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蕭
前段時間,官媒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而這樣一個評論,也把社區團購推上了風口浪尖。
什麼是社區團購?
所謂社區團購,其實就和電商、外賣一樣,都是一種線上賣貨的模式。更簡單一點來說,大家完全可以將其理解為外賣。只不過,外賣是以送餐、送食物為主。而社區團購,則是以蔬菜、水果、米麵糧油為主。用戶只需要在APP上下單付錢,然後商家就會把你所需要的東西送貨這門。可以說,社區團購這個模式還是非常好的,特別方便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不想買菜的上班族。
目前,社區團購還是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各種補貼非常多。就像外賣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只需要花1分錢就可以買到一份飯。事實上,對於這種前期依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的模式,消費者也已經司空見慣了。
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消費者的的確確獲得了很大的實惠,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比如同樣一箱子蘋果,自己去超市購買,可能需要花費100元,但是通過社區團購這個渠道購買,可能只需要50元,甚至更低。
這樣看來,社區團購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那麼既然如此,為何社區團購會引起爭議呢?其實,類似的爭議由來已久,社區團購只是一個「爆發點」而已。從最早的電商,到後來的外賣、滴滴打車,再到現在的社區團購,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網際網路巨頭們依靠資本的力量搶佔傳統市場。以電商為例,剛興起的時候,很多實體店主都對其進行口誅筆伐。事實證明,電商的興起,確實導致很多實體店倒閉。
至於外賣和滴滴,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剛開始的補貼力度非常大,後來平臺做大、消費者產生依賴以後,就開始「剪羊毛」了。到了社區團購這裡,人們終於警醒了,因為回頭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幾乎完全被這些網際網路資本巨頭壟斷了。
不過,最令人們不滿的地方,還是這些公司盯著「網際網路科技」的巨頭,幹著蔬菜、水果的勾當。關於這一點,人民日報已經評論過了。退一步來說,如果你註冊一個蔬菜、水果貿易公司,買賣蔬菜、水果根本無可厚非。但既然標榜了自己是高科技公司,理應幹一些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某從事水果實體店生意的店主就表示,社區團購興起以後,打破了原有的市場平衡,現在自己生意每況愈下,客流量大幅下降,已經快撐不下了。最重要的,是看不到自己能競爭過社區團購的希望。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捨得「燒錢」補貼。寧願前期賠錢,也要佔領市場。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那樣,同樣一箱蘋果,成本價是80元,水果店賣100元。但社區團購人家直接賣20元,差的錢平臺補貼。這樣一來,還怎麼玩?作為消費者,肯定選擇更便宜的那個,這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
對消費者影響不大
客觀來說,社區團購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並不大,反而消費者是最大受益者。特別是目前,社區團購的補貼力度非常大,消費者只需要花費極低的價格,就可以買自己想要的商品。看到這,有的人可能會說,等後期平臺做大以後,東西可就不便宜了。的確,無論是早期的網購,還是外賣,都存在這種情況。但問題在於,消費者的選擇權很多。社區團購貴了以後,消費者完全可以回歸超市、農貿市場等等。
相反,為了能一直留住用戶,平臺也不會幹這種自廢武功的事情,頂多是從商家那裡剪一些「羊毛」,對用戶還是會客客氣氣的。就拿網購來說,以前網上的商品是物美價廉。現在競爭壓力大,不少網店出於利潤考慮,產品質量越來越差,價格反倒越來越貴。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消費者逐漸回歸到了實體店。那麼對於這件事情,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由柒零財經觀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