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鄭少娜
原實控人因看好公司發展選擇入股,苦心經營十年後,卻以「投資戰略調整、回籠資金」為由,折價轉讓並全身而退。不知這位實控人是否預料到,兩年後,這家公司即刻踏上了IPO的徵途,一旦上市成功,公司的市值一夜暴增全然可能。
8月30日,紹興興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欣新材」)的IPO申請進入問詢階段,擬於創業板上市。資料顯示,興欣新材主要從事有機胺類精細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哌嗪系列、醯胺系列、氫鈉等。
時代商學院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8成銷售收入來自哌嗪系列產品,但行業內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眾多,市場競爭激烈。從核心技術掌握情況看,興欣新材的5項核心技術中有3項並未獲得專利保護,且該公司的研發費用率近3年均處於同行可比公司均等水平之下。此外,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出口業務大幅縮水,2019年的出口銷售收入佔比較2017年下滑了9.14個百分點,其中來自歐洲地區的銷售收入甚至減半,下滑幅度最甚。
針對上述相關情況,9月21日,時代商學院向興欣新材發函詢問,但截至發稿該公司仍未回復。
一、曾兩輪問詢後撤離科創板,實控人先賣後買自家股份
2019年12月,經兩輪問詢後,興欣新材撤回了科創板上市申請,時隔半年後,2020年7月,興欣新材又轉向創業板IPO。對於此前終止科創板審核的原因,興欣新材並未對外公布。
在2019年10月的科創板首輪問詢中,上交所主要關注興欣新材關於股權結構及董監高基本情況、核心技術、主要業務、公司治理與獨立性、財務分析、風險揭示等共計七大項48個問題;在11月的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繼續關注興欣新材股權變動、核心技術、關聯交易、研發費用等24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兩輪問詢的深入,興欣新材錯綜複雜的股權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資料顯示,2002年6月,興欣新材的前身興欣有限,由中方呂國興(28%)、葉汀(25%)、俞慶祥(22%)與外方嘉宇香港(25%)共同出資設立,設立時註冊資本為40萬美元。
成立兩年後,2004年12月,俞慶祥、呂國興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嘉宇香港;2006年7月,嘉宇香港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百利發展;2006年9月,葉汀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立功精化。此時,興欣新材經歷了3次股權變更。
從2006年7月起,李良超開始實際控制興欣新材,並且其與妻子葉妃共同持股下的公司——百利發展在境內擁有全資子公司開創電子、百利時裝、宏昀祥等,其中開創電子主要從事玩具的生產、銷售,百利時裝、宏昀祥主要從事服裝生產、銷售。實際上,李良超還是葉汀的妹夫,他雖手握興欣新材的控制權,但一直委派葉汀等人主要負責興欣新材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
2015年4月,立功精化將所持全部股權轉讓給開創電子;2016年11月,百利發展將其全部股權轉讓給葉汀、呂安春、魯國富、呂銀彪、來偉池、沈華偉、何美雅、張堯蘭;開創電子將全部股權轉讓給薛偉峰。此後興欣新材實控人變更為葉汀,李良超則完全離開了興欣新材。
在興欣新材5輪股權轉讓過程中,作為發起人以及原始股東之一的葉汀,先是賣出公司股份,隨後又從其妹夫的手中買回公司股份,並且買入價格還低於淨資產評估值的價格,一系列的股權操作讓人不解其中一二。
就此,上交所也曾要求興欣新材結合百利發展、立功精化、開創電子受讓及轉讓發行人股份的價格、價差及定價依據,說明股權轉讓價格的公允性,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損害發行人利益的情形。
二、3項核心技術未獲專利,研發費用率不及同行
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產品包括哌嗪系列、醯胺系列、氫鈉等,其中哌嗪系列為主要產品,2017—2019年該系列產品的收入佔比分別為81.32%、77.68%和80.49%。圍繞著哌嗪系列產品,興欣新材長期為阿克蘇、殼牌、東進、默克等國際廠商以及京新藥業、華海藥業等國內重要醫藥、材料廠商提供產品和服務。
然而,興欣新材主打的哌嗪系列產品並非一家獨大,行業內生產該產品的主要企業還包括贏創特種化學(南京)有限公司、陶氏杜邦、石家莊合匯化工有限公司、新鄉市巨晶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中欣氟材(002915.SZ)、山東國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競爭激烈。
值得關注的是,興欣新材的核心技術包括催化胺化生產哌嗪聯產N-烷基哌嗪工藝技術、催化胺解生產三乙烯二胺技術等5項,其中催化胺化生產哌嗪聯產N-烷基哌嗪工藝技術、催化胺解生產三乙烯二胺技術的技術來源為與天津大學聯合研發。此外,目前興欣新材的3項核心技術催化胺解生產三乙烯二胺技術、脫硫脫碳劑生產技術、專用催化劑的製備技術尚未申請專利保護。
在研發投入方面,報告期內,興欣新材的研發費用率連續3年低於同行可比公司均值。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興欣新材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57%、3.23%和3.62%,同期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5.47%、5.47%和5.35%。
針對研發費用率低於可比公司的均值,興欣新材表示,該公司銷售規模增長迅速,新產品的研發投入較為平穩,佔收入比重略有下降;再者,該公司收購子公司安徽興欣的時間較短,子公司的研發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
三、出口業務縮水,供應商集中度高
興欣新材每年均存在部分產品出口,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興欣新材出口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7943.01萬元、7128.19萬元和7319.84萬元,佔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68%、23.60%和23.54%。相比之下,2019年興欣新材的出口銷售收入佔比較2017年下滑了9.14個百分點,出口業務存在縮水跡象。
關於出口業務量的下滑,興欣新材並未給予詳細解釋,僅披露該公司存在匯率波動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其業績存在一定影響。
而時代商學院注意到,興欣新材出口業務地區包括亞洲、歐洲和其他境外地區,報告期內,該公司出口亞洲地區的業務相對穩定,而出口歐洲地區的業務量已縮減近半。
如下圖所示,2017—2019年,興欣新材來自歐洲地區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073.39萬元、897.43萬元和525.08萬元,2019年較2017年的銷售收入減少了51.08%。
此外,2017—2019年,興欣新材向前五名供應商採購的合計金額佔當期採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0.05%、58.55%和66.56%,佔比呈上升趨勢,其中向諾力昂採購的金額佔比分別為35.23%、29.58%和34.41%,存在供應商集中度較高的風險。如果國際主要基礎化工原材料供應商由於市場原因或其他原因減少與興欣新材的合作,該公司的經營業績恐遭不利影響。
【嚴正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撰寫,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未經時代商學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及其他平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獲得授權轉載,仍須註明出處。(聯繫郵箱:TimesBusine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