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因測序儀龍頭,「華大系」華大智造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前遭到44家知名機構搶籌,兩年內完成兩輪共12億美元融資,為其帶來220.49億元的高估值。為了合規上市,華大智造努力降低關聯交易佔比,然而基因測序領域玩家本就不多,離開「華大系」產業鏈的華大智造,經營風險似乎也隨之提升。
12月7日晚間消息,上交所受理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智造」)科創板上市申請,公司擬募資25.28億元。
據悉,華大智造主要從事基因測序儀業務,今年憑藉新冠檢測試劑銷售的大幅增長,在實驗室自動化業務上也收穫頗豐,已實現淨利潤轉正。另外,華大智造的實控人汪健同時也是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實控人,若此次科創板上市順利,「華大系」將在A股市場再添一子。
然而,此前華大智造的第一大客戶與供應商均為「華大系」企業,籌備了兩年的「避嫌」,如今關聯交易雖大幅下降,但海外業務佔比卻急劇提升。
「華大系」次子上市,機構搶籌
值得注意的是,華大智造是由A股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分拆而來。
華大智造成立於2016年4月,是由華大集團原本的測序儀板塊獨立拆分而來。最早源於華大集團在2013年收購了美國CompleteGenomics公司,獲取其測序儀的核心專利技術,隨後再進行國產技術的研發轉化。
因此,彼時不乏市場人士認為華大擁有的基因測序技術,實質上仍是買了國外的機器來代工,不具備獨立研發能力。不過華大智造確實依靠早期收購國外先進技術,完成了吸納與再創新,成為全球僅有的三家能自主研發並量產臨床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企業之一。由於基因測序領域門檻極高,玩家較少,如今行業已經歷一輪整合,再想尋找收購標的入局已幾乎不可能。
早在2018年7月,就有市場傳言稱,華大基因擬將基因測序板塊分拆上港股,融資主體即華大智造,估值約330億元,計劃融資10億美元,或出讓20%的股權,計劃上市時間為2019年。然而,彼時華大智造因營收幾乎都來自關聯方而飽受爭議。
此後兩年間,公司為圓上市夢,努力「避嫌」。一方面調整股權架構,歷經紅籌架構拆除、多次股權轉讓及增資,以及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開拓新客戶的力度。
在此期間,華大智造作為基因測序領域的上遊設備端,全球為數不多的標的公司之一,在一級市場也收到了資本的追捧。兩年間,華大智造先後完成兩輪融資,總融資額超12億美金。招股書顯示,申報前一年內,華大智造通過增資或股權轉讓引入的股東多達44名。
去年5月9日,華大智造披露A輪募資金額,規模超過2億美元,參與機構有中信金石,松禾資本、東證資本等。今年5月28日,華大智造宣布完成第二輪超10億美元B輪融資,這也是國內基因測序領域在一級市場目前最大的單筆融資,投後估值達到220.49億元。
參與機構名單也是星光熠熠,領投方為IDG資本、參投的還有CPE,華興新經濟基金、國方資本、華泰紫金、鈦信資本、上海賽領、基石資本、上海鼎峰、國泰君安創投等,老股東中信金石、松禾資本等追加投資。
有機構投資者表示,華大智造憑藉上遊端核心競爭優勢,在一級市場廣受追捧。然而其營收規模並不大,淨資產也不多,且由於長期高研發投入,短期內難以實現大幅盈利,IPO前這輪融資的估值可能是偏高的。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華大智造處於設備環節,研發成本較高,獨立上市有利於收穫高估值,並能更靈活地募資,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國內從事基因測序業務的企業確實比較少,想要業務得到發展,必須依靠華大基因的全產業鏈,這其中關係尺度如何把握,也比較微妙。
「避嫌」後風險加劇?
而華大智造更引人關注的一點,當屬與A股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關聯關係,兩者皆為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健所實控。
在本次發行前,智造控股直接持有公司41.15%股權,並通過華瞻創投間接持有公司11.15%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其中,汪建通過智造控股、華瞻創投合計持有公司52.3%股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同時,汪健目前持有A股上市公司華大基因32.99%股權,為華大基因實控人。
從財務數據上看,華大智造的業績一大半都來自於關聯交易。三年來,「華大系」企業一直是華大智造的第一大客戶。招股書顯示,2017至2019年間,來自「華大系」企業的銷售金額佔營收比例分別為99.15%、92.38%、69.96%,其中華大基因佔比分別為37.14%、53.44%、55.92%。此外,華大智造的第一大供應商也被「華大系」企業佔據。
此前,有投資者向華大基因提問:華大基因和兄弟公司(華大智造)之間有大量關聯交易,兩方之間如何平衡利益,關係到每一位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公司是否考慮合併注入上市公司?以解決關聯交易問題。
華大基因對此回應稱,與華大智造的關聯交易,交易價格由雙方遵循誠實信用、等價有償、公平自願的基本原則,依據市場價格和成本加成的原則協商定價、交易,不存在損害股東權益的行為。
華大控股及下屬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基因測序服務板塊、基礎研究板塊、教育板塊、區域公司及其他業務板塊,其中基因測序服務板塊業務主要由華大基因及下屬分、子公司承擔。而華大智造從事基因測序機的研發製造,定位於高端裝備製造業,與華大基因屬於產業鏈上下遊關係,不構成同業競爭。
而對於客戶集中度較高的問題,華大智造回應稱,公司已加大外部客戶業務拓展,關聯交易佔比也在逐步降低。不過,為了「避嫌」,公司開拓的新客戶似乎更多來自海外,反而加劇了海外業務的風險。
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戶佔營收比已經降到了46%,較三年前的99%減半。其中,「華大系」公司佔營收比下降到23.19%,華大基因佔營收比下降到21.81%。與此同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大幅提升,報告期內佔比分別為0.11%、2.66%、9.34%和68.81%,在今年前三季度甚至佔到了七成。
公司表示,若海外業務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或者政治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因國際關係緊張、戰爭、貿易摩擦等無法預知的因素,或因新冠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可能給公司海外業務的正常開展、持續發展帶來潛在不利影響。
新冠檢測拉動業績大漲
公開資料顯示,華大智造專注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主要從事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兩大核心業務板塊分別為基因測序儀業務和實驗室自動化業務,並圍繞全方位生命數位化布局了如遠程超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產品。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華大智造營業收入分別為8.02億元、10.97億元、10.91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4172萬元、1.25億元、-2.44億元。各期末資產總額分別為18.97億元、32.03億元、54.52億元,規模不斷擴大。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對新冠肺炎快速檢測的需求較大,公司自動化樣本處理系統及相關提取試劑銷量激增,帶動營收大幅增長,並實現了淨利潤為正。
2020前三季度,華大基因達成營收17.4億元,較去年全年還增長了近60%,淨利潤則為1.65億元。其中,實驗室自動化業務貢獻了12.72億元營收,佔總營收比重從去年的5.45%提升至了73.41%,成為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而在公司的核心業務——基因測序領域,華大智造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具備獨立自主研發能力並實現了臨床級測序儀的量產的企業之一。截至三季度末,華大智造已取得境內外有效授權專利364項,其中公司境內專利150項,境外專利214項。目前公司業務遍布六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服務累計超過1000個用戶。
單從研發投入上看,公司在近500家申報科創板上市的公司處於前5%的水平。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一直不減。2017到2019年,公司研發佔營收比分別為30.54%、23.11%和31.46%。今年前三季度,在營收激增的情況下,該項佔比仍然高達27.96%。
不過,也正是由於研發投入較高,即使華大智造今年營收大增,此前累積的虧損尚未還清。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為22.51億元。
關於募資用途,華大智造表示,此次IPO計劃募集資金25.28億元,將用於兩個既有研發生產平臺(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以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的升級擴產;三個新項目(研發中心、營銷服務中芯、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投入;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從申報上看,華大智造對自身資產質量也頗有自信。公司此次科創板上市選擇了較為嚴苛的第4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據統計,在目前申報科創板的494家企業中,僅有中國通號、中微公司等27家選擇了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