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際網路公司一名運營狗,身邊幾乎都是24歲以上30歲以下的未婚小姐姐們,有一天的早會討論起關於「會不會想當全職媽媽」這個話題,不出意外的,所有女生都沒有舉手……
之前,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高危孕產婦比例不斷增加的同時,如何才能生一個健康的寶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稱:「最重要的還是適齡婚育,在 25-28 歲科學備孕,這個過程其實是最好的生育時間。」
回應一出,「女性 22 到 28 歲生育最佳」立即成為新浪微博的熱搜話題。
話題下,網友紛紛發表評論:
22~28 歲上學或事業剛起步,都在打拼,沒有經濟基礎,生了怎麼養?
生孩子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工作會受影響嗎?收入會減少嗎?上班的時候誰在家帶孩子?
這個時代,女性除了家庭,大多要參加工作。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做到兩方面都顧及。
生育話題成為熱點,隱含了當下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生育率低下。
為什麼生育率低下?是不願生,還是不敢生?這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事情。但網友的評論卻反映出一種焦慮:有了孩子,事業與家庭該如何平衡?
可以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媽媽
她的名字叫「超人」
《奇葩說》裡的奇葩星球總是很產生很多「奇奇怪怪」的問題,比如「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
針對於這個辯題,在網上傳的最火的,是詹青雲的一段辯論:「當一個女人成為媽媽的時候,她的需求、她的偏好、她的恐懼,她的人生理想都被忘記了,因為她是一個『超人媽媽』。現在這個社會,男性結婚生子對他的事業是加分項,但是對女性就是減分項。」
有了孩子後,事業與家庭如何平衡?這個問題似乎每個職場媽媽都躲不掉。
前一陣,前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也被問到這個問題。她明確地對發問的記者表示:我很討厭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對女性的偏見。
工作+家庭這個搭配,經常被加諸在女性身上。小編很多朋友結婚後,一邊在承擔體力家務與育兒義務,一邊掙扎著奮鬥事業。
其實媽媽根本不是超人,但她不得不成為超人。因為真正令我們感動的,不是超人必須要會飛,而是哪怕不會飛,她也要做你全世界的超級英雄。
為什麼,媽媽要做「超人媽媽」,
而爸爸,只需要是個「人」?
父親缺席成長,母親用力過度,這個問題在近幾年一直被談論著。社會和家庭對「母親」角色的期望值在不斷成長,身為一個母親,對外要能應對得了工作,這是給孩子樹立榜樣,對內要照顧得了家庭,因為孩子的父親正在「養家餬口」。
我們當下的社會,男主外似乎沒變,但女主內卻發生很大變化,衍生出現的就是「男主外,女內外兼得」的現象。
但其實早有專家說過,父親不缺席的家庭孩子的幸福度會更高,只是家庭中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似只是陪伴孩子成長這種沒有工作有挑戰的事情,確確實實比工作更磨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媽媽都成功走出去了,但很多父親卻沒辦法好好回歸家庭。
全職媽媽的焦慮
現在社會真的很畸形:鼓吹父母帶娃的好處,說「自己的孩子自己帶,老人也要有自己的晚年生活」,隔輩兒帶孩子問題多,逼的很多媽媽回家帶孩子了,立馬又有人跳出來說:「女人要經濟獨立!」
國外很多國家對於在家全職的女性都有政策性優惠,比如一對夫妻,如果太太沒有工作,那麼老公的就可以免繳很多稅賦;倘若家裡有了孩子,國家會給到各種各樣的補貼,來幫助家庭撫養兒童。但是目前,我們國家暫時沒有看到相關的政策。
比如,大部分韓國家庭都是有2個或以上的孩子,一般都是爸爸工作,媽媽照顧家裡和孩子。孩子兩歲左右就會被送到附近的託班,家務一般一個月花個一兩千塊錢請個鐘點工定點收拾收拾。
韓國媽媽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抽個時間跟閨蜜或者其他媽媽們喝個下午茶,做個指甲美個發,相約遊個泳健個身啥的。
而同樣經濟水平的中國媽媽,可能就帶一個孩子,但是卻把自己忙成了陀螺:每天帶孩子,收拾家務,但凡剩下一點時間,就尋思要不要幹點微商做個代購?不然也要業餘學個英語,給孩子研究下菜譜?
總之不能享受當下的生活,一定要讓自己忙起來,搞點體現自我價值的事情出來,因為如果不這樣,自己都會很焦慮,覺得自己很失敗,即便做了全職媽媽也會有源源不斷的焦慮衍生。
小的時候,覺得媽媽就是超人。
不怕黑,什麼都知道,做好吃的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哭著不知道怎麼辦時只好找她。
慢慢的你會發現這個被你依靠的人也曾是個小姑娘,怕黑也掉眼淚,笨手笨腳會被針扎到手。
最美的姑娘,是什麼讓你變得這麼強大呢,是歲月,還是愛?媽媽們放下焦慮吧……你不是超人,你就是普通的媽媽。
關於作者:春霞老師,Tesol國際少兒英語教師,國內關注專業家庭式英語啟蒙的先行者,從事英文教學6年,致力於推廣高質量幼兒英語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