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為逆旅,人生如過客;天地為萬物的旅舍,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天地間行走的旅人。
據《乾鑿度》中記載:
有一次,孔子用《易經》卜筮自身的命運,佔得了旅卦。便傷心落淚的說:「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天之命也」。
這個旅卦居然會讓孔子掉淚,為什麼?
旅卦的卦象是離上艮下,離為火,艮為山,火在山上燒,勢非長久。這一卦的運勢高低起伏很不穩定,一路走過來會山路坎坷,隱藏兇險。我們行走在外,可能會失意落寞、無人問津、無處容身、滿腔愁緒……也會如孔子一樣「累累如喪家之犬」。
這告訴我們在異鄉的謀生之路中,稍有不慎,就會遭遇挫折與不幸。
我們知道《易經》64卦每一卦都蘊藏著一種人生智慧,那麼,旅卦中的行旅之道,會告訴我們哪些規避災禍的智慧呢?在艱難險境面前,又應該怎樣調整自我,順利度過難關呢?
一起來學習《易經》旅卦中的這6種智慧,讓你的人生旅途少走彎路。
處事大氣,斤斤計較易招災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糟心的事情,糟心的人。
《易經》旅卦第一爻爻辭告訴我們「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有句話叫「人窮志不窮」,假如出門在外,總是斤斤計較,就顯得小器、沒有什麼抱負,這就說明「志窮」,而志一窮,人不窮也得窮了。而且為了眼前小利益而失去了對大局的照顧,在繁瑣細碎的事情上與人糾纏不休,這樣作必然自取其災。
俗話說:「讀大家之書,做大氣之人」,凡成事者,必有大氣。所以,出門在外即便是身陷困境,也不應太計較細小猥鄙之事,應從大處上著眼,不要拘泥於營營苟且之事,更不要錙銖必較、事事較真。
那麼,何謂大氣?
這主要表現在對人、對事、對已三個方面:
對人,要寬廣,勿斤斤計較。這是一個人具有良好修養的外在表現。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唐太宗李世民都有是這樣具有大氣風範的人。
李世民
對事,要超脫,勿深陷其中。人的一生,會碰到非常多的事,比如猝不及防的打擊、始料未及的挫折、突如其來的好處……無論大小,不管好壞,都不要太在意,太過當回事兒。
對已,要闊達,勿小肚雞腸。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吃虧、受委屈、想不通……都是常有的事,其實這都算不得什麼,學會豁達以對,淡然處之。
再往大一點說,「大氣」就如亞聖孟子所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意思是行事坦蕩,光明磊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富貴時不驕奢淫逸,貧賤時不移改氣節,在權勢的威逼利誘下也不屈服變節,這就是真正大氣之人。
古代那些旅居在外的人,如果保持崇高的氣節,就會被人尊重,比如屈原被放逐在外,「雖九死其未悔」,他還要再「上下求索」,他志向沒有窮、氣節沒有窮,所以被歷代讚揚。
總之,無論外出求學還是求事業,都不要太計較自己的付出。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付出是我們必經的過程,有些付出可能當時沒有回報,但是說不定哪天它就會在某個地方開花結果。當學會在為人處事中,不計較自己付出的時候,我們才能更自由地通向成長。
謙恭待人,易得貴人相助
旅卦第二爻的爻辭是「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在不安定的環境中,能尋找一個住處,是容易辦到的事情。但難的是在舉目無親的困旅中,我們若能得到一位童僕,並得到他的忠誠照顧,那將對出門在外的旅人是多麼大的幫助。
那麼,人生旅途中,如何才能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助呢?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當你自身有很好的德行修養時,你就會像一道光,吸引著志同道合的人來與你親近,與你結交。
曾國藩說「謙卑含容是貴相」,為人謙卑,處事寬容,這樣的人必然更容易成功。一個謙卑的人,更容易得到貴人相助,並打通和建立人脈。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無忌,當時很多人都慕名前來與他結交,使得有3000門客都自願追隨他。那麼,這麼多人,魏無忌是靠什麼將這些門客管理得服服帖帖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中解釋道:「天下許多豪傑也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魏無忌能夠結交那些隱沒在社會各個角落、甚至是身份卑微的牛人,他不以結交下層賤民為恥」,這也是司馬遷崇拜魏無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放到現在來看大家覺得沒什麼不得了的,但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是非常難得的,更何況魏無忌還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貴族。
司馬遷
俗話說,「出門三輩低」。出門在外,待人一定要謙卑有禮貌,這樣即便沒有遇到貴人,也必不會吃虧。
低調收斂,減少人為之禍
旅卦第三爻的爻辭是「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告訴我們,人在旅途,不要急於展露鋒芒,否則容易失財招災,唯有低調收斂才易安身。
有的人初到陌生環境的時候,通常會比較收斂,可一旦熟悉了,就會把本性暴露出來。過於剛直甚至傲慢,很多人都是因為這一點給自己帶來麻煩。
所以,行旅之人遠走他鄉一定要切忌過剛。飛的多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自己能平安著陸。
在《孔子家語》中有一個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路擔任蒲縣的縣令,招集百姓修水利,防水災,但子路覺得百姓很辛苦,於是就自己出錢,每天給民工「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聽到此事後馬上叫子貢去阻止,子路很不高興,去見老師孔子,說「老師教我們行仁義,我按你的教導辦事,你卻阻攔我」。孔子說,「你認為百姓們受飢挨餓,為何不直接稟明君王,打開糧倉去賑濟他們呢?你卻私自用自己的糧食贈送百姓,這是張揚君主沒有恩惠,而表現自己的恩德了。你現在停止還來得及,否則,一定會被加之以罪的。」
不得不說,孔子他老人家非常的有遠見,想一想你一個外地人,初到一個地方工作,就給同事發錢發禮物,你的領導會怎麼想?是不是要搶我的位置?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意圖?那旅舍說不準就是別人故意燒的,想趕你走。童僕說不定也是被看你不順眼的人謀害了,又或者是他自己見勢不妙而不辭而別了。
可見,《易經》旅卦中順剛用柔的重要性,在旅途當中人生地不熟的過程中,「韜光養晦」「莫鋒芒外露」「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識時務者為俊傑」是多麼重要。
適應環境,是生存的基礎
旅卦第四爻的爻辭是「旅於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長期漂泊在外,雖然經過一番奮鬥,已經解決了居住和謀生的問題,但內心仍然難以真正的快樂。究其原因,有的是因才能得不到施展,有的是志向得不到實現,也有心裡覺得自己只是個過客,滿心的漂泊之感。這都告訴我們,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既來之則安之,主動適應所處的環境。
很多時候,由於我們不能接受新的環境,就造成了很多的困境。這也是為什麼相同的環境,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卻不能成功的原因。
對於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人來說,要如何適應陌生的環境,並且在當地紮根發芽,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萬物所有的事情都是互相連結的。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應效法自然規律,人應該學會與身邊的人、事連結。
環境是客觀存在,我們難以改變,而對於一個難以改變的環境,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選擇離開這個環境,要麼就去適應這個環境。所以如果不想離開,那就只能努力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這是我們生存的基礎。
人生捨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旅卦第五爻的爻辭是「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旅途中射野雞,丟失了一支箭,最後獲得了榮譽和爵命。
一個在外之人,歷遍窮通,最終能夠獲得好的結局,可以說極其不易。要站在戰略的高度,見其大而忘其小,用好捨得的智慧,才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有得就有失,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舍」是放棄,卻結出了「得」的成果,不舍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均在「捨得」之間達到了和諧統一。
陶淵明在《幽蘭》中說「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當我們懷疑此路不通時,為什麼不捨棄它,從而另闢蹊徑呢?
陶淵明
武松舍臂,卻擒住了方臘;壁虎舍尾,卻可逃過一劫。舍,固然痛苦,但不舍怎會有得?古人造「捨得」一詞,就是想示後人,舍在前,得在後。
不忘初心,慎終如始無敗事
旅卦的第六爻爻辭是「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喪牛於易,兇」。為什麼會「喪牛於易」?坤為牛,牛是在《易經》所有動物中最柔順和負重載物的一種。結果你失去了牛的這種厚德,就把跟當地相配合,順應環境的這種心態一下子丟光了,那必然是兇。
古語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是如此美好,難怪納蘭性德要說,「人生若只如初見」。
那麼,初心是什麼?初心指的是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也是對赤子之心的一種堅守。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由於出發太久了,走著走著,竟然忘記了為什麼而上路、忘記了最初的目的,偏離了最初設定的軌道,未能忠於內心的目標和使命,因此善始者多,善終者少。
一位老教授做了這樣一個測試。
他問學生:「假如你們上山砍樹,恰好面前有兩棵,一棵粗,一棵細,會砍哪棵?」
問題一出,學生都說:「當然砍粗的那棵了。」
老教授就說:「如果粗的那棵不過是普通的楊樹,而細的卻是紅松,你們會砍哪棵呢?」
「紅松更寶貴,當然砍紅鬆了。」
老教授接著問:「如果楊樹是垂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呢?」
「那就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啥也做不了。」
老教授又問:「但楊樹上有個鳥窩,幾隻幼鳥正躲在裡面,你們會砍哪棵?」
這時,終於有人忍不住問:「教授,您終究想測試什麼呢?」
老教授笑著說:「你們怎麼就沒人問問自己,為啥砍樹呢?儘管我的條件不斷改動,但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啊。」「假如是取柴,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那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平白無故拎著斧頭上山砍樹」。同學們恍然大悟。
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而這個目的,就是初心。
做人做事如果偏離了既定軌道,就容易使自己喪失努力的方向,而沒有確定的奮鬥目標,那麼很難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也將會渾渾噩噩的虛度光陰。
《易經》中說「復自道,何其咎?吉。」告訴我們要不斷地審視自己,不斷的要讓自己回歸正道,才能做到無咎的境界。守住初心,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堅守初心,這不是普通的一如既往,而是百鍊成鋼的堅定。
《道德經》中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的時候那麼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
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創業,要記著不忘初心,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
結語:
《易經》旅卦中每一爻中不同的處旅方法,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也恰恰是對人的品格和德性的考驗。卦辭說「旅,小亨,旅貞吉,」告訴我們在人生旅途當中只要你守持正道,那就是吉祥的。孔子五十才學易,終身感嘆學得太晚,我們現在學習條件遠勝於先賢,一定要創造機會,學習和運用《易經》智慧,幫自己清楚認知自己人生路線,找到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讓自己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