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賨人客(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大家好,我是賨人客,很高興分享文章給大家。今天咱們來說說一句三國名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這話的意思很表面,就是如果郭嘉不死,就沒諸葛亮什麼事兒了。
事實也很巧:郭嘉死的第二年,就爆發了著名的赤壁大戰,而諸葛亮的成名戰剛好就是赤壁之戰。所以,很多人就想到了郭嘉,如果郭嘉不死,諸葛亮還會在此戰大放異彩嗎?
於是,有人便道出了這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前情就介紹到這裡,接下來說說我對這句話的看法。
1、先說郭嘉
有人老是拿郭嘉的政治地位來貶低郭嘉,其實這是兩碼事兒。郭嘉的政治地位雖不怎麼高,但軍事地位在曹營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以曹操的軍事能力來看,在三國沒有幾個能出其右,郭嘉便是其中一個。所以曹操很喜歡帶郭嘉打仗,每次有考慮不周的地方,總喜歡參考郭嘉的意見。而郭嘉呢?總能提出讓曹操眼前一亮的看法,這就是郭嘉高人一籌的地方,也是曹操最看中的地方。官渡和徵遼東、烏桓之戰,郭嘉大放異彩。
然而,天不假年,在赤壁之戰以前,郭嘉就死了,如果郭嘉能參加赤壁之戰,曹操的戰略或許改變,還真不一定會失敗。
2、再來看赤壁之戰
把赤壁之戰看作一次大戰役或許沒有問題,但把它當作曹操的一次大失敗或許值得商榷。
我這樣說不是標新立異,我有我的理解。
曹操南下荊州前,荊州和曹魏是對立的,雙方還發生了多次軍事摩擦。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荊州十多萬水陸軍隊一下子就投降了。幸福來得太突然,讓曹操一時不知該怎麼消化。
你別看這些軍隊是投降了,但他們從上到下的指揮權都還掌握在荊州人手裡,說不好就是個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倒戈一擊。
於是曹操打赤壁之戰主要靠的還是自己帶來的北方軍,荊州軍只是炮灰,能起點作用更好,起不了作用全部消耗也不錯。後來忽必烈徵日也是如此,拿大批的南宋水軍當炮灰,能開疆拓土更好,開不了,就自生自滅,免得浪費糧食和難以管理。
事實也是如此,荊州被強行撕成兩半,以劉琮為代表的投降派,和以劉錡為代表的抗戰派。荊州軍人心不穩,和劉錡(劉備)打,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不打,曹操又在那裡拿鞭子抽,所以仗打得很彆扭,很多人都在觀望,到底哪一方更有王者之相。
到最後,曹操帶著一群人心不穩的反骨仔去嚇唬孫劉,結果步子跨大了一點,反倒扯著自己的那個了。
果不其然,荊州軍樹倒猢猻散,投降了一半(修飾詞,不代表具體數量),所幸死了一半,不然又不知道要鬧出什麼么蛾子來。
而曹操的主力部隊卻損傷不大,不然後來曹仁拿什麼悍守江陵,大戰孫劉聯軍,將周瑜射成重傷?
要說曹操失敗,是因為他沒借好荊州投降這個勢,一舉將荊州平穩吸收,進而進發江東,掌控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中下部分。反而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最終將荊州撕成3份,自己只拿了一小份。這是曹操戰略上的問題,而不是赤壁之戰一場戰役的問題。
3、再來說諸葛亮
看到這裡,似乎都和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他最多做了一個出色的外交官,諸葛亮的價值到後期才真正體現出來。
所以,郭嘉不死,諸葛亮似乎真沒有出頭的機會了,因為,劉備或許都出不了頭了。
好了,這是筆俠的分析,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
下次再聊……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文章和風格,不要忘了點讚,謝謝!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