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羅光乾攝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中的「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今天很多人強調這裡的「優」是「有餘力」的意思,不是我們大家所理解的「優秀」之意。因此,「學而優則仕」的原義就是說:你學習有餘力了,就可以去當官。然而,千百年來,在我們的文化中,在它的流傳和使用中,顯然不是這樣的。
「學而優則仕」 羅光乾攝
「學而優則仕」說的是「學」與「仕」的關係,也就是學習與做官的關係。在傳統文化中,無論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類的「仕學」思想,還是「開科取士」的用人制度,也包括今天的「公務員考試」等等,無一不是在直白地告訴世人:「學習優秀就可以做官」。那麼,我們有沒有誤讀這句話,或者到底是誰誤讀了這句話呢?
甲骨文 羅光乾攝
夏、商、周時期,最高統治者根據宗法制原則,分封諸候、卿、大夫,受封者父死子承,或兄終弟及,世襲其職,世受其祿,委任各級官吏完全掌握在各級貴族手中。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按軍功授爵任官,並有「客卿」、「養士」任官。
《老子》 羅光乾攝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學生都出身官僚貴族家庭,學習和做官可以說是世襲的。孔子開設私學,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宣告讀書學習不再是貴族的專利。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來源非常廣泛,既有顏回這樣的沒落貴族,也有子路之流的寒門之子,還有公冶長這樣的犯人……總之,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複雜。孔子出身沒落貴族,這些人追隨他,拜他為師,有的甚至同他一起周遊列國,可以說吃盡了苦頭,有人罵他是盜丘,有人貶他是孔老二,譏他是喪家犬……他們的目標無疑還是想做官。孔子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了施行仁政,但是,要施政不做官行嗎?官做小了都不行!
《莊子》 羅光乾攝
到了漢朝,統治階級選拔官吏的制度有所發展,渠道更為多樣:首先,朝廷可以徵召那些博學之士;其次,官吏們也可以舉薦人才;要是沒人舉薦,你還可以毛遂自薦;實在不行,既無才又無德,還可以花錢買一個……雖然做官的門徑寬了,但是最省事最靠譜的還是那些被徵召的博學之士,如漢武帝曾用「安車蒲輪」徵聘枚乘。
《管子》 羅光乾攝
魏文帝曹丕時,創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經是好經,可惜被和尚們念歪了,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才,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
《韓非子》 羅光乾攝
隋煬帝楊廣雖留下了千古罵名,但是他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一件大事。
自從隋代實施開科取士以來,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逐步發展完善。統治者所倡導的人才觀念,就是以一級一級的考試來確定儒生們的等級。封建王權貴權宗法制度森嚴,再加上濫用《周易》所闡述的尊卑概念,在整個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以考試確定的名,和隨之來取用人才的利,共同構成的學問價值觀。儒生們為了一登金榜,揚名顯萬,進而取得入仕的資格光宗耀祖,演繹了數不勝數的人間悲喜劇。科舉制於公元605年正式確立,1905年9月2日正式廢除,延續了1300年。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
《楚辭》 羅光乾攝
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只是極少數。在科舉制度下,學子們的最大夢想就是應試中舉,因此,他們理想中的人生模式就是:讀書應試中舉封官。所以,中國至今仍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只要當了官就會有或大或小的好處,當官是廣大學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夢想,並由此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心理和習慣。
模式變化 羅光乾攝
在今天,由於時代的進步,讀書和做官之間的關係已不像古代那樣密切,「讀書做官」演變成為「讀書考試文憑好工作」這樣一個模式。同時,即使讀書獲得文憑也不能直接封官,只有再通過「公務員考試」才能真正接近做官的夢想。考試的目的無非還是優中選優,因此,又回到了「學而優則仕」的詮釋上來了。
《孟子》 羅光乾攝
縱觀幾千年的官吏任用制度,可謂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當然,也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疾呼,但是,這樣的時候,大多都是統治政權面臨風雨飄搖的時候。不信你看看晚清的左宗棠,他雖被譽為中興名臣、政治家、軍事家,但是,他在二十歲鄉試中舉後,在會試中卻屢試不第。可以說,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讓清王朝搖搖欲墜,哪有他官運亨通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