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漢中的不少地方,仍然保留著這樣的習俗——談婚論嫁之時,聘禮中要有幾件銀首飾,孩子滿月的禮物銀手鐲和銀項圈往往也是上佳的心意。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銀飾在商場裡總能輕而易舉的買到。但在一些鄉鎮,仍然留存有銀匠這樣的行當,手工的敲打在悠悠歲月中響徹百年,樸素的作品成為親情的寄託和思念,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9月8日,記者來到城固縣上元觀鎮,探尋這裡最後一位老銀匠。該鎮位於城固縣西南21公裡,古鎮始於明代天啟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行走在南街上,幽長的青石板路和斑駁的門板都在訴說著時間的記憶。在一間老舊的門面裡,一位老人正在用羊角錘「叮叮噹噹」地敲打一塊銀錠。老人名叫劉永峰,今年70歲了,這個店面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了。「我父親17歲時去董家營學手藝,學成後回來就在這裡開了這間店,我從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學手藝,我們兩代人都靠著這門手藝吃飯。」老人向記者講述道。
在古老的木質櫃檯裡,透過已經蒙灰的玻璃還能看到老人引以為豪的作品。「這個蝴蝶耳環比較難做,鏤空的圖案對手工雕刻的技術要求很高,但下聘的時候這種耳環是必不可少的。這個佛爺形狀的銀片是戴在小孩頭上的,滿月禮的時候孩子的外婆都要贈送的……」老人粗糙的手撫摸過一件件銀器,娓娓道來那些古老的故事。在那個以銀飾為聘、以銀飾為禮的年代,不需要費勁吆喝,銀匠的店鋪裡擺上幾件精緻商品足以招來生意。但是,隨著二十世紀末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手工銀飾和銀匠漸漸湮沒在歲月風塵裡。「以前這古鎮上四條街有五個銀匠,生意都不錯,現在願意戴銀飾的人也少了,生意漸漸衰落,堅持下來的只有我這一家了。」
70年的人生軌跡,他一生以制銀為伴,時光就在敲敲打打中流走了,每位不同行業的手藝人,手上都留有各自的特點。他的虎口處的老繭,那是常年拿羊角錘敲打銀塊磨出的痕跡。手指上的幾處燙疤則是用高溫火焰熔銀時留下的印記,匠心打磨,讓這些古老的手工藝品熠熠生輝,「現在什麼都是機械化製作,雖然快捷產量大,但是我總感覺那太生硬,我還是堅持手工製作,就拿銀鐲為例,從熔煉到造型,最後拋光,中間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一隻銀鐲,我一錘一錘地敲打,從早到晚也要一個月才能完成,我傾注心血,時常有汗水融入銀條之中。由於手工的不確定性大,每一隻銀鐲其實都在細節上略有差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純手工打造的銀飾非常結實耐用,並且因為它拋光的時候是亞光,所以會越戴越漂亮。這是手工藝最珍貴的地方。」劉永峰說。
談及為什麼不把手藝傳給兒女時,他略顯遺憾地說:「年輕人沒這個耐性,而且在外面打工每天能賺近百元,誰願意天天坐在這敲敲打打的?傳統樣式老銀器加工費時費力,又賺不到錢,已經沒有多少人在堅持做了。」
年逾古稀的劉永峰計劃過幾年就把店關了,安享晚年,「到時候這個鎮上就沒有老銀匠嘍。」他的聲音穿過閣樓上的鏤空雕花,穿過青石板間的青苔,穿過南門的門樓,飄出去好遠好遠……
記者:李佩蓉 朱媛媛
責編:尤文博 陳 敏
製作:黃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