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衝擊下,水果店主:看不到希望了,客流下降是大趨勢!

2020-12-17 柒零財經觀

文:林蕭

前段時間,官媒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而這樣一個評論,也把社區團購推上了風口浪尖。

什麼是社區團購?

所謂社區團購,其實就和電商、外賣一樣,都是一種線上賣貨的模式。更簡單一點來說,大家完全可以將其理解為外賣。只不過,外賣是以送餐、送食物為主。而社區團購,則是以蔬菜、水果、米麵糧油為主。用戶只需要在APP上下單付錢,然後商家就會把你所需要的東西送貨這門。可以說,社區團購這個模式還是非常好的,特別方便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不想買菜的上班族。

目前,社區團購還是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各種補貼非常多。就像外賣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只需要花1分錢就可以買到一份飯。事實上,對於這種前期依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的模式,消費者也已經司空見慣了。

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消費者的的確確獲得了很大的實惠,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比如同樣一箱子蘋果,自己去超市購買,可能需要花費100元,但是通過社區團購這個渠道購買,可能只需要50元,甚至更低。

這樣看來,社區團購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那麼既然如此,為何社區團購會引起爭議呢?其實,類似的爭議由來已久,社區團購只是一個「爆發點」而已。從最早的電商,到後來的外賣、滴滴打車,再到現在的社區團購,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網際網路巨頭們依靠資本的力量搶佔傳統市場。以電商為例,剛興起的時候,很多實體店主都對其進行口誅筆伐。事實證明,電商的興起,確實導致很多實體店倒閉。

至於外賣和滴滴,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剛開始的補貼力度非常大,後來平臺做大、消費者產生依賴以後,就開始「剪羊毛」了。到了社區團購這裡,人們終於警醒了,因為回頭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幾乎完全被這些網際網路資本巨頭壟斷了。

不過,最令人們不滿的地方,還是這些公司盯著「網際網路科技」的巨頭,幹著蔬菜、水果的勾當。關於這一點,人民日報已經評論過了。退一步來說,如果你註冊一個蔬菜、水果貿易公司,買賣蔬菜、水果根本無可厚非。但既然標榜了自己是高科技公司,理應幹一些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某從事水果實體店生意的店主就表示,社區團購興起以後,打破了原有的市場平衡,現在自己生意每況愈下,客流量大幅下降,已經快撐不下了。最重要的,是看不到自己能競爭過社區團購的希望。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捨得「燒錢」補貼。寧願前期賠錢,也要佔領市場。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那樣,同樣一箱蘋果,成本價是80元,水果店賣100元。但社區團購人家直接賣20元,差的錢平臺補貼。這樣一來,還怎麼玩?作為消費者,肯定選擇更便宜的那個,這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

對消費者影響不大

客觀來說,社區團購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並不大,反而消費者是最大受益者。特別是目前,社區團購的補貼力度非常大,消費者只需要花費極低的價格,就可以買自己想要的商品。看到這,有的人可能會說,等後期平臺做大以後,東西可就不便宜了。的確,無論是早期的網購,還是外賣,都存在這種情況。但問題在於,消費者的選擇權很多。社區團購貴了以後,消費者完全可以回歸超市、農貿市場等等。

相反,為了能一直留住用戶,平臺也不會幹這種自廢武功的事情,頂多是從商家那裡剪一些「羊毛」,對用戶還是會客客氣氣的。就拿網購來說,以前網上的商品是物美價廉。現在競爭壓力大,不少網店出於利潤考慮,產品質量越來越差,價格反倒越來越貴。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消費者逐漸回歸到了實體店。那麼對於這件事情,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由柒零財經觀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衝擊下的水果店主:現在看不到希望,真看不到希望
    編者按:當網際網路巨頭們依靠資本的力量湧入社區團購,依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惦記幾捆白菜,幾斤水果時,那些紮根在小區周圍的店主們經歷了什麼樣的遭遇?帶著這個疑問,鳳凰網財經近日採訪了江蘇蘇州的一位水果店主白先生,作為有9家門店的水果老闆,白先生並不符合我們對小區店主的傳統印象,然而受訪時,他都表達了自己的焦慮,感覺看不到前景。
  • 獨家丨社區團購衝擊下的水果店主:現在看不到希望,真看不到希望
    編者按:當網際網路巨頭們依靠資本的力量湧入社區團購,依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惦記幾捆白菜,幾斤水果時,那些紮根在小區周圍的店主們經歷了什麼樣的遭遇?帶著這個疑問,鳳凰網財經近日採訪了江蘇蘇州的一位水果店主白先生,作為有9家門店的水果老闆,白先生並不符合我們對小區店主的傳統印象,然而受訪時,他都表達了自己的焦慮,感覺看不到前景。
  • 社區團購的崛起,水果店主直言看不到希望,實體店該何去何從?
    社區團購興起後,客流量也是直線下降,隨著網際網路消費市場的變化,「社區團購」也成為近幾年的行業的熱門,很多的城市也都屢見不鮮。但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就是由於很多的電商都在進行轉型,線下的社區團購也成為了第一大渠道,有大機率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新的市場空間。
  • 網際網路衝擊下的實體產業:現在看不到希望,真沒什麼希望可言
    當網際網路巨頭依靠資本的力量衝進社區團購,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再想想幾捆白菜、幾公斤水果,紮根社區的業主們經歷了什麼樣的體驗?關於這個問題,鳳凰網近日採訪了江蘇蘇州水果店老闆白先生。作為一個擁有9家門店的水果老闆,白先生並不符合我們對小區業主的傳統印象。
  • 火爆的「社區團購」,能否撼動社區門店的江湖地位?
    一天數家平臺「找上門」,店主戲稱「門店不夠用了」  「從12月初到現在,已經有至少3家平臺找到我們,目前我們選擇合作的是美團和拼多多。」  12月13日晚上,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在嵩山南路、大學南路附近的社區團購提貨點探訪時,一名水果店主這樣告訴記者。
  • 網際網路大廠拼搶社區團購
    像李麗一樣的「寶媽」,是社區拼團的主力,其中不少人兼職做團長。「寶媽的帶貨能力一點也不輸網紅!而且大家都是鄰居,信任感更強一些。」張阿姨是李麗同一個小區的鄰居,現在日常買菜全都在李麗那裡團購,又方便又省錢。「橙心優選的蔬菜水果都非常新鮮,比菜市場還優惠,大家買起來也很方便。頭一天手機下單,第二天就送到我這裡了。商品也比較齊全,有水果蔬菜、飲料零食和日用百貨。
  • 不必太早對「社區團購」喊打喊殺:時間會證明一切
    位於武漢市江漢區的一家社區店老闆李強(化名)對《靈獸》感慨,糟心的是,佣金賺不了多少,店裡收入還下降了60%。  今年6月,李強沒招架住一波波地推人員的「強攻」,加入到社區團購平臺中,自己的店成為社區團購自提點。在他的門店外,一側是美團優選的貨物框,一側是橙心優選的。
  • 社區團購衝擊線下實體店?相反,提升門店的坪效
    社區團購會衝擊實體店嗎?其實,並不是的。以百果園、錢大媽、華潤萬家為代表的越來越多連鎖企業入局社區團購,線上的社區團購商城除了能補充門店SKU,滿足消費者需求之外,讓門店賣出更多商品外,還能提升門店的坪效和人效。
  • 當社區團購的巨輪壓過,百果園的水果生意更難了
    投稿來源:沸點Point巨頭的社區團購正在打得火熱,但是最早走進社區開水果店的百果園卻已經在籌劃上市了。百果園2001年成立,2002年在深圳開啟第一家門店,目前在全球有200多特約合作基地,5000餘萬會員,4000餘家門店,80多個城市分布,是國內水果零售賽道的最大獨角獸。
  • 濟南社區團購調查③|一個家庭帳本裡的變化:一個月團購18次花2000...
    除了天貓超市、網課等網上消費,用在線下超意興、薛記炒貨等餐館、商店的生活消費,僅有200多塊錢。「5月28日,正正團購69元,得意團購199元……」5月社區團購的花費更高一些,一個月裡團購了15次,總計花費2162元。除了理髮、朋友聚餐,基本上水電費、話費、鞋服、化妝品等全在網上繳費。
  • 那個被社區團購「毀掉」的行業
    「預售制」與「集採」是社區團購的靈魂,是顛覆傳統零售模式的子彈,火拼速度不是目的,質優價廉才能真正俘獲百姓的心。「水果和蔬菜在運輸途中搬運次數超過兩次就會發生損耗。」一位零售行業上市公司的線上渠道人士表示。
  • 線下生鮮門店如何使用微信直播小程序做社區團購?
    不少線下的連鎖店在今年遭遇了新冠疫情的衝擊後,將目光逐漸轉向了線上銷售領域,線上+線下的雙銷售模式也成為了線下連鎖店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開展店鋪營銷的重點。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社群團購與直播搖身成為了今年線上銷售的兩大「法寶」。
  • 別全面絞殺社區團購!連菜販都當不了的底層正被它拯救
    而線下水果店商超的鏈路是:第一步:供應商給商超供貨。這時候,因為水果還沒有售出,店主還沒收到錢,很多店主往往要和供應商談一個帳期。如果帳期越長,供應商的加價就越多。第二步:貨品發出,像是新疆的蘋果,路上大概需要兩天。第三步:水果運到店裡,不可能馬上賣完。
  • 他們為什麼要抵制社區團購?
    前幾天還是資本熱捧,巨頭們蜂擁進場,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突然就被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點名敲打,一些供貨商站出來旗幟鮮明地抵制,國家反壟斷的重拳砸下,一時間輿論發酵,社區團購好像成了洪水猛獸。事實上,不只是賣白菜水果的小攤小販,便利店、超市、菜市場,以及一些日用品廠商,都在抵制社區團購。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深燃,烏魯木齊的一些便利店和超市店主,已經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起因是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進入當地市場後,打起了價格戰。那麼問題來了,抵制社區團購,他們到底是在抵制什麼?價格戰不是新鮮玩意,巨頭搶市場也司空見慣,為什麼這一次的牴觸情緒如此高漲?
  • 社區團購平臺團長月入過萬?記者親身體驗「真相」了
    家庭主婦、餐館老闆、男裝店主都成了團長   周深的生鮮店開在佛山一個新小區大門旁,為小區居民供應新鮮肉類和蔬菜。他很早就關注了社區團購,希望通過社區團購給自己的小店帶來一些人氣,後來興盛優選和多多買菜主動找到他開通後,他發現社區團購併沒有給他帶來太大影響:「有的來拿東西可能順便就買點啥,有時線上土豆便宜,就沒人買我的土豆了。總的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也沒賺什麼錢。」
  • 社區團購專題報告:風口再起,終局探索
    同時,自配送模式開始發展,如興盛優選,以線下門店為依託,搭建 一個電商平臺,平臺銷售門店已有的商品,並由門店店主送貨給消費者,給予門店店主一 定的送貨費。冷鏈配送的高成本使得利潤攤薄,而綠色農產品有限的供給又制約了企業規 模的壯大。2016 年,長沙地區出現社區拼團,該階段社區團購剛剛起步,SKU 有限,營業收入存在天花板。
  • 電商搶灘社區 「百團大戰」激戰正酣 團購「風口」後是?
    在網際網路巨頭的資本裹挾下,社區團購正值「風口」,這場席捲了幾乎所有社區小店的燒錢大戰也被業界形象地稱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中,百姓們忙著「薅羊毛」,同時,又有各種不同的業界聲音在質疑著社區團購的走向與未來,不知道「風口」過後,會是什麼局面。
  • 社區團購:下沉市場的零售效率革命
    1.2、社區團購發展史:歷經興起、泡沫和洗牌,疫情催化下浴火重生   社區團購2016年興起,2018年在資本推動下迎來井噴式發展。社區團購以團長為中間紐帶,連接平臺方和社區消費者。團長一般為社區便利店、母嬰店、快遞點店主或者寶媽群體,具有較好的社區人脈關係。由於生鮮品類的非標特性,通過熟人背書可以有效地解決線上交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交易達成。除了建設微信群、每日定時推薦商品外,團長還需要承擔收貨、分揀、交付等工作。
  • 大批資本入駐社區團購,平臺與團長爆發信任危機
    我們看到,淘寶、京東打通了線上售貨渠道,讓線下實體店主欲哭無淚;滴滴打車帶動了網約車的興起,計程車公司逐漸走出了大眾的視野;美團外賣迎合了「懶人經濟」,線下餐飲業店主只能一再壓縮盈利空間。「我們可以不購物,但卻不能不吃飯。」
  • 鏖戰社區團購
    越接近年末的冬日寒冷,網際網路的新貴們對於社區團購的熱情越高,對於社區團購目前的競爭狀態用百團大戰已經難以形容,更多的資本和技術投入其中,不乏熟悉的阿里和騰訊,還有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等等。分析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不外乎是剛需和多頻,但是如此多的勢力投入其中,新風口的危機也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