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爾哈,一個出生在大涼山小彝村的彝族小夥,皮膚黝黑、身材精瘦但腰板筆直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馬海的祖輩世代都是農民,本來父親希望他在家養豬、種田、結婚生子,過和父輩們一樣的生活。
但在馬海從小就對軍人有一種特別的敬仰,尤其是在經歷了那次災難之後,穿上軍裝成了馬海心中最大的夢。2019年9月,他終於如願以償走出大山,踏進軍營。
火車開了四天三夜,一路上馬海默不作聲,大多數時候他只是瞪眼看著窗外的風景,一次次地憧憬著想像中的未來。在經過漫長奔波後,馬海和其他新戰友們抵達了解放軍駐蘇某部。
此時營區內,全體官兵早已在樓前兩側整齊列隊等著他們。鑼鼓聲不絕於耳,一條條歡迎橫幅懸掛在樓前。走進漂亮的營房,吃上可口的飯菜,就這樣,馬海開始了他的新兵連生活。
由於從小跟著父母在大山裡勞作,粗衣淡飯的生活環境使馬海比大多數同齡人更能吃苦。初到軍營,馬海什麼髒活累活都搶著幹,戰友們都對他青眼有加。
但馬海還是遇到了麻煩,原來,在彝村長大的馬海之前一直說彝語,普通話並不好,就連和大家平時簡單的交流都很困難,馬海越來越感覺自己融不進集體。休息的時候,班上其他戰友在一起聊天逗樂,他卻經常一個人遠遠躲在角落。馬海的自卑班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雖然想了很多辦法,卻沒多大成效。
有一天,馬海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喊著「小海、小海……」那是阿姆(媽媽)的聲音!馬海的眼淚瞬間流了下來,他沒把自己的委屈跟阿姆講,他不想讓阿姆擔心。
馬海第二次接到家裡的電話是彝族新年的前幾天,那是阿達(爸爸)打來的。聽阿達講他才知道,為了打通那個電話,阿姆一個人走了幾十裡的山路,爬上了麻哈社村最高的山。看著窗外,想起那個熟悉的地方和阿姆佝僂的身影,馬海又一次流下了淚,他知道不能讓家人失望。
漢字不好,他就抄書,中午休息的時候,他主動加班練字,看新聞他比誰都認真,因為他要對著電視學發音。班長和戰友們也不厭其煩地教他說漢語、寫漢字,面對熱情的大家,馬海開始變得不再拘束,慢慢地敢於表達自己。
涼山彝族有這樣的說法:「不會跳舞的只有老牛,不會唱歌的只有木頭。」聽說新兵團要組織文藝晚會,馬海自告奮勇,教班裡其他戰友唱起了家鄉的山歌,跳起了家鄉的舞蹈。晚會當天,小合唱《涼山是個好地方》《火把節之歌》贏得陣陣掌聲,大家個個喜開顏笑,馬海也成了受歡迎的「小明星」。
大山的兒子,血管裡總是蕩漾著豪情,訓練場上的馬海更是把男兒血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體能考核、投彈考核、戰術考核,他總能名列前茅。看著他堅毅的眼神,就連指導員也感慨道:「真沒想到看著黝黑又瘦小的馬海居然有這麼大能量。」
命運從來不會虧待奮鬥的追夢人,新兵連結束時,馬海已經從初來乍到的「不合群」變成了昂首挺胸的「排頭兵」。
回想起自己新兵連這三個月,馬海說:「是班長和戰友的照顧讓我成長,來到軍營後的第一個生日,還有大家一起陪我一起過彝族新年,讓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關懷,我一定會堅持下去,不辜負所有對我好的人。」
新兵下連後,馬海被分配到了汽車駕駛崗,面對新崗位,馬海滿懷熱情。這名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小夥用自己的努力踐行著自己的軍旅夢,就像彝族的那句老話:「彝家孩子就要當雄鷹。」他暗暗發誓,自己不但要飛出大山,還要飛得更高更遠。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梁釗釗 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