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蒲南溪
「以前這就是一條廢河!」11月22日,剛過了小雪節氣。離開閬中城區,驅車半小時來到思依鎮楊家河村,循著清幽的河水一路來到一處小木屋——楊家河景區的接待處。「這都是我們一手一腳搭建起來的,我們都自己誇自己是』小九寨』呢。」景區工作人員、村民張國慧熱情地說道。
蕩舟楊家河 繆吉波 攝
「最近天氣冷,遊客稍微少一點。」楊家河村村主任楊志仕拍拍手上的灰,指著岸邊的村民和卵石建材,「但我們都沒閒著,趁著淡季加固河溝,升級景區的基礎設施,還計劃再加幾條船。」
從2017年開始,三支小竹筏在這條河裡率先試水,到如今竹筏、烏篷船、泛舟共40餘支,趕上節假日,還得排隊兩三個小時。楊家河村的3000餘名村民既是旅遊紅火的見證者,也是親身參與者,更是村集體經濟的獲益者。
「無人溝」熱得起來不? 三支竹筏試水
「不說遊客,楊家河周邊以前人都沒的。」思依鎮旅發辦主任孫天永回憶,雖然他是思依人,但從來沒到過這裡。
「2016年以前,我們村是有名的上訪村,向政府向政策要吃穿。」楊志仕說,他當了快十年村幹部,那些年村集體債務高,幾個村幹部大年三十晚上都不敢回家。脫貧攻堅開始後,要讓集體經濟達到人均10塊錢,他們「摳破」了腦袋。
「還是從產業入手。」楊志仕介紹,2017年3月,面對連片的撂荒地,楊家河村支部、村委兩班人到成都、西充、蒼溪等地考察產業項目。通過諮詢專家,結合本地土質,決定發展香桃產業。
樹苗買進來,楊家河開始摘種香桃。但他們想得更遠,桃花盛開期可舉辦「桃花節」,果實成熟期可舉辦「採摘節」,吸引城裡人到鄉下「耍」。怎麼才能讓遊客耍得住呢?
不如「廢物利用」吧,大家的眼光又落在這條「無人溝」上。2017年4月,思依鎮政府(原棗碧鄉政府)出資八千元買進三隻竹筏,放在楊家河麻板橋水碼頭。「竹筏是免費的,工作人員也是不計報酬的七八個支部黨員、村社幹部。」思依鎮黨委副書記楊清欽說,沒想到三隻竹筏迅速躥紅,坐竹筏遊河的人在草壩壩上排起了長隊。
當年4月中旬,村裡決定按5元一人收取竹筏船費,用於人工、安保開支。三個月後,竹筏遊熱度不減,「尤其是五一節船票收入一萬二,以前持觀望態度的村民動心了。」楊志仕說,村裡就用「收來的5塊」再購進10隻竹筏,又過了三個月,船票漲至10元,竹筏加購10支。2017年年底,黨員幹部退出經營管理,50多名貧困戶陸續加入「竹筏遊」,掙上了工資。
楊家河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省外山東、甘肅、新疆的遊客紛至沓來。孫天永總結說,「這裡背靠閬中,與古城旅遊差異較大,以前一年的人車流量還抵不過現在的一天。」
「無人溝」真的熱了起來。「生態竹筏遊」的規模逐漸擴大,2018年起船票漲為20元每人,「村集體」的腰包也鼓了。「支部+專合社+村民」的模式下,2017年「竹筏遊」村集體收入20餘萬元,2018年收入50餘萬元,2019年增至80餘萬元。
村民變「船長」 文旅發展靠自己
「現在的工作好輕鬆嘛,每月有穩定的工資,還可以和各地的遊客聊天。」張國慧說起自己在楊家河的工作笑意盈盈。她回憶,以前做著家裡十畝莊稼,養豬養雞,日復一日的黃土地和辛苦勞作,卻還是勉強維生。丈夫是石匠,長期吸入粉末患上支氣管炎,脫貧攻堅建檔立卡時,他們被評為貧困戶。
「村上照顧我,給我安排了公益崗位,做做掃地清潔的工作。」2017年,「竹筏遊」缺人手,張國慧是最先加入的一批村民,「其他人還不相信這條』廢河』能掙錢嘛,我們就先來。哪曉得生意越來越好喃,加入的村民也就越來越多了。」
不過她最得意的,是2018年考取的一張證書。竹筏每支最多坐四個人,為了提高載客能力,同時豐富船隻種類,這一年楊家河購入了幾艘烏篷船。有船就要有人開,但村民裡沒誰有經驗。於是村上又組織幾名好學的村民去南充海事處培訓,個性開朗的張國慧是其中一員。「拿到證書過後,海事處還跟我們說,以後如果想換工作,他們給介紹呢!」張國慧笑著說,「但我才不得走,景區越來越好,我喜歡看到遊客在我們這兒耍得高興!」
目前,楊家河的「生態竹筏遊」每年可解決約250名村民就近務工,發展了農家樂7家,全村近一半的群眾吃上了「旅遊飯」。
在麻板橋竹筏碼頭工作3年多的張國慧,每月綜合收入有1500元。「碼頭的收入加上家裡種養殖的收入,一年超過了5萬元。」
「過去我們蹲在路邊兜售雞鴨、蛋、折耳根等土特產,一年收入就1000多元,現在都搬進了景區專門的展銷點,一年下來能掙2萬多元。」村民楊桂芳說,現在她還開了農家樂「桂芳柴火跑山雞」、「石磨豆花」等菜品成為楊家河村特有的美食標誌,「蜜生元」、「興植豆乾」、「興勇手工掛麵」、「楊家河老酒」等成了景區獨特而又有魅力的「生態旅遊產品」。
山溝熱了山上開花 景區與產業良性互動
「水上旅遊火熱起來了,帶來了更多遊客,也帶來了新問題。旺季人滿為患、淡季無人問津。」楊清欽說,大家的目光又從山溝溝移到了山上。
「現在不缺錢了,可以讓山上盛開更多的桃花,』桃花節』的設想也可以實現了。」楊志仕介紹,不僅如此,香桃產業升級為「皇桃」,利用村集體的「錢包」,提供種子、肥料、技術,發動村民進行栽植皇桃,掛果後銷售收入全部為村民所有。2000畝撂荒地變身脫貧奔康產業園。
「我家種了8畝皇桃,今年初掛果也不錯,味道巴適。那些從西安、成都、南充來楊家河耍的客人有200多人到園子裡來採摘。我在景區裡就賣了6500元的皇桃。」楊家河村村民李映芳說。
臨近的松林塘、楊家河、宋氏祠堂形成十公裡鄉村旅遊觀光帶,「桃花節」和「皇桃採摘節」陸續舉辦,「河裡玩水,山上賞花摘果」,2000畝「皇桃」帶動新增遊客近1萬人次。
「創新改革給村裡帶來了巨變。今年村裡香桃產量達到2萬公斤,預計收入10萬元。加上旅遊兩項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有望突破1300萬元。」楊家河村村支部書記趙啟憲難掩喜悅。
以點帶面,「一村+多村」,思依鎮全域的旅遊「細胞」都活躍起來。2018年,思依鎮特別成立旅遊發展辦公室,全面開發境內的楊家河、黑牛河、白溪壕等水域,宋家祠堂、千年銀杏、思依山等原生態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目前,鏵廠河宋氏祠堂、黑牛河漂流項目串聯已有的大益灣村鄉風文明體驗基地、神皇埡千年古銀杏、灘口河溼地公園,形成閉合旅遊環線,將惠及全鎮近3000戶群眾通過鄉村旅遊創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