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黃河岸邊德吉村:燒柴燒煤邁向電氣化

2021-01-13 中國西藏網


圖為電力運維人員在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開展安全用電檢查工作。郭毛 攝

  德吉,藏語意為幸福。這個昔日燒柴燒煤的藏族村落,如今正告別煙燻火燎,通過「電能替代」邁向全清潔能源的電氣化時代。

  「電能替代」是指以電能替代一次能源在終端的消費,其包含「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

  2016年8月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集中搬遷項目開工建設,讓農牧民從海拔2600米的乾旱山頭,到海拔1900多米的黃河岸畔。


圖為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村民家的電熱炕。郭毛 攝

  2019年,中國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針對德吉村內普遍使用燃煤、柴薪作為主要生活能源,造成鄉村環境汙染的用能現狀開展調研排查。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制定以電熱炕替代土炕、電炊具替代炊具為主的清潔「電能替代」措施。

  「電熱炕溫暖又乾淨,和土炕相比,睡覺時一點都不乾燥。」德吉村村民夏吾東智說。

  室外寒風肆虐,室內卻溫暖如春,德吉村251戶村民全部用上了電熱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走進藏家。

  在才讓農家樂中,茶香味撲面而來,廚房裡電灶、冰櫃、消毒櫃、抽油煙機一應俱全,「老闆」正忙著收拾碗筷。

  「廚房進行改造後,特別方便,而且院子裡沒有燒煤的味道,提升了遊客的觀光體驗。」農家樂經營人員英措說。

  易地搬遷之前,牧民達巴每個月1000餘元的收入便是全家人的唯一經濟來源,除了要撫養3個未成年的孩子外,還需要給患病的妻子治病。「現在我們全家每個月的收入超過了5000元錢。」


資料圖為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張坤 攝

  據了解,德吉村中像這樣的農家樂共有30家,在旅遊旺季,平均每天可接待4至5桌遊客,一個月賺上5000元左右(人民幣,下同)。

  記者在德吉村所見,新村內整齊劃一地建設有一排排農牧民新居,在黃河岸邊建設有休閒廣場、碼頭、露天沙灘、小吃廣場等旅遊項目產業。隨著村子旅遊業日漸火熱,青海「小三亞」的美譽接踵而至。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間德吉村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0萬元,其中村民直接增收超過250萬元。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青海德吉村的新春「大禮包」
    中新網西寧1月21日電 題:青海德吉村的新春「大禮包」  作者羅雲鵬 王星宇  一場大雪悄無聲息的飄進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冬日陽光灑滿黃河兩岸,一排排嶄新又富有藏家風情的院落呈階梯狀整齊排列在山坡上,家家戶戶的屋頂上,藍色光伏板熠熠生輝。圖為電力施工人員在德吉村裝設扶貧光伏計量表計。
  • 《德吉村》桑傑才讓
    《德吉村 》 桑傑才讓,1993.10.15。青海省尖扎縣人,畢業於青海民族大學,2012年參加青海民族大學校園十佳歌手大賽中獲得冠軍,2013年青海省大學生歌手大賽中獲得冠軍,2014年代表青海民族大學赴臺演出,同時也發行了個人單曲《愛戀》,《故土之魂》,《吉祥山歌》,《阿香羅羅》等。
  • 【你笑起來真好看】美麗德吉 黃河岸邊的「小三亞」
    德吉村,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地處黃河岸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被遊客稱為青海的「小三亞」。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2016年9月,尖扎縣實施昂拉鄉河東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將30個村的251戶946名群眾從山上搬到山下,農牧戶們陸續搬進新家,過上了新生活。於是,依黃河而建的德吉村就此「誕生」。
  • 黃河岸邊傳來「扎西德勒」
    寒冬時節,碧綠的黃河水自青藏高原蜿蜒盤下,在尖扎段匯入當順山懷中。依山傍水,柏油路寬,一排排新修的藏式農家樂鱗次櫛比,這裡是青海尖扎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昂拉鄉德吉村。村民加羊索南家的廚房裡,剛烹好的藏式牛肉湯徐徐冒著熱氣,金黃的大餅焦香四溢。時值旅遊淡季,但加羊索南依然把農家樂收拾得乾乾淨淨。
  • 農村「燒煤,燒柴」現象,該不該禁止?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燒柴」現象,該不該禁止?其實農村取暖在冬季是非常必要的,特別對於那些偏遠的農村家庭而言,其收入比較低,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保障冬天的取暖費用,只能夠採用廉價的燒煤燒柴進行取暖。那麼農村「燒煤,燒柴」現象,該不該禁止?如何解決農民取暖問題?
  • 明文禁止燒煤、燒柴,偏遠地區該如何生火做飯?馭龍電焰灶來了
    而隨著全球對環保的意識越來越重的時候,國內部分偏遠地區已經有明文規定,禁止燒煤、燒柴,不是口頭上的禁止,還會查封土灶臺。農村禁止燒煤很多沒去過偏遠農村的網友可能會說,這個也沒什麼大問題,其實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在城市裡,大多使用的都是天然氣或者煤氣罐,主要是為了環保、便捷,但是如果農村需要用到天然氣
  • 現在有些地方的農村不能燒煤燒柴,那冬天農民該如何取暖呢?
    每個地區的條件不同,我老家這邊的農村並沒有不讓燒煤燒柴,總體來說,取暖的方式還是有很多種的,這就看個人是怎麼選擇的了。 1. 採用燒煤取暖。 從我小時候記事起,老家當地的取暖方式就是通過點煤爐子來取暖,這是最通用普遍的方式了。
  • 特寫:德吉村的幸福滋味
    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攝2017年,為了讓貧困群眾告別過去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生活困境,當地政府在依黃河而建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修建了251套住房。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946名藏族群眾走出大山,搬入新居。「搬遷只是辦法,目的是致富,要致富必須有就業。」德吉村第一書記洛加才讓說。
  • 農村燒柴和城市燒氣,哪個對環境危害大?
    作為一個從小燒柴長的農村孩子,我覺得有必要科普一下這個問題。農村燒柴與城市燒氣,哪個對地球環境的損害最小?我認為兩種方式對地球的損害是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對於農村燒柴專家的說法很多專家將大氣汙染和溫室效應的矛頭指向了農村燒柴做飯。這到底科學不科學呢?我們分開來解析一下,大氣汙染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霧霾,而溫室效應的罪歸禍首就是過量的二氧化碳。01 霧霾是農村燒柴造成的?霧霾的等級是由大氣中懸浮的顆粒物多少來劃分的,也就是PM2.5。
  • 2020年中國·青海(貴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邀請賽開賽
    運動員激烈角逐12月26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之濱風和日麗,黃河水流湍急,岸邊人頭攢動。來自山東、山西、湖北、甘肅、四川以及青海在內的12個省和地區的運動員參加「中國體育彩票杯」2020年中國·青海(貴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邀請賽。
  • 農村被禁止燒煤取暖,農民用啥過冬?專家給出2種建議,可行嗎?
    不過很不幸的是,北方地區近些年的霧霾天氣越來越嚴重,為了抑制霧霾,保護環境,有些地方明確表示,禁止農民燒煤或者燒柴取暖,讓農民換一種環保的取暖方式。農民朋友知道,用煤取暖太不安全,容易產生一氧化碳中毒,而且排放出來的煙會汙染環境,但同時又表示,他們的收入低,如果改換成其他取暖方式會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當然現在並沒有全面禁止燒煤和燒柴取暖,假如以後真正的實行農村禁止燒煤燒柴取暖,農民過冬用啥取暖呢?有專家給出2個建議,可行嗎?
  • 不許燒柴做飯的環保禁令讓人啼笑皆非
    當地大槐樹鎮南營村的村幹部被曝以保護環境為由,挨家挨戶把村民家中的爐灶用水泥封住,不許燒柴火做飯,以免汙染空氣。村民們還說,冬天,村裡也不讓他們燒煤取暖,要改用天然氣或空調取暖。(12月23日中國之聲)  根據報導來看,該地區為了推進環保工作,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劃出了「禁煤區」和「禁燃區」,「禁燃區」不許燒柴做飯,但是可以使用清潔煤;而「禁煤區」則連使用清潔煤都不允許,只能使用天然氣和電。雖然,當地很久以來便開始了煤改氣、煤改電工作,但是老百姓對比改前和改後的支出比例,改後的支出遠遠高出改前的一倍至兩倍,所以不少老百姓堅持傳統的生活方式。
  • 懷念大陝西冬天裡的取暖神器,在這個禁止農村燒柴做飯的時代!
    天氣忽然就冷了,在這個禁止燒柴做飯的時代,大陝西那些冬天裡的取暖神器也許將會流傳於歷史。熱乎乎的炕才是陝西農村一帶必備取暖神器在沒有暖氣的陝西農村(尤其關中一帶),冬天,有一個燒的熱乎乎的炕是很有必要的。外面天寒地凍,走進屋裡,主人家第一句話是:孩(鞋)脫了趕緊坐炕上來。
  • 春天來了,黃河岸邊踏踏青
    儘管今年北方的春天更是比南方來的要晚一點,我們還是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黃河岸邊尋找春的足跡。黃河岸邊,滔滔河水、清風拂面、花草吐綠、樹發新芽,成了白銀人春遊踏青的勝地。快看,有許多野鴨子和斑頭雁在黃河上嬉戲遊水及捕食。有人在坐快艇遊玩,乘風破浪,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玩的好嗨呀!
  • 不能燒煤取暖了,今年農村冬天怎麼過?有解決的辦法嗎?
    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家庭來說,冬天的取暖方式主要還是暖氣,如北京15也將開始供暖了,過去在農村取暖方式用得最多的還是通過燒煤或者燒柴火取暖,記得筆者小時後村裡冬天都是人手一個「火桶」(我們那的土話,桶裡燒著木炭),而現如今未了不汙染環境,在農村地區也開始精緻燒煤了,大部分家庭也由傳統的燒煤,燒柴改為氣了。
  • 柴燒作品是時間燒的越長越好嗎?
    最近和柴燒壺友交流的時候,他們提到這樣一個問題,柴燒作品是不是時間燒得越久越好,時間燒得越長越貴?柴燒壺友們在選購柴燒壺的時候,時常遇見這樣的一個現象,柴燒商家在銷售自己柴燒作品的時候,總會提到一點,說自己的柴燒作品燒制時間十來天之久,有些商家說燒制的時間更長,長達一個月之久。
  • 日本柴燒——備前燒
    備前燒日本柴燒 備前燒燒產於日本六大古窯產地之一的岡田縣,是六大古窯中最古老的一個,距今已發展一千多年備前燒所採用的登窯是半地下式的穴窯,是一種效率較為低下的窯。沿山的斜面挖溝,用黏土搭建頂棚和側壁,在備前燒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高溫燒成,不斷加大地面的傾斜度、地面面積以及更寬廣的頂棚。在燃料充足的情況下,燒制過程中產生不同斑紋,這種斑紋的生成被稱為「窯變」,是備前燒的生命之所在,也成為現代柴燒主要的藝術表現。
  • 「夜讀」天下黃河青海清
    一位導遊告訴我,自從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與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交界處的積石峽水電站建成後,青海境內的整個黃河水全都變成了清河,而且越往下遊水越清。今天的黃河,不僅是「天下黃河貴德清」,而是「天下黃河青海清」!
  • 農村是燒煤取暖好,還是燒天然氣取暖好?
    農村是燒煤取暖好,還是燒天然氣取暖好?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什麼討論的餘地,只因為無論是燒煤還是燒天然氣,農民選擇起來又不是完全可以隨性和自由決定的。無論是想選擇燒煤,還是想選擇燒天然氣,無一不是有其條件限制的。
  • 黃河岸邊的家鄉,山西西大門,來這裡可感受《黃河頌》中的豪邁
    感受它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波瀾壯闊,感受它一支黃濁貫中州的氣勢磅礴,感受它的四季變遷卻永不停歇,這裡就是咱們山西的西大門,黃河岸邊的家鄉——軍渡村。這是《黃河頌》中對於滾滾黃河的描寫,黃河,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這兒發源,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由這兒鑄就,它象徵著中華兒女的堅強的意志,更凝結著華夏民族復興路上的前赴後繼、繼往開來,我覺得「身為中國人,一生如果沒有觀一次黃河,爬一回長城,那就是終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