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稚野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很多的網際網路巨頭依賴著資本的力量,如雨後春筍一樣湧進社區團購,比如華潤萬家、百果園、錢大媽等越來越多的連鎖企業入局社區團購。在滿足消費者的同時,還可以提升門店的坪效和人流量。但最近一段時間,有某記者採訪了一位擁有9家水果店老闆,在採訪的時候,老闆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感覺看不到未來的前景,那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採訪的這位先生姓白,他對於這個社區團購這個模式是肯定的,不是很差的模式。幾乎都是線上預售,線下配送,其中也節省了很多的物流成本以及配送成本等等。相對於廣大群眾而言,從中可以獲得一定的優惠政策,所以這個銷售模式本身就是對的。然而,隨著各種資本大佬的融入,各種高補貼、高壟斷等不正常的方式,讓店家直呼受不了,從而打破了本來市場原有的秩序。
社區團購興起後,客流量也是直線下降,隨著網際網路消費市場的變化,「社區團購」也成為近幾年的行業的熱門,很多的城市也都屢見不鮮。但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就是由於很多的電商都在進行轉型,線下的社區團購也成為了第一大渠道,有大機率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新的市場空間。而另一方面,據有關機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高達2796.2億元,同比增長了36.7個百分點。預計三年的時間,市場規格可能會達到8000億元。
如此引入矚目的數據,自然也得到了網際網路巨頭的注意,從而相繼的投身其中。其實生鮮的兩大特點,首先就是群眾的日常消費頻率比較高;其次保質期很短。也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社區團購也契合了生鮮的兩大特色,不只能幫助店家賣貨,而且還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因此,越來越多企業和個人開始向社區團購領域進軍。然而,這也給一些實體店帶來了巨大衝擊,尤其是今年突發疫情後,才打破了社區團購對門店的平衡。
後來,美團、滴滴等資本的進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讓本土社區團購「兩敗俱傷」,也是因為這些資本巨頭的產品很便宜。其實從表面上來看,現在的社區團購市場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決鬥」。很多的創業者,在攬下整個小區之後,也可以實現年入幾百萬。但現如今,網際網路巨頭開始相繼佔領市場,從中一些小規模的公司也被收購,這也說明了,行業實力的要求逐漸變高。
實際上,現在很多的實體店都在觀察。觀望這些平臺到底可以做成什麼樣子,因為現在的大平臺都在「打仗」,身處價格補貼大戰當中。一部分的實體店已經加入了社區團購的提貨點,但大部分的實體店還在觀望。對於實體店而言,要怎麼樣做才可以挽留客流量,是存在的大問題。再加上實體店的能力非常的有限,沒有強大資本的注入,在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下,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市場被壟斷。
據了解,現在有很多的實體店都在縮減成本,就在門店方面來說,之前租200平的房子,而現在只能租100平;原本可以用10名工人,而現在也不得不降到5個。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在過完年之後,還會把門店關掉,也是因為賺不到什麼錢。一個大單的社區團購,讓不少的資本家擠破了頭,這難道有什麼技術含量嗎?一旦蔬菜、水果的價格也被壟斷,那麼將對千家萬戶的「菜籃子不堪設想。而且這個社區團購還可以賣服裝、家電等,如果長期的發展,那實體店也將面臨著倒閉的情況。
網際網路的誕生,就已經讓很多的服裝店、飾品店遭受了重大打擊。而如今,每一個水果店店主、菜店老闆、菜農等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果把他們都擠下去,也意味著失去了經濟的來源,那麼也將會面臨很多人失業的問題。其實資本主義是很難擔當的,我國應該限制網際網路進入民生行業,可以讓他們搭建平臺,在關鍵的領域以及環節也應是國家來管控。
眾所周知,今年是困難的一年,很多的行業都在「匍匐前行」,一直都在尋找著突破口。但是經過了網際網路社區團購對年輕人創業產生著很大影響,所以現在的很多人,就不會再考慮這一類型的項目了。而一些網際網路巨頭,理應當在科技上面做功課,在社區團購上面打著幾斤水果的流量,實在是不至於。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