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三年級的貝貝今天從學校回來時,顯得很生氣,「你怎麼了?」媽媽問他。
「我今天的英語考試才打了六十分,原因是被我同桌打擾了,他不好好答卷子,總是碰我我,氣死我了!」
媽媽:「看起來你真的很生氣。」
貝貝:「是的,我非常生氣,我本來可以答得很好的,可是結果是我只答了六十分!」
媽媽:「你的同桌確實是太淘氣了,在考試時影響別人,這真是件倒黴的事情。」
貝貝:「的確是,看來以後我得和他談談了,他要是還這樣,我就去告訴老師。」說我,貝貝轉身進屋去寫作業了。
在媽媽的這次回應中,並沒有問任何勾火的問題,比如,「他這樣,你咋不揍他兩下,看他下次還敢不敢!」
或者「你當時怎麼不報告老師呢,你就讓他欺負啊,你咋那麼沒出息呢!」
媽媽沒有批評貝貝也沒有講大道理,因為當孩子處於混亂的情緒中時,即便你的道理很有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其實不光孩子這樣,我們大人不是也一樣嗎?當你在氣頭上時,你能聽進去別人的勸告嗎?
我們聽到的不是那個「道理」,聽到的都是對方對我們的責備和批評,我們也不會去揣摩那個道理,然後去想想該怎麼改進自己的作為,而滿腦子都是該怎麼抵禦這個批評,自己怎麼這麼委屈,為什麼會遭到這樣的數落,並極力辯解。
大人明智地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做出具有同理心的回應,表達我們的同情理解之心,這樣對於消除孩子的憤怒是很有幫助的。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別人的理解之後,他也會逐步地趨於平靜,這時再與孩子好好地溝通,那才是有意義的良性溝通。
上面的場景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很好理解並很實用的道理,但是可惜人們對它的了解卻很有限,不然這世上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和誤會就不會那麼多。
這個道理具體來說就是溝通中的「共情式」,這也是一本很實用很好看的書籍—《共情式溝通》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和實操方式。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心理學博士古宮昇,他有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師經歷,在美國精神科、心療內科以及日本和美國的大學裡進行心理諮詢工作,為5000多人提供了溫暖的心理援助,這本書裡有許多作者根據實例總結出來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比如我們需要學會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地表達感謝,並真心地讚美別人,而且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還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緩解受到的壓力,不能放任自己成為一個「讓自己感覺心累」的人,如果自己對自己都是這種感覺,那麼你身邊的人會感覺跟你相處更累更難!
那麼,成為一個「讓自己和他人都放鬆的人」是不是令每個人都期望的?如果你也想卸下身上沉重的包袱,想愉快地跟別人溝通交流,想與別人少些爭執和誤解,並在周圍構建出幸福快樂的人際關係,那麼就來看看這本書吧。
隨著書中介紹的方法,慢慢實踐,你會更討人喜歡,你會成為員工嘴裡更親切的老闆,愛人眼中更善解人意的伴侶,孩子心中更知心的媽媽,父母懷中更貼心的女兒,同事身邊更知性的人選……
人生需要智慧,因為生活原本複雜,人心更是難猜。智慧的我們可以學習以不變應萬變,始終把握著與人交往的秘籍和鑰匙,成為人生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