就像是一棵棵大樹,從巨大的樹結分出了樹枝,伸開來支撐住屋頂。
聖家堂中央的弧頂高達60米。許多乳白色的粗大立柱就像樹幹一樣向上攀伸,派生出很多樹杈,用以支撐穹頂。陽光透過無數個小光孔和五彩斑斕的彩色玻璃窗投射進來,仿佛精靈一般旋著舞步。整個教堂都瀰漫著夢幻般的色彩,宛如一個萬花筒世界。人們仿佛置身於童話般的森林之中。
在聖家堂的室內中央,懸掛著一個金光閃閃的耶穌塑像,它與周圍的銀色立柱群交相輝映,引人注目。耶穌塑像雖然採用十字架上受難的造型,但在他頭頂上方的降落傘狀的大頂蓬和幾十盞燈的映襯下,耶穌像是從天而降的跳傘員,使人心頭釋放出了凝重的情感,平添了幾分節日嘉年華般的輕鬆。而耶穌像後方布置的管風琴的音管,更使人聯想到教堂音樂的優美和諧。
主祭壇宏偉壯觀。聖像上方的天窗造型別致,玻璃色彩斑斕。穹頂及四周天窗採用自然光線,給主祭壇增添了聖潔感和莊嚴感。
高迪曾說色彩是生命的動人之處,於是他用了各種顏色的花窗來裝點聖家堂。在神聖的殿堂內,色彩斑斕、明亮溫暖,讓人由心底生出一種堅定的力量。
教堂內部各種構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內部裝飾全面而豐富,多數的抽象形狀由平滑的曲線和鋸齒狀的節點組合而成。即便是細節層面的設計,例如樓梯的鐵欄杆也經過了富有曲線美的加工。我猛然感覺到,樓梯形狀與生命體的雙螺旋分子結構很相似,雖然雙螺旋分子結構的科學發現是在高迪去世之後,但這樣的類比不妨作為對高迪的以大自然為靈感的藝術追求的一種致敬!
受難立面朝著日落的方向,這象徵耶穌的死亡。與裝飾豐富的誕生立面相比,受難立面顯得樸素簡單,它由大量光禿禿的石頭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線,與骨架上的骨骼相仿。1987年由一組雕塑家基於高迪留給後人的設計圖紙,開始對受難立面上的諸多場景和細節展開雕刻。他們通過剛硬的表現形式,展現了耶穌受難前後的相關場景,獲得了極富表現力的效果。
立面正上方的十字架上是受難的耶穌,他的腳下有一位女子,她拿著的手絹上顯示出耶穌的臉。其故事是這樣的:耶穌被遊街的時候,這位女子不忍看到耶穌流血,便用手絹替他擦拭,結果手絹上留下了耶穌的聖像,她驚訝地將手絹公告世人:這必定是真主顯聖,請世人要相信耶穌。
離開聖家堂前,我再看一眼它的底部建築的獨特外觀。高迪的建築永遠和大自然緊密相關,其靈感來源於自然界的花草、動物、山水、洞穴;他還喜歡用曲線,他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所以聖家堂的設計完全不用直線和平面,全是螺旋、曲線、拋物線等,組合成充滿動感的建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