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陰生,季節換節令,白天長又長,小睡天又明。」一首節令小詩道出了夏至的特點。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恪遵憲度抄本》曰:「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唐韋應物的詩句「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也已透露出對「夏至至長」的樸素認知,夏至日,作為一年中白晝最長之日,又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更是被賦予了無上神意。
早在周代,夏至就意味著一場祭神大典——「慶豐收、祭祖先」,以感恩天地先祖、消災年豐。《周禮 春官》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此時正是麥收之後,此時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祭祀天地是種子的延續;「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感恩和孝道的傳承……
祭祀天地先祖是誠敬的,燃燒著期盼的熾熱,一如那夏至的驕陽。夏至一到,宣示著炎夏的來臨。遇上熱情的夏,消夏避伏便成為主調,那伴隨的各種習俗也成了和歌:「扇」以生風,「粉」以散濁,以苦清補。
想到熱,就會記起冷,尤其是那耳熟能詳的數九寒歌,其實夏也有夏九謠:「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夏九謠歌,不僅把數學詩化,更是把智慧吟唱,吟出了盛夏到初冬的氣候軌跡,唱出了從驅熱到禦寒的人間圖景……
夏至看起來如此陽光、熱烈,熾熱。而「夏至三候」,卻全都指向「夏至一陰生」。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每一候都因那一陰而起,因那一陰而發。就連那獨屬夏天擾人清靜的歌者——蟬,也是感陰氣而鳴。
雖然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陽極,那是陽氣最盛。最具代表的就是夏至後熱烈的「三伏天」。炎炎熱浪惹人煩亂,但天燥人勿躁,靜心不可少——正應了那一個「伏」字,《易經》云:「至日閉關。」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夏日多靜心,利於祛暑養心護陽。夏日光照強,作物生長快,雨水就成了關鍵,「夏至雨點值千金」,而靜心也就像我們的雨點,亦是千金不換…
年年夏至如此,歲歲夏至不同,今年夏至不僅牽手超級金邊日環食,又巧遇父親節,給因疫情在家「宅」了好久的我們不僅送來了一場「百年一遇」的浪漫奇觀,也帶給我們一場感念父恩的佳機,不僅讓我們讚嘆大自然的奇妙,也讓我們升起敬畏之心,不僅讓我們和父親共賞奇觀,也讓我們體悟陰陽輪迴,靜心思量和回味那句:「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