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八佰》熱映,最新票房已經突破20億,引發無數網民的關注與熱議。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淞滬會戰時期,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離,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命率領四百餘名戰士,苦守閘北四行倉庫,鏖戰四天四夜的故事。
一條蘇州河,仿佛分隔著兩個天差地別的世界,南岸是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租界,北岸是滿目瘡痍、炮火連天的生死場。一南一北,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在這種直觀對比的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只看畫面就足以震撼人心。
然而,這部電影在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也引來了諸多的爭議,很多人認為它在某些細節方面根本不符合史實。不過,電影終究是一門藝術,不是在修撰歷史,就連紀錄片都很難保證百分百地還原所有歷史細節。但是,作為後來者,我們有必要去了解更多電影背後的真實故事。
01 「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跡,只是淞滬會戰的小縮影
站在當時全國戰局的宏觀角度,「八百壯士」苦守四行倉庫的英雄事跡,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它只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其中一個小縮影而已。電影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場小戰役,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描寫戰爭的殘酷。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本人趁勢南下,上海岌岌可危。8月9日,虹橋事變爆發,有兩個日本士兵開著軍用汽車闖入虹橋機場,被中國軍隊當場擊斃。日本方面藉此悍然挑起戰爭,淞滬會戰一觸即發。如果讓日本人順利拿下上海,當時的首都南京就會失去保護屏障,恐怕難逃淪陷的命運。
然而,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戰鬥之後,當時駐守上海的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日本軍隊佔領上海,只是時間的問題。「八百壯士」苦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淞滬會戰末期的時代背景之下。為了掩護大軍西撤,謝晉元的88師524團一營奉命留下來斷後。其實所有人心裡都清楚,這是一場有死無生的不歸之路。
02 四百餘人苦守四天四夜,其精神意義大於戰略意義
所以,電影中所描繪的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敗局。留下來的這批人,註定要抱著必死的信念,成為整個戰略布局下的犧牲品,但是又必須要有人承擔這樣的悲壯角色。就像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所說:「歷史和人民會記住你們」。
其實,當時駐守在四行倉庫的國民黨軍隊,包括當地保安團等雜牌軍,總共加起來只有四百餘人。為了迷惑敵人,也為了鼓舞士氣,他們對外宣稱有八百人,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其實,從軍事角度看,他們苦守四行倉庫的意義不大,因為雙方人數實在懸殊過大,也根本無法扭轉上海淪陷的戰局。
但是,從政治角度看,他們又必須苦守在這裡。雖然蔣介石下達了大部隊撤退的命令,但他的內心仍懷著一絲希望,布魯塞爾會議即將召開,他需要讓西方國家看到中國軍人的戰鬥意志,看到日本人是如何得血腥殘暴,以期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援助。還記得電影中在飛機上觀察整場戰鬥的西方人嗎,還記得黃曉明說的那句「這只是表演給西方國家看的一場戲」嗎?
雖然蔣介石希望國際社會介入調停的希望最終落空,但並不代表這場戰鬥是完全沒有意義和價值的。面對真實的流血與犧牲,我們又怎麼能以「表演者」的稱呼去定義這些戰士?他們勇敢無畏的戰鬥精神,不僅激發了南岸百姓的抗戰意識,更是在被記者報導後,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同時也向外界揭發了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這種精神意義,又何嘗不珍貴?
03 謝晉元殘部退往英租界之後,他們後來怎樣了?
在謝晉元部苦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之後,他們接到了上級的撤退命令,要求他們退往租界。電影也在戰士們過橋到達租界之後戛然而止,但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到達租界後,士兵們被要求繳槍。對於一名戰士而言,武器就是他的生命,何況還是在戰時狀態,這為觀眾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那麼,在真實歷史上,謝晉元殘部在撤退到租界後,他們後來又怎麼樣了呢?其實,這些戰士真實的結局很悽慘。他們撤退到租界之後,就被解除了武裝,並被囚禁了起來。直到租界也陷入日方之手,他們又被押解到了戰俘營。謝晉元被汪偽政府派來的人暗殺,部分倖存者又被送往巴布亞紐幾內亞做勞工,最終客死異鄉。直到2009年,這些烈士的遺骸才被接回祖國安葬。
真實的戰爭,遠比電影描繪得還要更加殘酷慘烈。「八百壯士」為了祖國的統一與強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是永遠活在民眾心裡的英雄。哪有所謂的「表演者」與「看客」,這些戰士們流血是真的,犧牲是真的,對民眾的鼓舞是真的,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血淋淋的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