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連續降價背後:美國二線造車新勢力進入量產時刻

2020-12-22 騰訊網

國外的電動車不止有特斯拉一家,越來越多的國外新勢力也已經處於量產的關鍵時期,而在解決了量產的難題之後,他們的車型更具有想像力,讓國外的新能源市場中不再單調。

文丨AutoR智駕 王碩奇

昨日,據麥格納消息稱,已與Fisker公司籤署協議,為Fisker OCEAN提供共享平臺和整車製造服務,而這款車已宣布將於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

而在10月14日,特斯拉Model S 降價了起價調整為69,420美元,馬斯克在答覆一位車主時表示Y 7型座椅的生產將在11月開始,目標是12月初交付。

可以說當特斯拉準備第五款車的同時,國外的新勢力也正在積極準備自己的量產計劃。

據了解Fisker Ocean在初期將由麥格納在歐洲獨家生產。該車型將麥格納的電動車架構與Fisker的FF-PAD設計平臺相結合,為Fisker Ocean打造一個高度鋁製的輕量化平臺。

這樣的官方消息,也讓之前Fisker與大眾集團的傳聞顯得有些撲朔迷離。

根據此前消息,美國新造車企業Fisker目前正與大眾集團進行磋商,希望加入後者組建的「MEB聯盟」。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文件中,Fisker表示為了進一步削減成本,縮減車型研發時間,該企業正尋求基於大眾MEB平臺生產其首款量產產品Ocean。

但很顯然,Fisker最終選擇了麥格納,但是公司負責人Henrik Fisker仍然透露,該公司仍在與大眾就使用車身和一些內飾部件進行談判。

此外,作為協議的一部分,麥格納將將獲得Fisker的認股權證,以購買至多6%的Fisker股份,這使Fisker的總估值達到約30億美元。

Fisker表示,預計於2022年11月開始生產Ocean,使用麥格納的鋁密集型車輛平臺將使Ocean的續航超過300英裡(約483公裡),也能使該公司為買家提供三排車座的選擇。新車起始價預計為37,499美元。而在此生產過程中,麥格納在Fisker的持股預計會達到三個工程和生產裡程碑。

對此,麥格納總裁Swamy Kotagiri認為,這些股份更像是公司得到的補償:「在汽車行業,我們想要保持中立,我們不會偏向任何一個客戶。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獨特的具有競爭力的地位,尤其是對於移動出行的新玩家和尋求擴張電動車業務的(車企)。」

更多協議條款尚未公布,但是Kotagiri表示Fisker是基於數量而定價的。該公司的目標是在2022年銷售8,000輛Ocean SUV,2023年銷售51,000輛,2024年銷售175,000輛。另外,一位Fisker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和麥格納正與主流電動車電池製造商談判,尋求電池供應方面的合作。

Fisker Ocean是一輛什麼樣的車?

國內消費者可能對這家公司相對比較陌生。

該公司由亨利克 菲斯克(Henrik Fisker)領導,菲斯克在豪華汽車市場的聲譽很高,他是世界上許多最具標誌性的豪華汽車的設計天才,比如阿斯頓馬丁DB9、阿斯頓馬丁Vantage、寶馬Z8和寶馬X5。

在過去的幾年裡,亨利克花費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Fisker Ocean,它將在2022年第四季度投入使用,將在性能、設計和功能上成為特斯拉Model X和Y的真正競爭對手。

Fisker Ocean的續航裡程最高可達300英裡約等於482公裡,這與Model X和Y的基本版本基本一致。

它還提供越野四輪驅動,再加上強勁的動力,0-60英裡/小時加速僅需不到三秒,一個配備了最先進的車載軟體平臺的大型數字顯示屏,以及一個非常美觀,環保主義的外觀設計。

此外Fisker Ocean通過一個內置的太陽能電池板車頂彌補了這些缺陷(這將允許駕駛的同時自動充電,因此有更長的駕駛距離)和一個完全「完全環保」的內飾(整個內飾是由可回收材料製成的)。

所以,在技術規格和美學基礎上,Ocean與特斯拉的Model X和Model Y相當接近。

但是Ocean的零售價僅為37,500美元——遠低於特斯拉Model y 型車5萬美元的基準價和 x 型車8萬美元的基準價。扣除稅收優惠後,零售價格降至3萬美元左右,與市面上大多數中型、汽油驅動的豪華越野車不相上下(甚至低於許多車型)。

不用說,如果Fisker 以3.75萬美元的價格將 Ocean 推向市場,這將是豪華電動汽車市場的一次不小的衝擊。

Fisker為量產做了多次的努力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新勢力,從品牌成立到量產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永遠是資金。

Fisker也不例外,在今年7月13日,Fisker宣布通過與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另類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的「空白支票公司」合併上市,估值為29億美元。

空白支票公司是指通過IPO募集資金以收購運營企業的空殼公司,收購運營企業的過程通常會在兩年內完成。在過去12個月中,有多家企業通過「借殼」完成上市,其中包括另一家電動汽車初創企業Nikola,該公司於上個月成功上市。自上市之後,Nikola的股價上漲超過60%。

Fisker與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之間的交易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完成,這將為Fisker帶來10億美元的總收益,而這些收益全部用於量產。

另外,正如許多人所知,這不是亨裡克·菲斯克第一次涉足電動汽車領域。他的第一輛車——電動跑車 Karma,曾經把賈斯汀比伯和阿爾戈爾當作顧客,但在公司的電池供應商破產後以失敗告終。

而破產後的Karma目前已經成為獨立的品牌,由中國的萬向集團所擁有。

這就是為什麼Fisker公司這次打算通過其他公司將所有的製造業務外包出去。通過這樣做,Fisker公司顯著降低了執行風險,電池供應商依賴,資本要求,製造成本和上市速度。

此外,合作夥伴關係將使Fisker高度集中在設計和軟體-兩個組成部分,這將有助於公司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

因此,總體而言,雖然Fisker的執行風險仍然巨大,但它的風險也遠低於大多數其他新興電動汽車製造商。

多家國外新勢力正在量產前夜

目前除了Fisker之外,還有多家新勢力公司宣稱即將量產。

比如另一個早期與特斯拉、菲斯克齊名的創新公司,經過多年的沉寂,近期的諸多跡象表明,它已經準備重新加入戰場,它就是Lucid Motors。

按照計劃,Lucid Motors將在2020年末量產Lucid Air純電動豪華轎車。該公司第二款車型結構已經開始在總部構建。

而卡車品牌Nikola Motors也宣稱,氫能源Nikola One將2021年開始量產。

可以說,國外多數造車新勢力正在為最後的量產做準備,而目前全球的造車新勢力格局也逐漸清晰,特斯拉一騎絕塵,銷量領先,中國造車新勢力牢牢把握第二梯隊正在快速交付,美國為首的其他造車新勢力雖然慢了一拍,但也即將有量產車大量出現。

相關焦點

  • 造車新勢力的2019:水逆之年的點點螢火
    生於市場最艱難的時刻,造車新勢力還有希望嗎?這一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在補貼退坡後銷量驟降,幾起電動車自燃事件讓新能源汽車股跌跌不休,官司與謠言不斷,但在量產與交付面前,這些都是小事。 李斌說,過去的一年,跌宕起伏。 何小鵬說,2019年的每一天都很艱難。
  • 特斯拉價格狂降有門道:中國造車新勢力與其淡定不如反思
    圖片來源@unsplash文丨孫永傑近日,國產特斯拉Model Y(簡稱MY)降價的消息在國內汽車界及媒體圈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國內造車新勢力代表的蔚來和小鵬等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儘管蔚來和小鵬均以不同方式回應了此次特斯拉對於自身業務影響的微乎其微,顯得異常淡定。
  •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除此之外,前不久,特斯拉官方宣布國產Model 3降價3.2 萬,算上2.475 萬的補貼,國產特斯拉第一次降到了30萬以下。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會繼續成為特斯拉業務拓展的助推劑。國產特斯拉交付與降價,中國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 造車新勢力從PPT造車,到實現量產,愛馳為何岌岌可危?_易車網
    在目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歷經這次凜冽的寒冬,逐漸萎靡不振;許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已經倒下的拜騰、博郡、賽麟,但客觀來說,愛馳汽車受到的影響也非常大。繼拜騰、博郡、賽麟等相繼倒下之後,昭示著曾經轟轟烈烈的新勢力造車運動進入了洗牌階段,現存的企業是被淘汰,還是逆流而上,新勢力造車失敗或者成功命門在哪裡?
  • 造車新勢力「復仇者聯盟」 蔚來理想銷量大漲圍剿特斯拉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翟亞男 北京報導懷揣造車夢想的一眾新勢力,經過了幾年的苦熬,終於在疫情陰雲逐漸散去之後見到了曙光。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造車新勢力上牌量為9706輛,同比增長111.7%,前四個月上牌量達2.36萬輛,同比增長43%。
  • 特斯拉遭美國造車新勢力挑戰!媒體實測中Lucid Air 跑出788公裡續航
    即使特斯拉在電動車方面,已經取得了如此大的領先優勢,但後入場的造車新勢力們,也沒有停止向其發起挑戰。而特斯拉當前,就遭遇了其國內新勢力的強力挑戰。  據外媒報導,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 Air在美國知名媒體的道路實測中,跑出了788公裡的續航裡程。這一成績要遠遠超過特斯拉當前最能跑的Model S長續航版車型。
  • 特斯拉狂降16萬元 國內造車新勢力何去何從
    降價消息傳出後,不少特斯拉門店顧客盈門,其官網更是因為訪問人數過多,一度出現癱瘓。  這無疑進一步擠壓了造車新勢力的空間。剛有起色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將何去何從?  特斯拉新車上市打七折  特斯拉推出的第二款國產車——中國製造Model Y再次大幅降價。
  • 特斯拉祭出降價屠刀!蔚來喊話,小鵬嗆聲,造車新勢力何去何從?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則在朋友圈嗆聲:"這一次友商在元旦的降價我們挺有信心,連內部電話會都沒有開。"不過,無論是從價格、銷量還是股價上看,特斯拉都對造車新勢力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剛有起色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將何去何從?猛降16萬1月1日上午,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中國製造Model Y以及Model 3正式發售。
  • 特斯拉一再降價,只因最大對手在中國?
    多方勢力角逐之下,誰將最終成為特斯拉所忌憚的對手?新造車三巨頭不懼價格戰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利好時刻,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頭部造車新勢力更是站在了風口之巔。相比過去業內所調侃的「PPT造車」,新造車三巨頭目前均有量產的車型落地,如蔚來ES8、理想ONE、小鵬G3,並已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中佔據了一定品牌聲量。
  • 新勢力造車進入後半場 不比資金拼玩法
    短短半年,老牌國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熱情空前高漲,四隻「國家隊」相繼上場,造車新勢力熱潮仿佛如5年前一樣,再次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重演。植根於傳統車企之上的新能源「國家隊」擁有著與生俱來的造車經驗,再加上海量的資金支持,可以預見,「國家隊」的造車之路將要比「蔚來們」走得輕鬆的多。
  • 造車新勢力奏響「冰與火之歌」
    易觀分析高級分析師覃承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出現這一情況與行業今年年初開始的新一輪「大洗牌」有關,造車新勢力已經過了PPT造車的階段,是否實現量產、能否按期交付、市場的銷量反饋等逐漸成為考核重點,跟不上的企業自然會在競爭中淘汰。
  • 三家造車新勢力的高估值預示著什麼
    近日,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這 3 家在美上市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公司均已發布三季報。 今年以來,除了特斯拉股價大漲,在美國上市的造車新勢力的市值也迅速膨脹。對此,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三家造車新勢力的高估值預示著未來的美好前景還是泡沫? 新勢力下半年股價齊漲 今年下半年以來,在美國上市的造車新勢力的市值水漲船高,股價都上漲了數倍,並在 11 月底創歷史新高。
  • 最大續航超1000公裡:蔚來硬剛特斯拉 發布首款量產轎車
    蔚來硬剛特斯拉,發布首款量產轎車,對標奔馳、寶馬,蘋果或是終極對手「不降價」!面對「價格屠夫」特斯拉氣勢洶洶的價格戰,造車新勢力蔚來選擇了硬剛!同時,蔚來昨日還火速發布首款旗艦轎車,續航超1000公裡,售價44.8萬起。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表示,蔚來的短期競爭對手是奔馳寶馬奧迪,長期競爭對手可能是蘋果。
  • 造車新勢力迎分水嶺:頭部「四小龍」逆勢翻盤 PPT造車軍團黯然退場
    一邊是風光無限的新勢力頭部「四小龍」:蔚來從生死線翻身,市值接連上漲超越通用、寶馬;理想、小鵬前後腳赴美上市,市值看漲;威馬融資100億元,擬登陸科創板。而在分水嶺的另一邊,博郡、賽麟、拜騰、前途、長江汽車等滑向破產邊緣,或將黯然退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加速了造車新勢力的市場洗牌,而業內認為,新勢力上半場的量產之爭已近尾聲,下半場的技術之爭正拉開大幕。
  • 造車三連發,恆馳進入量產倒計時
    過去的這一周,汽車圈進入了「恆大時刻」。
  • 特斯拉要普及新能源車,蔚來不降價只想做自己
    繼Model Y國產大幅降價15萬後,近日單電機後輪驅動標準續航Model Y已在美國上線, 售價4.199萬美元起(人民幣約27.19萬元),比美國雙電機長續航版Model Y便宜8000美元。特斯拉降價之瘋狂再次刷新了吃瓜群眾的底線,成本控制第一能手非特斯拉莫屬。面對此情此景,自主造車新勢力還有什麼招?
  • 特斯拉汽車瘋狂降價背後的深謀遠慮
    此次降價刺激了消費者的神經,以致特斯拉中國官網一度癱瘓。1月6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的交付日期已經排到了2021年二季度。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斯拉,造車新勢力還能活下去嗎?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扶持,一些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品牌,如蔚來、小鵬、理想、比亞迪等實力不容小覷,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並在自己的細分市場領域深耕,已在逐步擺脫虧損,並在實現贏利和擴大市場影響力,那麼,這種發展走勢是特斯拉所無法容忍的,痛下殺手,讓這些潛在挑戰者扼殺在搖籃之中,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 百度造車背後的邏輯是?
    造車的窗口期跟十年前各家蜂擁進入移動手機行業類似,今天的智能汽車越來越被篤定的認為,這是5G+物聯網時代的一個最重要的消費級載體,而且入場的最後窗口期就在這兩年。大部分玩家,都已經進入智能汽車的市場,國外有特斯拉、蘋果,國內除了造車新勢力,華為等巨頭也紛紛進入這個市場。
  • 大多數處在「PPT造車」階段!造車新勢力迎來「生死時速」
    專家表示,面對產業全面重構的空前變局,造車新勢力應對發展的長期性和曲折性有足夠心理預期,聚焦主業不動搖,守正出奇、大膽創新。賽麟老闆跑路,博郡停擺,拜騰「拜拜」……今年以來,造車新勢力淘汰賽明顯加速。面對特斯拉的競爭和資本市場逐漸冷卻,即使是頭部企業蔚來、威馬、理想和小鵬也不得不「憶苦思變」。造車為何如此之難?
  • 特斯拉降價背後:產業鏈經歷「甜蜜的煩惱」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特斯拉降價背後:產業鏈經歷「甜蜜的煩惱」證券時報記者 葉玲珍 毛可馨新年伊始,特斯拉降價引爆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緊湊型SUV Model Y低價入市,成為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在國產化的進程中,特斯拉漸漸成為馬斯克口中「大家都能買得起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