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看看很迷茫,
帝國終止人彷徨,
天定救贖要自證,
多源萬流歸一綱。
文化也會「暫停」,《蘇菲的世界》談中世紀
歷史在公元元年前後,就停止了。這是一個偉大的哲學時代的停止。
羅馬對希臘地區的徵服,代表著亞平寧文明對希臘文明的勝利。也把希臘文化帶入到了羅馬,形成了一個新的文明譜系。可惜的是,這個譜系由於文化的來源太多,缺乏核心的文明因子。這個文明完全的陷入了迷茫。
耶穌的誕生,基督教的創立,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融合。這其實是一個偶然,但是也是羅馬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必然。
★停滯★
《蘇菲的世界》在第15章,告訴了我們,歷史在這個時候停止了。甚至是倒退了,沒有人關注這個和宗教密切相關,又與宗教格格不入的範疇。
第15章說的是中世紀整個哲學體系由於宗教的原因停滯了。由於之前所說的,哲學會給宗教以力量和體系支撐,但是也會給宗教以重創。畢竟哲學體系這種東西,在很多地方是不能自洽的,會有很多的漏洞的存在。哲學並不如數學一般完美,特別是在邏輯的完善之前。
正例如,我們說神無所不能,但不能創造一個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由於這種悖論的存在,就是變成打臉的事情經常發生。而在1000多年的時間中,宗教的人在哲學中吸取了能量,卻反過來約束了哲學的繼續發展。少數能夠支持哲學發展的宗教學派,都遭受到了重大的壓制,基本歸於寂靜。一直到下一個春天,文藝復興的來臨。
文藝復興的出現,我認為是社會進步的結果。由於社會進步了,原有的整個社會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了。而宗教的原有倫理和邏輯也不足以解釋很多的事情和現象。在上層出現了懷疑的聲音,而這個時候,實際上西方已經沒有了這些哲學典籍。大量的典籍還是從阿拉伯世界重新拿回來的。
句子溯源:到了公元後三一三年時,基督教已經被羅馬帝國接受。這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的時候。許多年後,這位偉大的君主在臨死前受洗成為基督徒。從公元三八O年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自從宗教化之後,整個帝國就開始了進入了混亂的時代,走入了黑暗。
但是這種走入黑暗是由於,吸收不良導致的。在羅馬帝國的徵服中,把印歐-希臘文明、閃族文明、尼羅河文明、非洲文明都吸納到了高盧-亞平寧文明當中。
需要吸收的東西太多,而作為亞平寧文明自身的底蘊不足,不能形成主體的文明,最終就出現了自我文化分裂。
句子溯源:古羅馬帝國卻逐漸分裂成三種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歐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在東歐則是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君士坦丁堡後來又改為希臘名『拜佔庭』。因此我們現在一般都將歐洲的中世紀文化分成『拜佔庭的中世紀』與『羅天主教的中世紀』。除此之外,北非與中東地區過去也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地區在中世紀期間發展成為講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文化。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名詞解釋:「拜佔庭」的解釋:即東羅馬帝國。拜佔廷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暫停★
不能吸收的文化成為了文明分裂的誘因。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整個羅馬帝國的疆域中就分裂出了多個基督教的流派。這些流派利用各種土著文化中的思想,加以改造。最終成就了以閃族文明猶太教《舊約》為源頭的眾多宗教。
由於這些宗教都是一神教體系,因此排他性非常的強。宗教戰爭,成為了羅馬帝國分裂之後1500年的主角。而哲學,特別希臘哲學在哲學體系崩潰之後,變成了一種可以否定宗教的思想。過於超前的思想,也只能被歷史所放棄。
句子溯源:公元五二九年,也就是教會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園那一年。同年,聖本篤修會成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修會。這一年、因此成為基督教會箝制希臘哲學的一個象徵。從此以後,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哲學思考,在公元300到400年間,就結束了。
★迷霧★
我們常常稱中世紀為黑暗的中世紀。
句子溯源:公元四OO年以後的第一個一百年間確實是一段文化式微的時期。你要知道,在此之前的羅馬時期是一個『高等文化』,有許多大城市,城市裡有大型的排水溝、公共澡堂與圖書館等,還有許多宏偉的建築。然而,到了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間,這整個文化都;瓦解了,貿易與經濟也崩潰了。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如果有機會去看看天主教堂、東正教堂、伊斯蘭教堂,你可以發現這三種教堂在風格上有著本質的不同。而這就是同一種思想——猶太文明和當地文明結合的產物。
實際上,我們能夠發現,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其實更為相似,理論上也更能相融洽。但是在現實的地緣關係上,這兩個宗教卻成為了不可調和的死敵。這大概就是距離產生美的反面教材了。
撥開了這些迷霧,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個不同的天空。
★神定★
我很難理解對宗教的狂熱。
但是,並不妨礙我們許多的思想家,在狂熱的宗教和哲學的思辨中產生迷茫。迷茫的產生,總歸是要解決的。心性不行的人可能解決不了。但是,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還是出現了許多智者,而這些智者巧妙的解決了哲學和宗教之間的矛盾。從而為哲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句子溯源:聖奧古斯丁的觀點是:沒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贖。然而上帝到底還是決定拯救某些人,使他們免下地獄。因此,對他而言,誰會獲救,誰會受罰,並不是秘密。這都是事先註定的。我們完全任憑他處置。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道路是鋪平了,這是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就是我要證明神的是對的,來證明我自己的價值。這雖然拗口,但解決了神在哲學中的悖論。
天地間,就在智者的手中,在槍炮中獲得了一絲機會。
名詞解釋:「聖奧古斯丁」的解釋:出生於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亞,是一名摩尼教徒,同時也是基督教早期神學家,教會博士,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其思想影響了西方基督教教會和西方哲學的發展,並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基督教會。他是北非希波裡吉訶(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視為教父時代重要的天主教會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 》和《懺悔錄》。
★張口亂語★:哲學、文化都必須要適應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當文明出現倒退的時候,超出了文明承載力的文化、哲學將成為一種異端。匹配,是一個永遠擺脫不了的名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
寒窗空守,
蹊徑另闢斬棘。
雨打芭蕉萬般思愁。
砥礪前行艱辛,
揮動拳頭,
朋友!
№436日期: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