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要學會享受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屬於各自的美麗。但事實是,當中年突如其來時,你腦海中浮現的只有「中年危機」這四個大字,與中年掛鈎的往往是:油膩、保溫杯泡枸杞、發福、禿頂……在印象中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美好的詞來形容中年這個階段。
中年別稱「灰色中年」,不可避免地在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方面,經歷著各自的危機和焦慮。如果可以,我想沒人願意步入這個階段,但答案是,我們每個人終究都必須步入這個階段,那就不妨看看這本《中年的意義》,提前做些心理建設以便面對那時的自己(當然了,如果已經中年,也不妨了解一個不一樣的中年詮釋,讓自己順利度過這個階段的迷茫、糾結和焦慮。)。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衛班布裡基,他是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受過完整獸醫師訓練,在攝政公園動物學研究中心、 皇家獸醫學院、康奈爾大學、雪梨大學和牛津大學做過人類、動物懷孕的研究。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動物學方法研究人類生理特性,包括懷孕、基因和性別、頭腦和青春期。
沒錯,這是一個獸醫動物學專家準備給我們講一個不一樣的人類中年故事,畢竟人說白了也是動物。因為作者本身專業的特點,所以這本《中年的意義》不是雞湯讀物,也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雞血,大衛班布裡基一直在一本正經搞科普。
劍橋獸醫學教授從動物學、人類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視角,闡述了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背後的科學根據,論證中年出現的特徵與意義。他認為中年現象是人類百萬年來演化進程所形成的一種獨特存在,並告訴我們,中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不要畏懼年齡帶來的變化,中年不是一場危機。
首先,中年階段必然該有和發生的東西:生理的退化。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不斷成長發育,就像被一個精確的生命時鐘所控制著一般,如果用曲線來表示,那麼這條曲線是一路高歌向上的。這個過程直到退化和老化的出現,我們開始看到另一個時鐘,也許可以稱之為死亡時鐘,它讓這條高歌的生命曲線拐了一個彎。
這個彎我們一般稱之為中年,在書中,作者將中年定義為40-60歲之間。在這個階段,生理上的老化是最明顯的,我們開始發現身體精力大不如前,年輕時通宵隔天照樣生龍活虎,現在卻能感覺到身體的力不從心,更別論悄悄出現的白髮、皺紋、失去彈性的皮膚。
這些變化是不可逆的,至少人類尚未找到可以延遲老化、保持青春的方法。生命始於發育,終於老化,控制你發育的生命時鐘開始敵不過歲月帶來的衰退,而這兩個過程的衝突在中年時期最為顯著。然而,在人類發展歷史中,中年死亡的比例是很低很低的,這說明了中年階段的是具有其意義的。
其次,人類為什麼會演化出中年這個階段?
在書中,作者認為人類演化出中年主要的驅動力在於:親本投資。親本投資在生物學上是指:有機體在生產子代以及撫育和管護時所消耗的能量、時間和資源量,重點在於「投資」。人類擁有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大腦,這個大腦的發展需求導致了我們的生命步調不同於其他動物。
在親本投資中最重要的,一是食物的獲取,二是信息的傳承,對人類而言,中年人類兼具經驗和精力,是人類撫育後代最有利的提供者。
一、中年階段的大腦不僅沒有退化,還處在人腦認知能力的黃金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心智成熟度,都處於最佳狀態;二、中年具有極強的自我控制力和心理調適能力,謹慎穩重,更能規避風險;三是、中年是成熟社會最堅實的力量,是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文化傳承可以說是人類演化賦予中年階段的一個特殊意義,中年在人類演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成為提供資源和傳承信息給年強忍的重要角色,而其他事,比如好看的外表在這時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人和其他生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人總是會想方法去抵抗、規避演化,這並非說客觀演化規律會消失,而是現在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去抵消、延緩這種演化,所以說,其實我們非常幸運,活在了人類歷史上最適合當中年人的時代。
中年不應只是充滿各種危機、迷茫、糾結和焦慮,看看這本《中年的意義》,從一個新的角度了解中年,了解作者如何對這個上有老下有小中年階段的肯定,了解中年人深知自己的責任和壓力,依然選擇破繭成蝶的陣痛,了解中年所具有的智慧和成長,從心接受這個看起來不美好,但也可以很美好的中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