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頷之子張崇寧在參觀《大家張頷》——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百年特展。 胡健 攝
中新網臨汾12月10日電 題:「古人」張頷:齒頰餘香猶在
中新網記者 胡健
「我如果穿越回幾千年前的晉國,肯定能找到工作。」這是張頷先生在2005年冬天,面對《大家》訪談節目裡的一句打趣。
如今,這段視頻在「《大家張頷》——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百年特展」上循環播放。展覽回顧了張頷97年的人生過往,張頷之子張崇寧,弟子高智紛紛趕來山西侯馬,緬懷老先生的「工匠人生」。
《大家張頷》——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百年特展在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開展。 胡健 攝
張頷曾自詡自己是「古人」,無論是籌建考古研究所還是鑽研古文字,他的人生離不開「古」字。閒暇之餘,張頷還會複製古代用品,研究曆法天文,一段小往事頗有趣味。
「家裡的床單上,老父親在不同位置寫著秋分、白露等節氣,這是他根據太陽光照射到床單上的角度觀測記錄的。」張崇寧站在展廳內,看著父親生前的物件,不禁感慨。
張頷的前半生,可謂「風狂雨驟」。張頷沒有見過父親,母親在他9歲時離世,此後進入介休縣城西北坊初級小學讀書。1935年春,張頷高小畢業。抗戰爆發後,張頷先赴湖北學生意,後回到山西參加抗戰。
1949年之後,張頷調回太原任山西省委統戰部幹事。1959年,張頷任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考古所所長。1965年12月9日,在山西侯馬晉國遺址考古發掘出土1500餘件東周時期玉石質盟書,震驚世界。
《大家張頷》——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百年特展在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開展。 胡健 攝
盟書載體為圭形玉石片,內容涉及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等,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晉國歷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張頷聯合陶正剛、張守中等先生組成整理研究小組,於1976年在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侯馬盟書》,成為中國近代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一部巨著。
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其完整而有系統的盟辭內容,在中國歷史文獻中非常罕見。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曾如是評價張頷,「張頷為中國考古與歷史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感佩之忱,莫可盡言。」
對於張頷先生的治學理念,其唯一的拜師弟子高智記憶猶新。「2004年3月7日,我向先生請教問題,當談到治學與做人的關係時,先生說,不管是治學還是做其他事情,人是第一因素,天底下最大的學問恐怕就是怎樣去做人。」
張頷先生的證書。 胡健 攝
張頷邊說邊拿過紙墨給高智寫下一首宋人的題壁詩,「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爭似滿爐煨榾柮/漫騰騰地暖烘烘。」以此來啟發鞭策高智,「做人要踏踏實實,不要虛張聲勢。」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高智說,今天,我們不但要回顧總結55年來侯馬盟書研究的偉大成果,更是要對「張頷精神」繼承和發揚。先生雖已離去,但齒頰餘香猶在。
張頷先生的證書。 胡健 攝
此次展覽由「百年沉浮長甘氏」「銜命稽古篤學真」「聞識博贍繼絕學」「才高氣清性情真」「格高韻古周秦墨」五個部分組成,通過數百件展品,展示張頷先生的生平脈絡、生活場景、性情品德以及在學術、藝術上的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