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汽車圈的熱門話題毫無疑問是皓影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績。
中保研先是放出肉眼可見A柱彎折的視頻和圖片,在所有人覺得這次皓影要成績要撲街的時候,官網又流出了25%偏置碰撞和側面碰撞都是A良好的成績,正當大家一片譁然的時候,中保研官方發布了數據被盜的聲明。
真的,太費瓜了。
劇情反轉再反轉,整個事件瞬間撲朔迷離起來,中保研在聲明裡提到會對相關數據校驗,擇日公布結果,要是再來個反轉,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演。
以目前的官方發布數據被盜的聲明來看,一定程度上也間接說明之前流出數據的真實性,因為說的是被盜,而不是被篡改。
至於這次皓影在中保研的成績為什麼會發生這一系列騷操作,無從知曉,現在只有等中保研官方發布成績,對比是否會與之前流出的結果有所區別。
皓影的這次碰撞中,在大家最關心的正面25%偏置碰撞和側面碰撞皓影的成績都是A,唯數據論來看,這個成績算不上多麼好,不過沒有很多人先前猜測的那麼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皓影A柱彎折了、假人撞完氣囊回彈時撞都到B柱了,怎麼都這樣了都還能得到這個A的?
對於這兩個問題,確實是肉眼可見的不可接受,但如果了解了中保研的評級規程,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以先前流出的數據作為參考,這裡我只解讀這兩個事情本身,並不過多的對皓影此次碰撞做過多評價,一切還是以官方公布結果為準。
為什麼A柱彎折了還能拿A?
首先,看到A柱彎折毫無疑問這是個危險信號,說明乘員艙上部有侵入的可能,但這樣就下不安全的結論是過早的,從中保研的評級規程裡來看,正面25%偏置碰撞的評級裡主要分為車輛結構、假人傷害、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這三個部分。
在車輛結構等級的評定是以侵入量來測量評估的,完了之後再根據乘員艙結構完整性的定性。
觀察結果對等級進行修正(降級),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
對於侵入量劃分主要為乘員艙上部和乘員艙下部兩部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判斷乘員艙上部侵入的參考區域是轉向管柱、A柱上鉸鏈、上儀錶盤以及左下方儀錶盤這四個。
沒錯,並沒有涉及到A柱本身的侵入量,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可能有人會問,那照這麼說即使A柱斷了,而評級的幾個區域侵入量又在合理範圍內,車輛結構評級依然也能獲得好成績咯?
以評級規程來說理論上是這樣的(拋開乘員艙結構的定性觀察結果),問題是你說A柱都幹斷了,乘員艙侵入量還能樂觀麼?不然斷了A柱的帕薩特和菲斯塔的乘員艙上部侵入量會是P和M?
那皓影在碰撞中乘員艙上部侵入量的評級是A,乘員艙下部侵入量是G,乘用艙上部和下部對應的位移量是多少,根據下圖各個評級的區域就可以知道個大概了。(前提是之前流出的數據是真的)
在皓影評價結果為A的車輛結構詳細圖裡,除了乘員艙上部和乘員艙下部是A和G之外,定性觀察車輛結構畫橫線。
為什麼是橫線呢?
意思是按照中保研的評級體系,皓影的成員艙沒有問題。沒錯,A柱即使彎折,這件事本身對於此處車輛結構的評級其實並無影響。
可能有人會問了,A柱這樣了都沒有影響,那怎樣才算有影響?
答案是擱腳空間壓潰導致假人腳部被卡、鉸鏈柱完全撕裂等情況時就會有影響了,如果出現以上的情況,那麼車輛結構等級就會在侵入量測量值評定等級上再降一級。
又要把帕薩特拿出來說了,之前帕薩特車輛結構的評級之所以是P,也真不是A柱斷了要背鍋,其實主要是乘員艙上部侵入量是P。在帕薩特車輛結構評級裡,定性車輛結構這塊也是一條大橫線。
一輛車安全與否,保護的是車內乘客的安全,不是A柱的安全。為什麼碰撞時發動機會下沉,都是一樣的道理,一切都是以乘客安全為中心。
車壞了,可以再買,人沒了,就真的沒了。
再來說下頭部撞到氣囊回彈時撞到B柱這件事?
B柱爆頭?怎麼就成優秀了?
先前流出皓影在假人傷害詳細的評定結果裡,不光胸部、大腿和髖部、腿部和腳步都是G,頭部和頸部也是G的成績,很多人在這裡會發懵?明明所有人都看到撞上去了啊,怎麼就是G了呢?
還是那句話,只要了解中保研具體的評級細節,很多問題就都能解釋得通。
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評定裡,皓影這裡的評級是M,是比較差的。
正面頭部保護是具備局部的正面安全氣囊作用,側面頭部保護是未安裝側面頭部保護安全氣囊、頭部橫向位移過度,成員防護和其他是乘員前傾過度。
你又沒看錯,對於頭部被氣囊接住後反彈撞到B柱的情況隻字未提。
在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評定裡,是根據假人在碰撞中的實際表現,並以缺陷數量來進行評級的。根據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缺陷相應的對應表(下圖),皓影在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這塊一共是存在4個缺陷(沒安裝側面安全氣囊也算1個)。
通過這一套評級規則,皓影存在的這4個缺陷對應最終就是M評級,這個結果是這麼來的。(前提是之前流出的數據都是真的)
至於頭部回彈撞到B柱這件事,在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缺陷裡的正面頭部保護的2.1.5細則是這麼說的,頭部與硬體結構接觸兩次或多次是算1個缺陷,如果頭部接觸硬體結構,且頭部合成加速度超過70g,頭部傷害等級應降低一級,但對於約束系統和假人運動等級來說沒有缺陷。
最關鍵的一句話來了,忽略頭部回彈時與B柱的接觸。
看到這裡你是否有很多問號?這不是我編的,是C-IASI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規程裡清清楚楚寫進去的。
通過這個細則,再結合皓影在假人傷害評級部分,頭部和頸部、胸部、大腿和髖部以及腿部和腳步都是G優秀的成績,回彈撞擊B柱合成加速度是不超過70g,不然就應該降低一級,不可能是G的成績。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假人撞到了B柱,但它依然符合評級的裡對於假人頭部傷害G的評級。看事情還是不要太表面,多找找背後的邏輯很重要,至於為什麼這套評級規程裡會這麼設定,我也請教了工程師朋友,交流如下。
先不說皓影之前流出的結果真假,目前對於中保研被充值的言論是很多人討論的點,但要知道中保研背後的利益牽扯是幾個保險公司,搞清楚利益關係就知道幾乎沒有被充值的可能,起碼目前他們對外是沒有商業運營的。
真的能充值,東本之前早幹嘛去了,能充值的話是不是又有點像在侮辱上汽大眾沒錢嗎?
只是現在經過這一系列騷操作,有沒有利益牽扯開始有些耐人尋味了。
如果先前流出的結果是真的,反映出什麼問題?
當然,我不是在這裡說皓影的成績有多好,相反,我覺得皓影的碰撞成績還需要提升,因為對於所有消費者來說,想要的是25%碰撞和側面碰撞都是G。像豐田的一些車拿的是G,為什麼你本田不可以?
而且這次碰撞確實能反映出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
一個是側氣簾的重要性,如果皓影有側氣簾,估計25%碰撞就是G了。這裡豐田確實值得本田學習,像皓影的對手榮放,不僅是側氣囊,包括膝部氣囊都是全系標配。
這類配置我們一輩子都不希望用到它,但世事難料,一旦用了可能就是用來救命的。
第二個是A柱彎折雖然和評級沒關係,不過美版CR-V在IIHS的25%碰撞成績裡是好成績,A柱也沒有彎折現象,這也是客觀事實。
第三個是如果類似25%角度的偏置碰撞角度,速度再快一些,情況又會怎麼樣呢?
皓影這件事之所以有熱度,也是有原因的。
一個是皓影的特供車身份,這個詞這幾年已經有點貶義了。
第二個是本田的車型在中保研的往期成績並不理想,像思域和INSPIRE當時也風波不小,多少會讓人對本田產品在安全性上會有想法。
這就已經不是廣本和東本的問題,是本田日方應該重視的。
踩C-NCAP捧中保研,大可不必?
至於有些踩著C-NCAP去捧C-IASI的人,真的大可不必。兩家碰撞測試的內容差別本身其實是互補性質的,對應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碰撞場景。
C-NCAP正面有時速50km/h的100%碰撞和時速56km/h的40%碰撞,C-IASI這邊是正面比例更小的25%碰撞,一些碰撞細節也不一樣,比如時速,比如更小的碰撞角度,C-IASI用的是速度更快的64km/h,避障也不可變形,確實要求更嚴苛一些。
類似側面碰撞中,雖然都是被時速50km/h的物體撞,C-NCAP的模擬場景是被轎車側撞,C-IASI則是被SUV側撞,諸如此類,對於消費者這完全是件好事,多方位碰撞了解一輛車的安全性。
另外,如果一輛車在兩家都撞過,那結合起來看才是最好的。因為中保研的評級體系就是G、A、M、P,80分和99分都是優秀,但這裡面還是有差距的。C-NCAP的評分就是更加直觀的數位化,相對也更加一目了然。
只是C-NCAP因為更早出現,現在碰撞的車型就是應試碰撞,說實話,如果這樣撞都沒有個五星,那才是真的要反思的地方了。
中保研的出現確實讓更多人對汽車安全有所關注,這是一件好事。一定程度上也倒逼廠家把車輛做得越來越安全,對所有消費者都是利好的。
可以想像,幾年之後,車企對中保研的碰撞做了準備,到時候到處都是4個G的評級成績,大家又要調侃中保研是4G批發部了。
為了比而比,往往有時候就容易違背初心了,不是什麼都一定要有個高下之分,如果C-NCAP沒了,就剩中保研了,你們猜會怎麼著,不用我說都能想的到吧。
產線優化是每家車企都在做的事情,說人話就是怎麼減配還能讓你笑嘻嘻的買單。我們是在比誰比誰評測更好嗎,我們作為消費者不是應該關注的是車輛安全本身嗎?
AL頻道小結
皓影這次在中保研的成績究竟怎麼樣?作為吃瓜群眾,依然是等中保研官方發布為準。
如果後續發布的結果與先前流出的結果無異,為什麼皓影會是這個成績,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保研的評級規程裡,無論是A柱彎折還是頭部被氣囊接住後回彈到B柱,這個並沒有在評級的範疇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