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網際網路巨頭們依靠資本的力量湧入社區團購,依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惦記幾捆白菜,幾斤水果時,那些紮根在小區周圍的店主們經歷了什麼樣的遭遇?帶著這個疑問,鳳凰網財經近日採訪了江蘇蘇州的一位水果店主白先生,作為有9家門店的水果老闆,白先生並不符合我們對小區店主的傳統印象,然而受訪時,他都表達了自己的焦慮,感覺看不到前景。
白先生說,對於社區團購這個模式,他認為是對的,不是很差的模式,它都是線上預售,下線配送,中間節省了物流成本、配送成本等等,對於老百姓來講也能從中受到一些優惠,所以本身這個模式是對的,但是目前的問題是資本大佬們進場之後這種壟斷、高補貼的非正常方式,讓普通實體店家受不了,這打破了原有的市場秩序。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區團購模式?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創新應該指向哪裡?這些問題的解答,遠遠沒有盡頭。
01
社區團購興起之後
客流下降是沒法阻擋的大趨勢
我姓白,江蘇人,我是85年的,現在主要是做水果生意,店在蘇州,一共有9家門店,都是300平以上的賣場。我自己也做短視頻,也發表一些言論,現在有4萬多,5萬不到的粉絲,我也發一些這種東西,很多人都會跟我反映,今年生意是做不下去的,首先是疫情,然後本來生意就不好,現在出現這個東西,好多人都想轉型不做了,很多想創業的年輕人,想做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退縮了,都不做了。
我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實體經濟正火,投進去的錢差不多半年可以回本,那個時候電商還沒有涉及到生鮮領域,這幾年物流、存儲水平等條件提高雖然為電商生鮮提供了基礎,但都還在實體店的承受能力範圍內,大家你賺你的我賺我的。
而這次疫情打破了社區團購和我們這種門店的平衡,本土社區團購借著疫情賺了一筆,我們實體店是客流量大幅減少。之後美團、滴滴、拼多多等資本進入,2個月的時間,本土的社區團購就「死傷一片」,因為這些資本巨頭的東西很便宜,而用戶又只認價格。
我從數據上發現,店裡今年基本上同比去年11月份,客流量下降了10%。
下降的一部分原因是今年確實消費下降,包括客單價,客流量都稍微下降了。但是社區團購興起之後,數據下降的更明顯一點。11月份時候,我9家店只有一家店是盈利的,其他每家店基本上都虧個兩萬塊錢,刨去人工、水電、房租就虧了兩萬塊錢左右。
我的一個給美團做供應鏈的朋友告訴我:美團在蘇州的一個倉每天出貨水果+蔬菜的訂單量有7-8w單,這個數據接下來有可能還會繼續增長。現在肯對於實體店來說,客流下降肯定是大趨勢,這是沒法阻擋的。
02
個體戶沒有任何競爭力
只能眼睜睜看著
其實現在,我們大部分的實體店都在觀望。我們第一在觀望這些平臺到底能做成什麼樣子,因為如今各大平臺現在還在打仗,處於價格補貼大戰當中。他們到底能做成什麼樣子,我們一切未知。有一部分實體店已經加入了社區團購的提貨點,但更多的實體店還在觀望。
我們發現有些實體店在等國家政策,他們考慮到11月10號開始徵集的反壟斷意見,國家會不會在年前出臺一些政策呢?一切需要等待。
而至於實體店本身,到底怎樣變革或者有何思路去挽回這些客流,我也不知道,很迷茫。
其實我們這些個體戶的能力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我們個體戶沒有強大的資本,也沒有很強大的能力和思路去做這些事情。在這種高補貼價格優勢情況下怎麼應對,我們都是底層老百姓,想不出太好的辦法。大家基本上就沒有任何競爭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
現在大部分的實體店都在縮減成本,比如之前租200平的現在降低到租100平,原來用10個人,現在降到5個人,還有一部分人過完年就有可能會把店關掉,因為確實沒什麼賺頭。我有三家門面縮減了門臉分租出去了。
03
生意看不到發展點
很焦慮,看不到前景
去年我手裡的店加起來有超過150個員工,但是今年有些店面不得不縮小門面,縮減員工,現在員工加起來,包括辦公室的,包括總倉庫的人員,加起來有一百二三十個員工,一百多個員工,一個月工資就得花個60萬左右。這還不算房租、水電等等。
我們員工的平均工資在5000塊錢左右,年齡在25以下偏多,因為25歲以上的人需要養家,這點錢是不夠的。在前幾年做的時候,生意確實是比較好,那時候我從2015年開始做的時候,生意是比較好,員工也是比較積極的,因為公司在發展,一直在開店,員工跟幹著也有勁,可以去當店長,甚至可以去入股,但是現在事業停滯不前,公司一直走下坡路的時候,他們現在到手也就五千多塊錢,租個房子,拋去一天的吃喝拉撒,其實到頭來剩不了多少錢。現在業績不行,一直在走下坡路。包括我自己一直都很焦慮,看不到前景。
現在其實關鍵焦慮的在哪裡?焦慮的就是你的生意看不到發展點,你可能今年賺個150萬,明年可能就賺100萬,但可能後年慢慢變成80萬,但如果到了80萬的話,我的支出可能就抵不上我的收入了。我雖然開了9家店,但壓力還是很大,家裡小孩現在2歲多,快要到上學的年紀,我光還房貸,就要還到40多萬,如果哪天收入不穩定,因為做生意現在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如果你收入未來5年沒法一個持續的上升的話,生活會變得非常焦慮的。我做水果店有5年了,到現在這9家店成本還沒有收回來。
我們店裡大多是一些年輕人,一個月雖然到手有5000多,但除去房租、吃飯等等開銷,到頭來剩不下來多少。一個年輕人在外打工,一年下來就攢個2萬塊錢,而且是在非常省吃儉用的情況下。
04
社區團購本身是正確的
但資本壟斷打破了原有市場秩序
我是不會考慮和社區團購這些巨頭合作的,因為首先它跟我的產品,賣的東西是高度重疊的,它主要也是賣生鮮,我也是主要賣生鮮,然後我的東西在品質上是有優勢的,但是在價格上完全打不過它。雖然可能說有的其它店和它合作,可能會說帶一些人流過來,買一些你其它的東西,但是我身邊很多人跟他們合作完之後,其實第一帶不了多少流量,第二,很多客戶進了店之後不會買你的其它東西,比如你跟它水果店合作以後,它線上有水果賣,所以他不會買你的水果,有些便利店,我有朋友做便利店菸酒店的,他也不會買你的東西,因為它平臺上什麼都有。
一天下來,當初說好10個點到十幾個點,有一個提貨的費用,但是提貨的人很多,但是金額非常非常低,就是每一單的單價都在兩三塊錢,兩三塊錢,即使一天有很多人來提貨,其實也賺不了多少錢,你說10%的話,100個人過來就300塊,10%,也就30塊錢。
合作以後我們就是純粹的提貨點,有的實體商家寄希望於他們帶來客流量,帶動一下店裡面其它單品的消費。比如他到我們店裡買了蘋果之後,他在線上下單買了蘋果之後,到我們店裡面可能買點橘子買點其它的,但是都不太現實。
我的朋友有在給他們做供應鏈,一天的話,要往蘇州倉發幾萬單的水果和蔬菜,他們做供應鏈其實利潤是可以的,是有利潤的。他們是不虧的,然後虧的只是他們平臺在補貼。有一些同行還在做批發市場、做檔口,因為實體店生意不好了之後,他們批發生意也非常非常差。我們這一條線都受影響,包括水果產地那邊也會受影響,因為它賣的價格實在太便宜,也會影響到產地的收購價格。
現在很多人投訴就是美團、拼多多平臺上面出來的東西很差,其實就是他們的很多東西標準遠遠低於我們實體店賣貨的標準,很多實體店這種東西是不賣的,因為這種東西太差,但是它成本低,買到手只需要5毛錢,1毛錢,1塊錢,客戶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期望。而且現在做供應鏈的,對於他們來說是有錢賺的,他們不會說我為了你們實體店不去給他們供貨,不可能。
其實我認為,社區團購是正確的模式,不是很差的模式。它都是線上預售,下線配送,中間節省了物流成本、配送成本等等,對於老百姓來講也能從中受到一些優惠,所以本身這個模式是對的,但是目前的問題是資本大佬們進場之後這種壟斷、高補貼的非正常方式,讓普通實體店家受不了,這打破了原有的市場秩序。
我發現,這些網際網路社區團購對於年輕一代的創業選擇也正產生著很大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疫情影響了一撥人,很多人因為疫情因素下崗了,或者做生意虧損了。大家在上半年的時候還會想想做做水果店,因為門檻比較低。現在有社區團購出現之後,我身邊有很多想創業的年輕人,就不會考慮這個項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