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氣」!從古至今令人生畏,以致改變歷史走向、人類命運的各種瘟疫,到底是怎麼產生的?而今,鍾南山、張文宏、李文亮以及高福們,說對說錯,都未脫病理學、細菌學、醫學等專業範疇,但似乎說得都不夠透徹,我們不妨把視角擴展開,別「就醫論醫」,只困在一個小圈子裡打轉轉,來聽聽明代名醫兼思想家的吳又可先生是怎麼說的吧。
吳又可出過一本非常重要的書:《溫疫論》,這是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誌性著作,是中醫理論原創思維與臨證實用新法的傑出體現,分上下兩卷。
《溫疫論》撰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也就是大明覆亡的前兩年,正是中華大地瘟疫橫行的災難歲月。在此書中,吳又可提出了「戾氣」病因學說,強調溫疫與傷寒完全不同,明確指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創立了表裡九傳辨證論治思維模式,創製了達原飲等治療溫疫的有效方劑,對後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按令人尊敬的吳先生的說法:瘟疫,不是一種單純的病症,而是人間不諧的徵兆,是世界震蕩前的預警,是一種瀰漫乾坤的「異氣」!
「瘟疫戾氣說」,將單純的醫學問題一下子提高到社會人文的思辨哲學高度,僅此而言,吳又可的境界遠高於華佗、扁鵲、張仲景,更非今日的鐘南山、張文宏、高福們所能比肩的了。
什麼叫「戾氣」?即殘忍的暴戾之氣,指凡事做得狠,偏向極端的一種心理或風氣,同正氣相反,與邪氣相應。而今常說的「社會戾氣很重」,就是這個意思。
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不難發現,凡是瘟疫肆虐即戾氣橫行之時,均為人心不古、社會震蕩之時,其最激烈的表現就是「戰爭與殺戮」。
蒙古大軍徵伐歐洲,引爆了遍及整個歐洲、北非、波斯、中東的「黑死病」!據說,當時歐洲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失去了生命;
歐洲殖民者侵入美洲,故意將沾有致命病毒的毛毯,不懷好意地「贈」給心地善良、不做防備的印第安人,這些我們今日稱之為天花、麻疹的病毒輕鬆毀滅了強大的阿茲特克帝國,藉助病毒,哥倫布等歐洲強盜毒殺了90%的美洲原住居民!但美國歷史卻將迫害印第安人的反人類罪行美化為「牧歌運動」;
18世紀的歐洲」鼠疫牆」,是怎麼產生的?19世紀末幾乎滅絕整個歐洲的霍亂,是怎麼產生的?20世紀初造成據說5000萬歐洲人慘死的「西班牙流感」,是怎麼產生的?拿破崙的60萬侵俄法軍,是怎麼一夜破散的?……
把視線拉回至中國,漢末大疫、元末大疫、明末大疫……又是怎麼爆發的?
按吳又可先生的理論,當人慾騷動,世間反常,社會開始出現種種無法理喻、不可思議的怪人怪事,甚至你周圍的人、親近的人都開始不講人倫、不問是非、不說人話、不幹人事之時,天地之間就會不由自控地孳生「戾氣」,冒出「瘟疫」!一一這是「妄語」,還是「忠告」?是「迷信」,還是「科學」?
明代的吳又可先生其實早就「告誡並訓誡」後世的芸芸眾生:瘟疫,是人禍,是心病,根治瘟疫的關鍵是「治心」,病從口入、鼻入、手入,更從腦入、心入、靈魂入!這就是孔子為何一再警告「禮崩樂壞」後果嚴重的根由之所在。
喜歡歷史的請關注「龍之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