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燕雲臺》裡韓德讓是耶律賢和蕭燕燕的心腹忠臣,那麼隨著劇情的發展,在罨撒葛圖謀皇位叛亂的千鈞一髮之際,大明正義的耶律休哥及時打援,挫敗了罨撒葛一夥而大獲全勝,取得了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口碑。而歷史上的耶律休哥,也是有「遼國戰神」之稱的非等閒之輩。
耶律休哥,字遜寧,是遼國宗室大臣,有著尊貴的身份。他祖父是遼國的隋王耶律釋魯,父親耶律綰思是遼國南院掌管軍事和行政的官員。出身高貴的耶律休哥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在祖父和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懷有一顆壯志的雄心,少年時期就跟隨北府宰相蕭斡南徵北戰,在討伐烏古以及室韋二個部落時,因為將帥指揮有方平叛及時,初上戰場就獲勝而歸的耶律休哥,被封為掌管皇族政教事物的惕隱,後來又在率兵討伐党項一族時,憑著積累的軍事經驗屢戰屢勝,尤其在與宋遼的幾次重要戰事中,以深謀遠慮以及大智大勇的姿態,為遼國立下了績績戰功,成了遼國有名望的軍事家以及「遼國第一戰神」的稱呼。
濃重的一筆「高梁河之戰」
公元978年正月,宋朝皇帝趙光義親自率領數十萬宋軍北徵伐遼攻打北漢,歷經半年之久的苦戰,宋軍攻破太原城,北漢皇帝劉繼元出城投降,北漢就此滅亡。攻滅北漢後心高氣大的趙光義,想就此奪回被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如此一來,遼宋為了爭奪燕雲十六州,便打響了難測勝負的血腥之戰。
公元979年6月間,宋三十萬大軍從山西翻越太行山向東北進軍,目標直指遼國的幽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在宋軍進攻到涿州時,與遼國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統軍使蕭討古等率領的遼軍迎面而戰,打了幾個回合,面對宋軍的英勇奮戰,遼軍不久便以大敗虧輸。趙光義乘勝繼續攻打幽州的遼國駐軍,猝不及防的駐軍被宋軍擊敗後向北面撤離,宋軍將整個幽州城圍困後開始攻城,此時鎮守幽州城的是遼國留守韓德讓,他自從被宋軍圍城後便率兵進行頑強的抵抗,而彼時皇帝耶律賢迫於形勢的壓力,與大臣們一番商議後,決定放棄幽州城,將主力軍隊集中在古北口和松亭一帶防守,阻止宋軍北攻。
當時,在朝中擔任惕隱一職的耶律休哥,得知軍情後提出了與君臣決策截然不同的建議,主張無論是放棄幽州退守北地或是派兵救援堅守幽州,進與退之間遼軍與宋軍都免不了要交戰,倒不如就在幽州城與宋軍一戰定勝負,同時還向皇帝耶律賢請命親自率軍前往幽州救援,與宋軍決一死戰。耶律賢採納了耶律休哥的建議後,立即下詔迅速集結了三萬援軍,於是,自告奮勇的耶律休哥帶著集結的三萬援兵火速救援被困的幽州城。
抵達幽州近郊後,與南院宰相耶律沙及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共同商議戰術,由耶律沙在城北先向圍城的宋軍發起進攻,兩軍會戰在高梁河拼死搏殺,就是現在的北京西直門外原永定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高梁河大戰」。由於遼軍人數不及宋軍而處於劣勢,經過一天的廝殺便敗下陣來,耶律沙也只好率兵暫且北撤。此時的耶律休哥,以他的足智多謀為遼軍籌劃獻策,排兵布陣,將自己手下的士兵和耶律斜軫手下的士兵組成兩支詭詐奇兵手拿火把,乘著夜色降臨突擊夾襲而來的宋軍,在兩條火龍的突襲下,遭受了意料之外危機的宋軍心驚膽戰,一時間便亂了陣腳,而趙光義也在慌亂中下令繼續圍攻幽州北城的宋軍和追擊向北撤退的耶律沙軍隊。與此同時,幽州城內的軍民們團結一致吶喊助威,奮力拼殺的氣概震天動地,至此,對於攻城已達半月之久的宋軍來說,本來就顯得精疲力盡,這下又被幽州城內的震天吶喊震驚得士氣大挫,就在這時,北撤的耶律沙又折回重戰。於是,耶律休哥率兵在東面,耶律斜軫率兵在西面,耶律學古在南面,加上北面重回的耶律沙,東南西北四路遼軍對趙光義和崔彥進率領的宋軍進行包圍,宋軍也奮起抵抗,兩軍的拼殺一直延續到次日凌晨,耶律休哥在戰中身負三處重傷,誰想趙光義在宋軍頑強拼殺之際,金蟬脫殼地倉皇逃命了!這對於宋軍來說是致命的打擊,頓時全線崩潰而狼狽敗逃,遼軍乘機奮力追擊,數十萬宋軍被遼軍分割擊破,最終,數萬餘宋軍戰死沙場,遼軍繳獲了宋軍無數盔甲和戰械、物資等,這場高梁河大戰以遼軍大獲全勝告終。而耶律休哥在這場高梁河之戰的過程中,從力排眾議向皇帝請命南下救援,到謀略惑敵以少勝多,以及身負重傷仍對宋帝窮追不捨,表現出一個愛國將士建功立業的信念,深受耶律賢的讚賞和重賞,耶律休哥從此居功至偉執掌了遼國兵權,開始了榮光的人生。
南下伐宋識破騙局轉敗為勝
高梁河大戰後不久,遼帝耶律賢為了報趙光義圍攻幽州之仇,派燕王韓匡嗣帶領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沙等八萬士兵南下大舉伐宋 ,直逼宋地滿城。
遼軍大隊人馬到達滿城時,宋朝右衛龍將軍趙延進以分兵八陣準備出戰,同時宋又商議出派信使詐降遼軍的計策。第二天宋方果然派信使到遼軍處請降,遼軍主帥韓匡嗣雖然受耶律賢的寵信,但實際上並無領兵作戰的能力,出於求勝心切的心理加上缺少謀略計策,便信以為真準備答應宋的請降。而城府頗深的耶律休哥覺得其中有詐,表示:「彼軍眾多而齊整,且有銳氣,必不肯就此屈降,此乃誘我之計,應嚴兵以待。」 並勸阻韓匡嗣不要輕信宋使的請降,提前作好防範準備。然而韓匡嗣並沒有聽從耶律休哥的建議,堅持一意孤行接受宋軍的投降。而耶律休哥見主帥固執己見,只好告知自己手下的將士們做好一切防備措施。果不其然,就在遼軍減弱進攻態勢準備接受宋軍投降時,慢慢靠近遼軍的宋軍前鋒騎兵卻在片刻之間發起了猛攻,隨後宋軍的重步兵方陣也開始壓境,遼軍突然之間不知所錯,情勢非常危急,而韓匡嗣更是在情急之下迫不得已率領大軍狼狽北逃。幸好耶律休哥早有準備,在宋軍突襲時迅速整兵進擊,挫敗了宋軍的追擊,扭轉被擊敗的局面。此番南下伐宋幸虧有耶律休哥的智慧和能力,戰前針對宋軍的請降作了深度分析,在突遭敵襲下有備無患,既掩護了全軍的撤退,又保全了精銳的騎兵。此戰後,耶律休哥獲得耶律賢的充分信任,官職由惕隱升至北院大王,全面負責遼國南邊的軍事防務,而韓匡嗣終因失職被貶為秦王和晉昌軍節度使。
瓦橋官之戰再露鋒芒
經過以上兩場戰役,耶律休哥已經磨鍊得更加強大。
公元980年間,耶律賢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再次南徵伐宋,以給之前的兩場戰役雪恥,耶律休哥作為前鋒部隊先前到達南易水北岸的宋地瓦橋關,就是現在的河北雄縣,並將瓦橋關一帶包圍起來等待大部隊的到來。為了擊破遼軍的包圍,宋軍採取趁著黑夜行動,暗渡南易水企圖偷襲遼軍,然而宋軍的偷襲早已在耶律休哥的預料之中,派手下幹將埋伏在宋軍的必經之路,將偷襲的宋軍一一擊敗。次日,宋軍再次渡河北岸,從瓦橋關東邊向遼軍發起攻擊,戰況對遼軍極為不利。就在遼軍遭受前後夾擊的危急時刻,耶律休哥拿出擒賊擒王的勇氣,率領數百名衛軍闖入宋張師軍營中,一舉突破宋軍的層層關卡,最後將張師斬死在馬下。宋軍在頓失主將的情況下亂作一團,而遼軍在耶律休哥身先士卒的殺氣下更加氣勢恢弘,最終,耶律休哥一直追殺宋軍至莫州,沿途還俘獲了數名宋將,斬殺了萬餘宋軍,以勝利告終。
遼帝耶律賢為表彰休哥的戰功,又一次對他重賞,賜予耶律休哥御馬、金盂等,還加封為「于越」,這是遼國最頂級的榮譽。
耶律休哥一生徵戰不休,除了上述的幾場戰爭,還有和蕭太后一起領兵的「岐溝官之戰」、「君子館之戰」,都獲得極高的榮譽。此外,耶律休哥不但武能定國,而且文能安邦。他非常重視戰後的撫恤,還減省治下幽州各地的賦稅傜役,嚴格禁止遼兵不得進犯宋朝,即使有牛和馬跑到遼境,也要如數歸還宋民,力求邊疆地區的穩定。在他的治理下,遼國南部邊疆獲得了長期的安寧和祥和。由於功高蓋世,遼聖宗還特賜於紅珠筋線,命入內帳行再生禮。據《遼史》載:「遼制,惟帝及太后行再生禮,休哥得之,異數也。」 可見耶律休哥的威望至極。
公元998年,耶律休哥壽終正寢於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