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在今天的網絡史學界總有這樣一種聲音:蒙古人因為成吉思汗病死在攻打西夏境內,因而在西夏境內的党項人被大肆屠戮殆盡,最終導致這個民族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事實果真如此麼?
圖/西夏人
01 滅國之戰
西夏人在成吉思汗對金朝的作戰中鼠首兩端,名義上向蒙古稱臣,實際上卻經常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公元1224年九月,成吉思汗密令蒙古軍隊攻克銀州,斬首數萬兵民,並派遣精兵守其要害,從而讓西夏東部邊境徹底喪失屏障。然而此時的西夏並沒有因此收斂,反而與金朝以兄弟之國相稱,意圖做維護國家獨立的最後一搏。
1226年春正月,成吉思汗親自率兵十萬發動了對西夏的最後一次攻勢,此時的西夏顯然已經沒有任何的存在價值,此戰即是生死之戰。成吉思汗自己率軍從蒙古高原南下渡過戈壁,在次月攻取黑水城(額濟納旗居延一帶),隨後溯弱水進佔河西走廊,最後直抵賀蘭山下。蒙古軍隊先後攻克甘州、肅州與靈州,兵圍中興府。
次年六月,成吉思汗病情惡化,要求蒙古高層在他死後秘不發喪,待西夏獻城投降後,將西夏末主李睍和中興府的所有軍民全部殺掉。儘管成吉思汗的命令如此,但是實際上並未執行。
當時作為蒙古軍先鋒的党項人察罕因為戰功卓著,因而向蒙古將士曉以大義,最終使西夏首都免遭屠戮。同樣在這個蒙古党項人的手中獲得保全的還有靈州與甘州兩個大州的西夏軍民。因此,儘管蒙古大軍在西夏境內確實發生了大規模屠城事件,但是幾座大城市的軍民依舊得以保全。
圖/賀蘭山
02 移民的去向
首先,党項人的民族主體雖然沒有泯滅,但是其固有的社會模式卻遭受了重大變動。因為党項與契丹一樣屬於初期的地域性遊牧民族政權,其自身族群數量本身就較為稀少,再加上其居住和生活模式強烈依靠故國的行政模式和對其他民族的剝削役使,並沒有如後世的蒙古人一般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想像共同體。因而一旦國家淪亡,党項人的凝聚力便瞬間拉胯。
亡國後的党項人一般被稱為唐兀人,依舊生活在甘寧一帶的西北大地上,但是被歸入了翻翻的色目人行列之中。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處在東西交通要衝上的西夏人,經常被蒙古人順手徵調為輔助軍隊力量,或者向西徵討西域進入中亞,或者向東掠取中原進入黃河流域,因而導致人口大量分散,被政治性的遷徙逐漸打亂開來,開始走向與各地民族融合的過程。
同樣的,大量漢族與中亞回回人也不斷遷徙入西夏故地,讓留守當地的唐兀人也逐漸失去了民族特色,在元朝滅亡之後逐漸以宗教屬性而被直接劃分為漢族或者回族。
03 可能的後裔
當然,西夏人的後裔現在並非了無蹤影。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依然有一群名為木雅人的藏民中流傳著關於「西夏王」的傳說。這群名為藏族的木雅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語言和習俗,他們的語言被稱作道孚語」,與古代的党項族語即西夏語十分接近。
更為神奇的是,藏語的「木雅」一詞,源自宋元時代漢文文獻中的「木訥」、「母納」、「密納克」等,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這群藏民的祖先很可能是當年回歸党項祖先之地的亡國之民,在這裡保留了西夏人最後的故事。
圖/藏區木雅人
參考文獻:
1.西夏史
2.中國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