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欣新材曾兩輪問詢後撤離科創板,3項核心技術未獲專利,出口業務縮水

2021-01-18 新浪財經

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鄭少娜

原實控人因看好公司發展選擇入股,苦心經營十年後,卻以「投資戰略調整、回籠資金」為由,折價轉讓並全身而退。不知這位實控人是否預料到,兩年後,這家公司即刻踏上了IPO的徵途,一旦上市成功,公司的市值一夜暴增全然可能。

8月30日,紹興興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欣新材」)的IPO申請進入問詢階段,擬於創業板上市。資料顯示,興欣新材主要從事有機胺類精細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哌嗪系列、醯胺系列、氫鈉等。

時代商學院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8成銷售收入來自哌嗪系列產品,但行業內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眾多,市場競爭激烈。從核心技術掌握情況看,興欣新材的5項核心技術中有3項並未獲得專利保護,且該公司的研發費用率近3年均處於同行可比公司均等水平之下。此外,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出口業務大幅縮水,2019年的出口銷售收入佔比較2017年下滑了9.14個百分點,其中來自歐洲地區的銷售收入甚至減半,下滑幅度最甚。

針對上述相關情況,9月21日,時代商學院向興欣新材發函詢問,但截至發稿該公司仍未回復。

一、曾兩輪問詢後撤離科創板,實控人先賣後買自家股份

2019年12月,經兩輪問詢後,興欣新材撤回了科創板上市申請,時隔半年後,2020年7月,興欣新材又轉向創業板IPO。對於此前終止科創板審核的原因,興欣新材並未對外公布。

在2019年10月的科創板首輪問詢中,上交所主要關注興欣新材關於股權結構及董監高基本情況、核心技術、主要業務、公司治理與獨立性、財務分析、風險揭示等共計七大項48個問題;在11月的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繼續關注興欣新材股權變動、核心技術、關聯交易、研發費用等24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兩輪問詢的深入,興欣新材錯綜複雜的股權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資料顯示,2002年6月,興欣新材的前身興欣有限,由中方呂國興(28%)、葉汀(25%)、俞慶祥(22%)與外方嘉宇香港(25%)共同出資設立,設立時註冊資本為40萬美元。

成立兩年後,2004年12月,俞慶祥、呂國興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嘉宇香港;2006年7月,嘉宇香港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百利發展;2006年9月,葉汀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立功精化。此時,興欣新材經歷了3次股權變更。

從2006年7月起,李良超開始實際控制興欣新材,並且其與妻子葉妃共同持股下的公司——百利發展在境內擁有全資子公司開創電子、百利時裝、宏昀祥等,其中開創電子主要從事玩具的生產、銷售,百利時裝、宏昀祥主要從事服裝生產、銷售。實際上,李良超還是葉汀的妹夫,他雖手握興欣新材的控制權,但一直委派葉汀等人主要負責興欣新材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

2015年4月,立功精化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開創電子;2016年11月,百利發展將其全部股權轉讓給葉汀、呂安春、魯國富、呂銀彪、來偉池、沈華偉、何美雅、張堯蘭;開創電子將全部股權轉讓給薛偉峰。此後興欣新材實控人變更為葉汀,李良超則完全離開了興欣新材。

在興欣新材5輪股權轉讓過程中,作為發起人以及原始股東之一的葉汀,先是賣出公司股份,隨後又從其妹夫的手中買回公司股份,並且買入價格還低於淨資產評估值的價格,一系列的股權操作讓人不解其中一二。

就此,上交所也曾要求興欣新材結合百利發展、立功精化、開創電子受讓及轉讓發行人股份的價格、價差及定價依據,說明股權轉讓價格的公允性,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損害發行人利益的情形。

二、3項核心技術未獲專利,研發費用率不及同行

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產品包括哌嗪系列、醯胺系列、氫鈉等,其中哌嗪系列為主要產品,2017—2019年該系列產品的收入佔比分別為81.32%、77.68%和80.49%。圍繞著哌嗪系列產品,興欣新材長期為阿克蘇、殼牌、東進、默克等國際廠商以及京新藥業、華海藥業等國內重要醫藥、材料廠商提供產品和服務。

然而,興欣新材主打的哌嗪系列產品並非一家獨大,行業內生產該產品的主要企業還包括贏創特種化學(南京)有限公司、陶氏杜邦、石家莊合匯化工有限公司、新鄉市巨晶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中欣氟材(002915.SZ)、山東國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競爭激烈。

值得關注的是,興欣新材的核心技術包括催化胺化生產哌嗪聯產N-烷基哌嗪工藝技術、催化胺解生產三乙烯二胺技術等5項,其中催化胺化生產哌嗪聯產N-烷基哌嗪工藝技術、催化胺解生產三乙烯二胺技術的技術來源為與天津大學聯合研發。此外,目前興欣新材的3項核心技術催化胺解生產三乙烯二胺技術、脫硫脫碳劑生產技術、專用催化劑的製備技術尚未申請專利保護。

在研發投入方面,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研發費用率連續3年低於同行可比公司均值。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興欣新材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57%、3.23%和3.62%,同期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5.47%、5.47%和5.35%。

針對研發費用率低於可比公司的均值,興欣新材表示,該公司銷售規模增長迅速,新產品的研發投入較為平穩,佔收入比重略有下降;再者,該公司收購子公司安徽興欣的時間較短,子公司的研發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

三、出口業務縮水,供應商集中度高

興欣新材每年均存在部分產品出口,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興欣新材出口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7943.01萬元、7128.19萬元和7319.84萬元,佔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68%、23.60%和23.54%。相比之下,2019年興欣新材的出口銷售收入佔比較2017年下滑了9.14個百分點,出口業務存在縮水跡象。

關於出口業務量的下滑,興欣新材並未給予詳細解釋,僅披露該公司存在匯率波動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其業績存在一定影響。

而時代商學院注意到,興欣新材出口業務地區包括亞洲、歐洲和其他境外地區,報告期內,該公司出口亞洲地區的業務相對穩定,而出口歐洲地區的業務量已縮減近半。

如下圖所示,2017—2019年,興欣新材來自歐洲地區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073.39萬元、897.43萬元和525.08萬元,2019年較2017年的銷售收入減少了51.08%。

此外,2017—2019年,興欣新材向前五名供應商採購的合計金額佔當期採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0.05%、58.55%和66.56%,佔比呈上升趨勢,其中向諾力昂採購的金額佔比分別為35.23%、29.58%和34.41%,存在供應商集中度較高的風險。如果國際主要基礎化工原材料供應商由於市場原因或其他原因減少與興欣新材的合作,該公司的經營業績恐遭不利影響。

【嚴正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撰寫,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未經時代商學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及其他平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獲得授權轉載,仍須註明出處。(聯繫郵箱:TimesBusiness@163.com)

相關焦點

  • 福昕軟體衝擊科創板,或存專利侵權隱憂
    當然,相比較投資人離場和近三成淨利潤來自政府補貼,作為一家意欲衝擊科創板的技術型公司,福昕軟體更大的隱憂在於,面對PDF大佬Adobe,其或存在侵犯後者專利的高風險。自主智慧財產權是福昕軟體的核心營銷點,然而通過對上交所掛出的福昕軟體招股書中專利情況仔細探究發現,其「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有較大漏洞,隱含了未來因侵權被起訴對高風險。
  • 高新技術企業,無專利在手「硬闖」科創板,怕是站不住腳!
    科創板,技術企業的上市主通道其實,國家獨立開科創板,說明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突出國家要扶持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決心。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 科創板上市委披露悅康藥業問詢回復:公司業務涵蓋廣泛 不僅僅為...
    科創 科創板上市委披露悅康藥業問詢回覆:公司業務涵蓋廣泛 不僅僅為集團控股平臺 2020年9月28日 20:15:18
  • 「被否」7個月後,泰坦科技重回科創板考場!保薦券商慘遭更換,至少...
    根據各地證監局輔導備案信息,金達萊、海天瑞聲、恆安嘉新3家也明確謀求重回科創板,苑東生物傳出同樣意圖。此外,木瓜移動、中聯雲港和興欣新材更換賽道,選擇衝擊創業板。利元亨、上海拓璞、浩歐博也已進行輔導備案登記受理,但未公布擬上市板塊。以此計算,科創板此前「折戟」的公司至少已有11家準備重啟IPO進程。
  • 科創板日報:首批科創50ETF規模暴增 中控技術逆市勁升11.11%
    來源:東方財富網今日科創板日報主要內容有:解碼科創板:7億主力資金力挺,中控技術逆市勁升11.11%!科創板高價股排行榜出爐,石頭科技股價最高;最猛逼近100億!首批科創50ETF規模暴增,百億ETF大擴容!
  • 科創板審核再現五輪問詢!本周8家企業上會「開考」
    來源:財聯社本周,科創板新增「註冊生效」企業3家;提交註冊申請企業3家;新增5家過會企業。2017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中加特營業收入分別為1.47億元、4.51億元、8.09億元、3.26億元,同期淨利潤為3845.83萬元、1.76億元、5590.17萬元、1.13億元。《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中加特共歷經三輪問詢,其中在第三輪問詢中,上交所針對保薦業務現場督導發現的10大問題要求公司與保薦機構提供詳細說明。
  • 這5家公司,憑什麼能上「科創Q板」?
    員工44人,61%是技術,25%是產品運營。這個結構符合「科創」特點。 核心技術: 這是公司能不能進入科創Q板的關鍵。該公司被認定為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計算機軟體著作權20項,註冊商標15項,但沒有看到專利。
  • 兩會資本市場「關鍵詞」:科創板、註冊制、淨化生態等
    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清晰指出,科創板作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新生板塊,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 「科創板終止審核第一單」屢敗屢戰 木瓜移動再闖創業板仍有隱憂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 中天國富證券曾對木瓜移動進行過7輪輔導,上市目的地為創業板,但後因轉戰科創板作罷。  科創板終止審核第一單  上交所官網顯示,2019年3月29日,木瓜移動的科創板上市申請被受理。木瓜移動也是最早一批申請到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之一。
  • 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解讀:國外發明專利亦可 藥企、集成電路企業或可...
    來源:挖貝網2020年3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指引為科創板定位提供了明確的制度保障。所以指引發布後,科創板過會迎來了一波小高潮,截止2020年4月10日,已有10家企業成功過會,這10家企業名單如下:挖貝網研究發現,在這10家過會企業中,某些企業的情況頗不尋常,比如某些企業在國內的發明專利數量是小於等於5項的,但其在國外的發明專利數量大於5項;某些企業可能只有部分業務屬於6大戰略新興產業;對於不能滿足指引3項常規指的企業,如果這家企業是集成電路
  • 進擊的生物醫藥新銳,憑「第五套標準」直上科創板
    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按照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申報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雖盈利能力暫時不足,但都具有較強的研發實力,主要產品已上市或處於二期或三期臨床階段,且研發管線所布局的市場前景廣闊。
  • 【盤點】科創板12隻環保股大匯總
    截至2020年10月15日,上交所數據顯示,科創板已上市企業為184家。10月15日,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獲證監會通過,這標誌著科創板將再增添一員環保大軍。據E20水網固廢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2家環境企業正式在科創板上市,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們吧!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
  • 微眾信科:今年科創板過會第193家 中信證券過28單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8日訊 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15次審議會議於昨日召開,審議結果顯示,深圳微眾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眾信科」)首發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這是今年過會的第193家科創板企業。
  • 華發旗下英飛尼迪資本投資企業蘭劍智能登陸科創板
    華發集團投資業務再結碩果!12月2日,由華發旗下英飛尼迪資本投資的蘭劍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科創板上市,成為華發集團收穫的又一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被投企業。公司集自動化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系統集成為一體,為客戶提供倉儲、分揀、配送等物流環節的全方位支持,實現客戶物流系統的信息化、自動化及智能化,現擁有37項發明專利、79項實用新型專利,41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被工信部評定為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單位,產品應用於醫藥、菸草、電力、軍工等行業,主要客戶為全球範圍內具有眾多生產配送中心的大型企業,如中國菸草、美國寶潔、唯品會、京東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 專家揭秘科創板智慧財產權問題核心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企業在登陸科創板時,往往要面臨專利無效或專利侵權訴訟等糾紛,IPO可能因此被迫終止。在登陸科創板失敗的企業中,約有50%是由於智慧財產權問題導致失利的,因此智慧財產權問題是企業登錄科創板的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AI技術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應用潛力非常大。
  • 賽科希德過會:今年科創板過會第44家 中金公司過3單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日訊 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2020年第32次審議會議於2020年6月1日下午召開,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科希德」)首發獲通過。這是今年過會的第44家科創板企業。
  • 核心人員曾就職軍工實驗所,深交所問詢晶導微技術來源
    截至目前,公司積累了反極性晶片製造工藝、IC框架設計以及專門針對多晶片引腳和PAD設計、先進封裝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擁有各類專利154項,發明專利3項。核心技術人員履歷截至2019年末,公司員工共1656人,其中研發人員175人,佔員工比例為10.57%。
  • 格科微首回科創板IPO問詢 曾通過聯交所上市聆訊曝光 這一原因亮了!
    《科創板日報》(深圳,記者 莫磬箻)訊,近日,上交所官網披露了GalaxyCore Inc.(即格科微有限公司,下稱「格科微」)的科創板IPO首次問詢回復報告,全文540頁,包含37問,涉及公司股東變化、核心技術、業務細節、募投項目等方面。
  • 華大智造報考科創板,為「避嫌」降低與華大基因關聯交易
    作為基因測序儀龍頭,「華大系」華大智造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前遭到44家知名機構搶籌,兩年內完成兩輪共12億美元融資,為其帶來220.49億元的高估值。為了合規上市,華大智造努力降低關聯交易佔比,然而基因測序領域玩家本就不多,離開「華大系」產業鏈的華大智造,經營風險似乎也隨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