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中國服飾有多美?

2020-12-22 騰訊網

服裝是綜合一切的藝術,從空間造型的觀點,服裝正如使用面料創作的雕塑。服裝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對於人的影響,訴說著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也是最為個人化的物品,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近日,「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勾起了人們對特定年代的回憶。展出的40餘件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與各時期具代表性服飾、藝術文化風潮有關。在展覽中,策展人龍美術館館長王薇特別邀請到上海服裝品牌「莊容」復刻呈現了常書鴻畫作中的兩件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本期分享繪畫中服飾之美,通過服裝的觀感幫助大家更好地解讀繪畫作品,通過呈現20世紀中國服飾的樣貌與發展,也反映出藝術與社會生活、中西方時尚的相互影響。

「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展廳

從繪畫中看中國近代服飾變遷

如何還原30年代的畫中旗袍?

「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展覽由「中式·革新」、「洋服·旗袍」、「集體·質樸」與「開放·融合」四個板塊構成,繪畫與服裝、瓷器、文獻並置,美不勝收。在龍美術館展廳中穿梭,仿佛步入了時空隧道,繪畫作品與服飾設計交相輝映,似乎可以窺見那個年代百姓的生活面貌。

沙耆(1914-2005) 《志在千裡》 布面油畫 80x70cm

1912年9月《申報》上記載「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言狀」。19世紀中後期,開埠與洋務興辦使西方文化對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20世紀初,滿漢民族日趨融合,中式傳統服飾發展更新。清朝服飾基本形制仍然有所保留。長袍馬褂、軍裝、西服,以及各種中西合璧的款式新舊交織、並存。在「中式·革新」版塊,唐薀玉女士(1906-1992)於1925年創作的這幅作品《讀報》吸引了編者的注意。畫面中的女性穿著中式服裝,坐在窗前讀報。可以看到那時倒大袖的襖裙裝扮。「襖裙」泛指上身穿襖,下身穿裙;「倒大袖」則是說袖口寬大,直至呈現喇叭狀。在這之後,鑲滾、緣邊等裝飾逐步簡化。這件作品曾參展過1929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

唐薀玉(1906-1992) 《讀報》 布面油畫 52×39cm 1925

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與風尚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產生變化。西式服飾被視作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外化符號。1920年代出現的旗袍也被認為蘊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洋服、西裝的盛行影響了中國傳統服裝行業,西式生活方式也影響了更多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

每逢重大革命或是戰爭過後,服裝樣式必然返璞歸真。1949年以後,整個社會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艱苦樸素、艱苦奮鬥是整個社會共同遵循的時代精神。人們克勤克儉,各行各業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服飾的風格整體趨於簡單樸素。

方君璧(1989-1986) 《徐瑩像》 布面油畫 114.5 × 76cm 1934 龍美術館

伴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與風貌的轉變直接體現於服飾的多樣化與個性化趨勢,人們可以根據場合自由選擇適合自己又心儀的服飾。自1970年代末以來,與日俱增的國際交流推動著服裝設計及相關產業高速發展。1979年法國服裝設計師皮兒·卡丹應邀來到中國進行了時裝秀,是中國政府首次邀請國際時裝設計師在中國進行展演。

鄭野夫(1909-1973) 《魯迅與青年木刻家》 布面油畫 105×144cm 1950年

1984年,電影《紅衣少女》深受歡迎,電影中的勞動模範像街上的其他女孩一樣穿上了時髦的紅裙子。這是主流媒體對美麗服飾的肯定。東華大學藝術學教授卞向陽在《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提到「尤其是1972年後,上海民眾先是在衣領、袖口露出鮮豔的顏色,用土法將劉海燙得彎曲,並巧妙地將髮辮編得十分蓬鬆;在公園裡,她們會脫下外衣,穿著鮮豔的毛衣拍照……」

姚向群 《節日的早晨》 紙本設色 68.3×51.8cm 1973年

楊立光(1917-2000) 《抽菸的人》 布面油彩 46×38cm 1940年

展廳中,王流秋(1919-2011)先生於1995年繪製的作品,題目中就有「花衣」二字。1990年代,人們接觸到更多國際潮流文化信息,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還有連衣裙,都是這一時期的流行服飾。「穿花衣」其實已經不再稀奇,但這種能夠選擇鮮豔服飾的自由其實歸功於改革開放。如今,中國服裝產品早已進入了國際市場,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持續發展、追求卓越。在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來自藝術家沙耆、唐薀玉、張蒨英、常書鴻、方君璧、費以復、鄭野夫、楊立光、姚向群的作品,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大家不妨近距離來一睹繪畫中反映出的20世紀中國服飾變遷,感悟時裝之美。

王流秋(1919-2011) 《穿花衣女子》 布面油彩 92×60cm 1995年

郭北平(1949年生) 《旱冰》 布面油彩 129×96cm 1993年

旗袍傳遞中國審美意蘊

在世界的眼中,旗袍無疑是代表著中國女性的民族服裝,也只有旗袍最能呈現出中國女性秀外慧中的東方氣質。《姐妹倆》這幅油畫是常書鴻(1904-1994)先生1936年在法國留學時創作的,榮獲了當年法國國家沙龍銀獎,作品當年由畫家專用攝影師Marc Vaux(馬克·浮)拍照留存。今日仍可在裡昂中法學院檔案室中調閱本作品黑白歷史檔案照。

這件作品中,姐妹二人穿著旗袍在客廳裡閱讀,兩姐妹形象實際上都來自常書鴻的第一任妻子陳芝秀,在他留法生涯中也有不少以陳芝秀為模特的創作。畫面中的場景正是夫婦倆當時在法國的住所,那裡也是當時赴法留學生們經常光顧的聚會場所,「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就成立於常書鴻在法國的家中。

1936年4月30日 《1936年沙龍展》 法國報紙Le Journal晨間版第六頁

常先生十分巧妙地用穿著旗袍的東方女性形象,在西方的油畫創作中呈現了中國的審美意蘊和民族風格。這幅作品中,兩位女士身著不同顏色的旗袍,左邊低頭讀書的女子穿著黑底白花的傳統旗袍,呈現出端莊典雅的氣質;而右邊這件白色旗袍,畫作中女子穿的效果看上去半明半透又十分合體,上身是高立領旗袍款式,下身則採用了西式連衣裙的款式,中西合璧、時尚雅致。

上世紀30年代也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從油畫本身,還是畫中的人物風貌,都呈現了當時中國藝術的時代發展。這次對常書鴻先生油畫中旗袍復刻的是上海服裝品牌「莊容」,其「中式女裝製作技藝」是上海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常書鴻(1904-1994),《姐妹倆》,布面油彩,164×130cm,1936年

靠手繪師與製作者的

功底來想像推敲

為了呈現出油畫中的旗袍實物,通過服裝造型,更好地解讀作品,在尊重原畫的基礎上,「莊容」的服裝製作者們在復刻過程中克服了諸多困難,有些是大家看得到的面料和材質,有些是看不到的工藝和結構。

根據歷史判斷,《姐妹倆》作品中的黑白花卉旗袍在當時用的應該是真絲印花緞面的面料,是一款20世紀30年代的長款旗袍。旗袍為及地長旗袍樣式,整體風格修長合體,上身高立領直抵顎下,繼而至耳,上綴三道一字扣,用以美化臉型。下身高衩位及大腿中,衩邊緄嵌蕾絲花邊,行走時花邊擺動,十分精緻。據了解,製作還原這件旗袍用了40個小時。

「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展廳

為了尊重原畫,專業的手繪師先創作了多個版本的草稿,畫了不同大小尺寸和造型的花朵,然後根據畫作中旗袍花朵的定位一一排版,最後確定出和原畫效果最接近的花型和排版(1:1復原),運用手繪二次創作面料。旗袍正面的花型看得出,而旗袍背面的花型和位置,就完全靠手繪師的功底來想像推敲了。

確定好花型之後,服裝製作者們又花了將近80小時的手繪時間來繪製花朵,因為手繪顏料在面料上的滲透力很薄弱,一朵花瓣需要數次層層暈染,才能達到我們現在看到的效果。一比一地呈現了原畫中旗袍花朵的效果和位置,這樣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和原汁原味地觀賞到這件旗袍的原貌。其袖口裙擺都嵌著細細的蕾絲花邊,十分精美。把油畫細節放大,採購了幾十種蕾絲花邊的紋樣,最後從尺寸和花型中挑選了最相近的一款蕾絲花邊,效果十分逼真。

黑白花卉旗袍

而質地半透明的白色薄紗旗袍為上中下西的中西合璧樣式,上身為高立領短袖合身旗袍款式,袍身從頸部到臀部皆合體貼身。下身採用西式連衣裙的款式,自臀圍以下為無開衩長袍裙,袍長及地。內搭真絲襯裙,外虛內實,外長內短。服裝設計師採用了既有透明度又有彈力的真絲喬其面料,一層太透就用兩層合起來做,視覺效果到位了,但製作難度增加了。因為兩層面料合成一張面料來做,穩定性就不如一層面料那麼服帖,所以要細緻耐心地把兩層面料做成一層面料的效果,其中花費的時間會更長更耗時。

白色薄紗旗袍

根據油畫,判斷它的下裙是一條不開衩的西式長袍款式,而且面料那麼清透、輕盈。如果採用傳統旗袍的製作工藝,那拼縫的地方就要刮漿,裙子的邊緣就會僵硬,用在織錦緞、或者厚的繡花面料上合適,用在這裡就不合適了,所以設計師們判斷它採用的是「法國邊」工藝來縫合的。

然後,兩件旗袍都是採用的連袖設計,三十年代的旗袍款式已經十分凸顯女性身材,拉鏈還沒有普及,穿的都是真開襟旗袍,旗袍省道、歸拔的轉移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這些歷史基礎點,再就根據畫作中模特身上的旗袍比例,推敲出領高、袖長、裙長等一系列的具體數據。

常書鴻家庭照

眾所周知,常書鴻先生是著名的敦煌學者,或者說首先他是一位傑出的油畫家,上世紀中國美術的先驅者和開拓者之一。當年歸國後,他的許多油畫作品飽經戰亂洗禮,能夠保存下來非常不易,將近一個世紀後的現在,我們能依然有幸欣賞到常書鴻先生的珍貴作品,通過服裝製作者們的巧手呈現出兩件旗袍的原貌,為大家觀賞畫作提供更直觀的實物觀感,著實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文章轉自美術報

資料由龍美術館研究部提供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留言或點擊「在看」 支持我們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Q:您主要是通過繪畫的方式來復原中國古代服飾,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方式?  A:古代服飾復原有多種方法,細緻、生動地畫出來可能是從我開始的。一些博物館也復原古代服飾,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服飾,他們主要用現代的紡織技術,復原出實物,但這種方法往往成本非常高。
  • 中華傳統服飾有多美?來國展,展示給你看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中華傳統服飾有多美?12月5日—6日,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擔任指導單位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將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活動的主題是「溯夢金陵」。「中國華服日」活動以傳承民族精神、彰顯文化自信為宗旨,以中華傳統服飾為載體,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用美與自信向時代致敬。近年來,「中國華服日」系列活動已成功舉辦多屆,受到了世界華服愛好者的矚目,已經成為橫跨「華服圈」和「國風音樂圈」的超級IP。
  • 二十世紀福斯消費品部與赫晨服飾啟動《辛普森一家》中國旗艦店
    近日,在二十世紀福斯消費品部與赫晨服飾攜手的全新時尚合作下,全世界最具標誌性的動畫家庭《辛普森一家》將在2015年的時尚圈大放異彩。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消費品部與赫晨服飾(上海)有限公司將合作開設中國第一家辛普森旗艦店。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生產資料與服飾交流
    由此可知,趙惠文冠的產生與北方地區寒冷的氣候有較大的關係,它們本來屬於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組件之一,只是由於服飾交流的緣故才傳到了中原漢族地區。按照中原農耕地區的服飾舊習,以往是沒有今天所見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褲子的。當時雖然有上衣下裳的服制,但下裳很接近於裙袍,即便有「褲」,也不是連襠的,僅僅是兩條褲管而已。北方少數民族因為長期需要以馬代步,為了防止騎馬時磨傷腿部和臀部且便於騎跨,才出現了基本形制與今天類似的褲子。當時趙武靈王把這種下裳服飾組件最早用於軍隊,後來才在普通民眾中間廣泛傳布開來。
  • 中國傳統文化有多美?看看《大國芬芳》的服飾設計手稿就知道了
    文化君說:詩歌、樂與舞,讓人想起北島的一首詩青燈掀開夢的一角,你順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臨風,你和中國一起老去長廊貫穿春秋,大門口的陌生人,正砸響門環——《青燈》中國的歷史有多長,酒文化就在中國的土地上氤氳芬芳了多少年。
  • 活潑纖巧:十八世紀歐洲之魂,現代服飾中流淌的「洛可可」風格
    而這種風格的來源還與女性當時的衣服相關,當時的女性穿著為了追求身材上的輪廓和立體感,往往會藉助緊身胸衣和裙撐來造型,這種不斷進步的製作技術,再伴隨洛可可風格的日益發展,女性的服飾到了18世紀中期開始整體統一。
  • 中國文學藝術論,人類服飾藝術的成熟,服飾的發展和演變
    如就服飾的漸變發展而言,明代的服飾與清代服飾相比,不論在形制款式還是在服飾儀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明清各自為政不下數百年,但在有明一代及有清一代的數百年間,其各自的服飾均約定俗成,內部的發展變化十分細小。如就服飾的周期循環而言,美國的牛仔服起於19 世紀末20世紀初,及至今日,遍布世界盛行不衰,其中有幾次流行高潮,它以十年、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為周期循環流行的勢頭十分明晰可見。
  • 中國文學藝術,服飾藝術的發展水準,服飾藝術與個人經濟的發展
    也正因為海貝成了有價值的、日日接觸的東西,所以人們一方面將其看得比較珍貴,另一方面又將海貝引入了服飾。如騰衝一帶的傈僳族使用的簡帕就是用500粒海貝釘在背帶上。在黃河長江流域的漢民族地區,經濟生活變動引起服飾消費明顯變化的現象也是不勝枚舉。19 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給民族經濟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也引發了老百姓的服飾消費生活的變化。當時不由人不憂慮的情形是,「洋布、洋紗華民皆採購用,而中國之織奴機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萬人。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服飾的性別角色標誌
    在古典時期,由於中國歷代統治者大多尊奉儒家思想,所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比較嚴重,男主外、女主內,成為一種通行的社會法則。處於這種形勢,服飾藝術上的男女區別自然就會體現出來。儘管在很多情況下,男女一些主要服飾的基本形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在不少細節方面、在服飾的總體風格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的。
  • 瀧澤秀明,到底有多美?他被譽為20世紀末最後的美少年,絕無僅有
    瀧澤秀明,到底有多美呢?他被譽為20世紀末最後的美少年,絕無僅有。如此美譽,放眼整個日本娛樂圈,只此一位,再無後來之人。儘管帥哥層出不窮,一個接著一個崛起,但是跟他比起來,總是欠了些火候。憑藉著盛世美顏,瀧澤秀明證明一點:足夠好看的人,是可以逆襲的。哪怕他只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之中,是個金子,遲早是會閃閃發光。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也是相當出彩。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便包括衣冠服制。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平民男子則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以便勞作。
  • 民國女演員上官雲珠有多美?看完這組絕版老照片,你就明白了
    民國女演員上官雲珠有多美?看完這組絕版老照片,你就明白了 那麼,民國女演員上官雲珠有多美?看完這組絕版老照片,你就明白了。
  • 小車模大成績,CTE中國玩具展展商多美一年賣出1500萬輛
    很多日本汽車廠商在其新款車輛上市前就會與多美共享信息,多美卡研發團隊會即時進行研發,在廠商真車上市同時,多美卡同款小車也隨即推出。截至目前,與多美卡合作的車企有40多家,涵蓋了日美歐系的主要品牌。而且,為了市場拓展的需要,多美卡還會與其他國家的知名車企合作,推出本土化產品,比如在中國,多美卡就與中國一汽合作推出了一汽系列合金車。」
  • 林允兒到底有多美?顏值超高備受國人喜愛,韓國清純女神實力派
    林允兒到底有多美?顏值超高備受國人喜愛,韓國清純女神實力派 林允兒到底有多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
  • 小車模大成績 CTE中國玩具展展商多美一年賣出1500萬輛
    很多日本汽車廠商在其新款車輛上市前就會與多美共享信息,多美卡研發團隊會即時進行研發,在廠商真車上市同時,多美卡同款小車也隨即推出。截至目前,與多美卡合作的車企有40多家,涵蓋了日美歐系的主要品牌。而且,為了市場拓展的需要,多美卡還會與其他國家的知名車企合作,推出本土化產品,比如在中國,多美卡就與中國一汽合作推出了一汽系列合金車。」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服飾文化隨文化的繁榮同步發展,特別是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起來並日益繁榮,不僅建立起完善的服飾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公元3世紀前後,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形態比較落後,文化領域發展緩慢,服裝、服飾非常簡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北魏服飾在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人民曾經有過學習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風習的經歷(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不過是其中有組織,學習的一個典型),但其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及魏晉南北朝。美國學者謝弗認為:「唐朝人追求外來物品的風氣滲透了唐朝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各式各樣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現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畫像和裝飾式樣。雖然說只是在8世紀時才是胡服、胡食、胡樂特別流行的時期,但實際上整個唐代都沒有從崇尚外來物品的社會風氣中解脫出來。」實際上我們從許多歷史文獻中,都可以看到有關唐人吃胡食、聽胡樂、穿胡裝的記載。
  • 王祖賢有多美?邁克傑克遜第一次見她直言:中國女孩都這麼漂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沒有現在一樣先進的磨皮美顏技術,很多女明星都是靠著生圖來展現自己的美貌。也正是上個世紀的美人,才美的經典!在很多人看來「王祖賢」並不是一個香港女明星,而是代表著美貌!王祖賢到底有多美呢?被邁克傑克遜稱讚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邁克傑克遜曾和王祖賢參加同一場飯局,在飯局中邁克傑克遜也大方的要求和王祖賢合影。照片中邁克傑克遜的右手摟著王祖賢的肩膀,看上去十分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