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錯錯無定論,
沉沉浮浮誰作準,
水無常勢一躍起,
撥開迷霧穿混沌。
《蘇菲的世界》〔25〕,「變化」真理,永恆的錯誤
談到哲學,有一個無法跨越的坎,這就是黑格爾。黑格爾是浪漫主義的傳人,而且把浪漫主義發揚光大。最終以最為哲學的思維把浪漫主義推到了整個哲學體系的最前面。
也就是,黑格爾處於的時代,是西方文明最為生機蓬勃的年代。一生人,可以看到了許多的事情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哲學,也走到了必須自我革命的時代。
★變化的哲學★
其實我們從古典到現代,總是可以看到了很多的哲學思潮和流派。到底那個哲學流派是正確的呢?我相信是沒有絕對正確的。
我們還在成長,我們還在變化,這個說明,我們的思考不會停滯,我們還有很多的現象需要解釋,我們也希望去預測很多的未知。
這就是世界需要變化,哲學也是一種要跟隨社會變化而變化的學科。
既然我們是從內心去追尋內心,那麼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不一致,我們的內心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現在的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為什麼我們的三觀還要一致呢?
_名詞解釋:「黑格爾」一共在《蘇菲的世界》中出現78次。_
我不是過去的我,我只是現代的我,未來的我屬於未來。我是如此,我的思想也如此。
★大河★
當希望能夠通過看一朵花知道一個世界,看到一滴水知道整條河流。這就是哲學家在思考的時候,希望做到的事情。而突然,由於整個社會的高速發展,發現了一滴水只能知道他的柔弱,而一條小溪只能知道他的清澈,一條大河也只能知道他的湍急。
人類文明的發展,就好像從一滴水到達一條河流一般,沒有停息,但也不知道往後的道路是如何。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局限性,所謂的智者,也只能在大河中,看到了前面幾十米的距離,而所謂的聖人,也只能躍出水面,看到了幾公裡開外的山嶺。
一步一景,這就是歷史大河的原貌。
既然是無法真正的看到了大河的全貌,也就不可能知道整條大河所面臨的所有問題。
有的大河會匯聚了各條支流後奔向大海,這就是文明在吸收了其他文明後,獲得了更為澎湃的動力,可以越過高山、峽谷,衝開各種巖石。
但也有部分河流,只能漸漸乾枯,最後就躺在了沙漠中不見了。這就如同部分的文明和哲學,走著走著就走到了死胡同。雖然也孕育了一方的文明,但是最終也不能持久。
水無常勢,雖有一定的規律,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真理★
真理是什麼,真理就像是一個石頭,當溪流還是比較輕微的時候,這些石頭成為了障礙,石頭的稜角分明。對於這些石頭是非常的無奈,因為這是無法撼動的存在。
但是把石頭放到了大河中,這或許只是一塊大點的礁石,經過幾十年的消磨,就變得支離破碎,如同雨花石一樣,成為了隨著大河漂流的石子。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是古人對天地的描述,發現日月是往西去的,發現大河是往東流的。這是由於古代人類的視角是如此的狹窄,而做出的真理描述。
實際上這種真理,放到了更大的尺度,又變成了一種特例,並非真理。
哲學也是如此,當自認為哲學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的時候,總會有各種烏雲襲來,而這些烏雲最終也會摧毀了原有的真理和公理。摧毀之後哲學體系也很快得到了重建。
變才是真理,這個道理,在古代的很多哲學思想中得到了印證。如果追尋古今中外的許多哲學源流都會發現,所謂的復古學派,其實就是一種託古。
就是一段「格物致知」,就可以衍生出不同時代的版本,而這些版本也追隨著整個世界的發展,好像也並沒有落後。
★張口亂語★:世界是在變化的,人類是在發展的,文明是在分合中得到了動力,並且快速前行。中華文明吸收了多少的外來文明,這並不能簡單的計量,但是這些文明的合流才最終導致了現代中華文明的產生。文明如此,我們的思維何嘗不也是如此。
探尋「變化」的含義,看看書中如何說。
1) 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因此世間並沒有『永恆的真理』,沒有『永久的理性』。哲學唯一可以確切掌握的一個定點就是歷史。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27章。
2) 任何研究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人類正朝向愈來愈『了解自己』、『發展自己』的方向前進。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27章。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
寒窗空守,
蹊徑另闢斬棘。
雨打芭蕉萬般思愁。
砥礪前行艱辛,
揮動拳頭,
朋友!
№557日期: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