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思索:帝國終止人彷徨,《蘇菲的世界》〔13〕談中世紀

2020-12-16 寂寞寒窗空守

停停看看很迷茫,

帝國終止人彷徨,

天定救贖要自證,

多源萬流歸一綱。

文化也會「暫停」,《蘇菲的世界》談中世紀

歷史在公元元年前後,就停止了。這是一個偉大的哲學時代的停止。

羅馬對希臘地區的徵服,代表著亞平寧文明對希臘文明的勝利。也把希臘文化帶入到了羅馬,形成了一個新的文明譜系。可惜的是,這個譜系由於文化的來源太多,缺乏核心的文明因子。這個文明完全的陷入了迷茫。

耶穌的誕生,基督教的創立,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融合。這其實是一個偶然,但是也是羅馬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必然。

★停滯★

《蘇菲的世界》在第15章,告訴了我們,歷史在這個時候停止了。甚至是倒退了,沒有人關注這個和宗教密切相關,又與宗教格格不入的範疇。

第15章說的是中世紀整個哲學體系由於宗教的原因停滯了。由於之前所說的,哲學會給宗教以力量和體系支撐,但是也會給宗教以重創。畢竟哲學體系這種東西,在很多地方是不能自洽的,會有很多的漏洞的存在。哲學並不如數學一般完美,特別是在邏輯的完善之前。

正例如,我們說神無所不能,但不能創造一個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由於這種悖論的存在,就是變成打臉的事情經常發生。而在1000多年的時間中,宗教的人在哲學中吸取了能量,卻反過來約束了哲學的繼續發展。少數能夠支持哲學發展的宗教學派,都遭受到了重大的壓制,基本歸於寂靜。一直到下一個春天,文藝復興的來臨。

文藝復興的出現,我認為是社會進步的結果。由於社會進步了,原有的整個社會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了。而宗教的原有倫理和邏輯也不足以解釋很多的事情和現象。在上層出現了懷疑的聲音,而這個時候,實際上西方已經沒有了這些哲學典籍。大量的典籍還是從阿拉伯世界重新拿回來的。

句子溯源:到了公元後三一三年時,基督教已經被羅馬帝國接受。這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的時候。許多年後,這位偉大的君主在臨死前受洗成為基督徒。從公元三八O年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自從宗教化之後,整個帝國就開始了進入了混亂的時代,走入了黑暗。

但是這種走入黑暗是由於,吸收不良導致的。在羅馬帝國的徵服中,把印歐-希臘文明、閃族文明、尼羅河文明、非洲文明都吸納到了高盧-亞平寧文明當中。

需要吸收的東西太多,而作為亞平寧文明自身的底蘊不足,不能形成主體的文明,最終就出現了自我文化分裂。

句子溯源:古羅馬帝國卻逐漸分裂成三種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歐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在東歐則是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君士坦丁堡後來又改為希臘名『拜佔庭』。因此我們現在一般都將歐洲的中世紀文化分成『拜佔庭的中世紀』與『羅天主教的中世紀』。除此之外,北非與中東地區過去也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地區在中世紀期間發展成為講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文化。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名詞解釋:「拜佔庭」的解釋:即東羅馬帝國。拜佔廷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暫停★

不能吸收的文化成為了文明分裂的誘因。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整個羅馬帝國的疆域中就分裂出了多個基督教的流派。這些流派利用各種土著文化中的思想,加以改造。最終成就了以閃族文明猶太教《舊約》為源頭的眾多宗教。

由於這些宗教都是一神教體系,因此排他性非常的強。宗教戰爭,成為了羅馬帝國分裂之後1500年的主角。而哲學,特別希臘哲學在哲學體系崩潰之後,變成了一種可以否定宗教的思想。過於超前的思想,也只能被歷史所放棄。

句子溯源:公元五二九年,也就是教會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園那一年。同年,聖本篤修會成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修會。這一年、因此成為基督教會箝制希臘哲學的一個象徵。從此以後,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哲學思考,在公元300到400年間,就結束了。

★迷霧★

我們常常稱中世紀為黑暗的中世紀。

句子溯源:公元四OO年以後的第一個一百年間確實是一段文化式微的時期。你要知道,在此之前的羅馬時期是一個『高等文化』,有許多大城市,城市裡有大型的排水溝、公共澡堂與圖書館等,還有許多宏偉的建築。然而,到了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間,這整個文化都;瓦解了,貿易與經濟也崩潰了。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如果有機會去看看天主教堂、東正教堂、伊斯蘭教堂,你可以發現這三種教堂在風格上有著本質的不同。而這就是同一種思想——猶太文明和當地文明結合的產物。

實際上,我們能夠發現,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其實更為相似,理論上也更能相融洽。但是在現實的地緣關係上,這兩個宗教卻成為了不可調和的死敵。這大概就是距離產生美的反面教材了。

撥開了這些迷霧,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個不同的天空。

★神定★

我很難理解對宗教的狂熱。

但是,並不妨礙我們許多的思想家,在狂熱的宗教和哲學的思辨中產生迷茫。迷茫的產生,總歸是要解決的。心性不行的人可能解決不了。但是,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還是出現了許多智者,而這些智者巧妙的解決了哲學和宗教之間的矛盾。從而為哲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句子溯源:聖奧古斯丁的觀點是:沒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贖。然而上帝到底還是決定拯救某些人,使他們免下地獄。因此,對他而言,誰會獲救,誰會受罰,並不是秘密。這都是事先註定的。我們完全任憑他處置。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道路是鋪平了,這是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就是我要證明神的是對的,來證明我自己的價值。這雖然拗口,但解決了神在哲學中的悖論。

天地間,就在智者的手中,在槍炮中獲得了一絲機會。

名詞解釋:「聖奧古斯丁」的解釋:出生於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亞,是一名摩尼教徒,同時也是基督教早期神學家,教會博士,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其思想影響了西方基督教教會和西方哲學的發展,並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基督教會。他是北非希波裡吉訶(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視為教父時代重要的天主教會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 》和《懺悔錄》。

★張口亂語★:哲學、文化都必須要適應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當文明出現倒退的時候,超出了文明承載力的文化、哲學將成為一種異端。匹配,是一個永遠擺脫不了的名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

寒窗空守,

蹊徑另闢斬棘。

雨打芭蕉萬般思愁。

砥礪前行艱辛,

揮動拳頭,

朋友!

№436日期:200514

相關焦點

  • 寂寞思索:渾渾噩噩千年停,讀《蘇菲的世界》〔14〕
    哲學的「重生」,文化融合後自然的迸發,讀《蘇菲的世界》中的中世紀經過了1000年的消化,西方的哲學終於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也就是來自希臘的哲學思想和來自中東的宗教體系,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和和諧。在這個時候,文明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起步。
  • 寂寞思索:沉沉浮浮誰作準,《蘇菲的世界》談,真理並不永恆
    《蘇菲的世界》〔25〕,「變化」真理,永恆的錯誤談到哲學,有一個無法跨越的坎,這就是黑格爾。黑格爾是浪漫主義的傳人,而且把浪漫主義發揚光大。最終以最為哲學的思維把浪漫主義推到了整個哲學體系的最前面。也就是,黑格爾處於的時代,是西方文明最為生機蓬勃的年代。
  • 寂寞思索:理想遙望覓封侯,讀《蘇菲的世界》〔15〕
    矛盾的綜合體,《蘇菲的世界》中說「唯心」這個世界是充滿著矛盾的。而哲學就是在矛盾中前行,只有出現了矛盾,同時矛盾的雙方都無法最終戰勝對方,這樣哲學才能真正的前進。哲學就是充滿著各種矛盾。這又追尋到人的本質問題,世界的本質問題。在那個時代,只是萌芽,但是機械的力量,卻給予了我們最大的衝擊。精密的機械,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不可能不著迷的東西。世界是這麼的可愛,也是這麼的有趣。只要我們跨出一步後,就變得我們無數人為此去探尋終極。名詞解釋:「巴洛克」一共在《蘇菲的世界》中出現27次。
  • 寂寞思索:百年哲學未前行,哲學世界的終結,停滯的文明
    《蘇菲的世界》〔31〕:哲學世界停滯一百年,難道真的已經終結到了最後的時候,也是整本書實際上最後的地方。許多的終結也發生在了最後的篇章中。★世界的終結★實際上,今天的思想基本上都是100年前已經形成的思想,也就是說這100年,新的思想並不多,甚至於處於一個很長的沉默期。
  • 《蘇菲的世界》——中世紀(二)
    中世紀兩位代表哲學家思想比古代既有進步的地方,又有新的局限性。
  • 寂寞思索:立下文字本意存,神的悖論
    「批判」神的悖論,讀《蘇菲的世界》〔17〕神是什麼?這個在人類歷史中永遠繞不開的問題。不論有沒有神,有多少個神。但是在某些宗教中,神只有一個。這就是一神教。一神教最早的記載是在埃及,但是現在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部分是一神教,也就是教徒大部分是一神教的教徒。
  • 中世紀著名波斯蘇菲詩人阿塔爾
    今年公曆4月13日(伊朗歷1月25日)是歷史上的著名波斯蘇菲詩人阿塔爾的出生日。伊朗將這天設立阿塔爾文化日。阿塔爾是伊朗呼羅珊尼沙布爾人。 阿塔爾是12世紀用波斯語創寫詩歌的偉大詩人。當時的他並不是出名,除了在他的家鄉。直到15世紀,他作為神秘主義蘇菲敘事抒情詩人才被發現。他的代表作品《百鳥朝鳳》享譽世界。
  • 讀《蘇菲的世界》㈡:雷鳴地震天神管
    談我們來自虛空,《蘇菲的世界》中說「神話」我們閱讀《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哲學的入門學說,這本書其實真的並不容易讀。畢竟涉及哲學的東西,都是需要思考的。而且這種思考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痛苦。當然也有很有趣的地方。我們在閱讀哲學的最初階段,神話的時候,就非常的令人愉悅。而其實神話也構成了各個文明的世界觀。
  • 縱橫中世紀1 什麼是中世紀,即羅馬,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混戰的時代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時期,時間是從476年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至1453年拜佔庭帝國滅亡為結束,前後縱橫了近一千年之久。從一個羅馬帝國的滅亡到另一個羅馬帝國的滅亡,這便是歐洲的中世紀。這裡我們先拋開中世紀的「愚昧與黑暗」不談,先看看歐洲千年的中世紀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中世紀之前,整個歐洲也就羅馬帝國一個國家,羅馬帝國的歐洲領土主要是集中在南歐和西歐地區,過了多瑙河一線,北歐、東歐以及中歐大部基本上就是蠻夷之地,還未正式誕生出文明並形成國家。
  • 《蘇菲的世界》,一部懸疑與哲學結合的小說,讀後感悟
    《蘇菲的世界》豆瓣評分8.5,被評為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該書作者是挪威的一名哲學教師,憑藉此書一躍成為全球知名暢銷書作家。蘇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從此改變了她的世界……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從蘇格拉底到康德,從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學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書中一開始通過懸疑設置,一步一步使我們跟隨「蘇菲」進入一個「夢的世界」、一個「智慧的世界」。
  •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中世紀拜佔庭帝國醫學體系的傳承與發展
    在漫長的中世紀,拜佔庭帝國的醫學體系吸收歐洲古典醫學的精粹,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所貢獻,還深刻地影響了拜佔庭帝國的社會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制,對西方近現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卓越作用。
  • 《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維京傳奇+諾曼風雲+拜佔庭帝國》(套裝共3冊)
    《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維京傳奇+諾曼風雲+拜佔庭帝國》(套裝共3冊) 2017年10月30日 11:01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 寂寞思索:世間萬物均為盜,道家《陰符經》談「萬物」
    其實這個世界哪有和諧的事情,而這裡提現的滿滿的都是相愛相殺的道理。★盜★盜賊這個行當,也算是人類最早的行當之一,人天生就有掠奪性。人的偷盜特點也是很明顯的,而當今要通過道德和法律進行雙重約束。對於這種行當,我們又愛又恨。
  • 寂寞像什麼?朦朧派詩人舒婷回答了13個字,將寂寞道出了新高度!
    人只要活著,每個人都會經歷寂寞,那麼寂寞像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去想過,畢竟愛思考,愛幻想,不是詩人的人還是偏多的。如果在沒有讀舒婷的語錄前,大家心目中的寂寞,是什麼樣的呢?比如說晚上很多人寂寞了,就喜歡抱著枕頭睡覺,為什麼要這樣睡覺呢?大家心知肚明,能給自己一些安慰感,治癒感,我還有東西可抱,且當抱著個人睡吧。
  • 《蘇菲的世界》文藝復興,數學家也跨界哲學脫口秀
    接著上一講,接下來聊一聊《蘇菲的世界》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三章。這部分會談到,黑暗中世紀之後,歐洲的哲學思想迎來了一波高速發展期。文藝復興(十四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是指十四世紀末期起文化蓬勃發展的現象。在之前我們提到黑暗的中世紀,在古希臘時期,希臘哲學家們費盡心思就是為了證明人是丈量世界的尺度,人有自由和理性。結果到了中世紀,以前希臘、羅馬的幾個強權領袖倒臺了,北方野蠻人入關了,沒文化代替了有文化,希臘哲學家們的棺材板再怎麼咆哮也掀不起浪了。宗教思想統制了人們的精神領域,神性替代了人性。中世紀後期,在神學家聖多瑪斯所處時代過後不久,天主教內部發生了分裂。
  • 吶喊之後,魯迅為什麼彷徨了?
    於是集印了這時期的十一篇作品,謂之《彷徨》,願以後不再這模樣」(《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魯迅在這裡坦率地解剖了自己當時的寂寞之感和「戰鬥的意氣卻冷得不少」的心情,但魯迅已經認識到「這是很不好的」,他要繼續前進,努力去找新的道路,決心「以後不再這模樣」。
  • 世界從何而來?看看《蘇菲的世界》是如何解釋的!
    看似這兩個問題很簡單,卻激起了蘇菲的好奇探索的意識,最後慢慢地改變了她的生活。在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哲學課上蘇菲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獨到見解,《蘇菲的世界》推薦所有年輕人讀的書。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印象最深是在高中的語文老師問的這個問題我是誰?
  • 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十個帝國,唐朝第七,第一毫無爭議
    10、葡萄牙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是歐洲歷史上建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殖民帝國,全盛時期的國土面積達到1040萬平方公裡。
  • 蘇菲王妃揭秘梅根離職秘密,不接受大家的幫助,叫不醒裝睡的人!
    好在愛德華王子的妻子蘇菲及時站了出來,填補了梅根的工作。蘇菲又被稱為威塞克斯伯爵夫人,是伊莉莎白女王最信任的王室成員之一。她在1999年嫁給了女王的小兒子愛德華王子,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在英國口碑極好。雖然蘇菲並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但她講的話通常值得一聽,近日,她對梅根·馬克爾的王室生活做出了一些評論,從而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王室秘密。
  • 寂寞思索:高處搖曳口難平,古典智慧《止學》談「所忌」
    也就是,假如兩個人都對同一個事物有相左的意見,大概率是會採用名聲更大的人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名聲作為一種資源必然遭到嫉恨。說是爭奪,名聲,而實際上是爭奪名聲背後的資源。★張口亂語★:世界不是平的,總有的人可以獲得更多,有的人只能佔有更少。中庸雖然更容易生存,但也更然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