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為何留下國外進貢的大象和犀牛,而獅子都被「退貨」了

2021-01-07 歷史店

「志士難揮落日戈,大明碧血滿山河」。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腥風血雨、氣吞山河的故事。除了氣壯山河的故事,還有不少稗官野史,比如,國外為了表達對明朝皇帝的尊敬,進貢大象、犀牛等動物,但獅子都被皇帝退貨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外國的進貢制度怎麼來的?歷史資料中「進貢」的確切起源非常模糊,但繁華的唐朝時期,卻記載過許多的「進貢」趣事。

因為唐國力鼎盛,威加四海,每到節日慶典時期,西域各國紛紛前來朝貢。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收到一隻康國進獻的「獅子」。獅子體型龐大,形象威猛,有獸中之王的美稱,它還是佛經故事中的「瑞獸」,可惜中原獅子數量稀少,所以李世民見到威風凜凜的雄獅,高興不已,特意讓大學者虞世南作賦紀念。

武則天執政時期,收到一隻大食國進獻的「獅子」,和許多奇珍異獸。按照傳統來說,中原皇帝收到小國表示「臣服」的禮物,應該照單全收,再冊封對方封號、賜予金印,和一定數量的財物賞賜,作為回報,顯示大國氣度。武則天為何會退掉部分奇珍異獸——獅子?

而明朝時期發生的一件「退貨獅子」事件,終於讓後人知道答案。

原來在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在位時,發生過一件反常的事情。西域小國撒馬爾罕千裡迢迢,給明朝帶來一頭獅子作為貢品,但明憲宗卻死活不肯要,要求「退貨」。為什麼他會執意拒絕這頭獅子?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明朝早中期,綜合實力強大。經過「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事活動後,明朝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迅速擴大,所以,送給明朝奇珍異寶,想要結交明朝的小國家也越來越多。

比如: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哈烈國送來一頭獅子。朱棣非常高興,他為了彰顯大明盛世氣象,吸引更多的國家前來進貢臣服,把「厚往薄來」定為接待外國使臣的基本原則,又給使者賞賜,又讓文人雅士寫詩讚美。他還立下了規定:「外國使者只要進入明朝境內,吃住行全免費,還可以獲得極為豐厚的賞賜。」

規定一出,前來明朝送獅子的使者越來越多,卻也因此生出了許多齷齪的心思。

根據《中國紀行》記載:「帖木兒王朝獻給明朝一頭獅子。」之後,居然就獲得了明朝賞賜的30大箱器物,包括綢緞、布匹、鎧甲、鐵器、瓷器……足足有100多種商品。他們將賞賜物賣給自己國家的商人後,得到了驚人的財富。

為了謀取更多「利益」,歷史版圖上和明朝沒有絲毫瓜葛的魯密國,都千裡萬裡向明朝進貢獅子。西域國家撒馬爾罕隔三差五就送來一頭獅子,得到賞賜後還不滿足,胃口越來越大,聲稱獅子是高價從瓦剌國換來的,「值銀二萬」,運送獅子路上「遠走七年,多受辛苦」,運費就花了「三千兩銀子」,讓皇帝給他們報銷。

由於這些人的舉動越來越頻繁,也終於引起了明朝大臣的注意。他們主動研究西域等國的信息,這才發現國外獅子、老虎、猴子等動物在西域等國遍地都是,根本就不是什麼稀罕物,使者故意用「獅子」來騙中原皇帝,只是為了錢。皇帝明白過來後,非常惱怒。

弘治二年,西域小國撒馬爾罕使臣又帶著一頭獅子,來到嘉峪關。此時的皇帝已經明白使臣的目的,哪裡還肯上當?所以明孝宗接到稟報後,立刻下旨:「阻其使臣,盡卻所貢」,執意「退貨」,此事也成為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卻貢獅」事件。

幾年後的撒馬爾罕使者還不死心,他們又轉走海路,想要將獅子運送給明朝。明孝宗派人將他們攔下來,使臣卻鐵了心賴在驛站不走,白吃白喝許多天。明孝宗這才狠下心來撕破臉皮,直接立下規矩:「送獅子的一律擋駕,獅子等獸,日用羊二隻飼餋,以十年計之計,用羊七千二百隻」,同時還「撥校尉五十名看守獅子房」,「此皆無益之費所當省者」。

儘管明朝的皇帝地位尊貴,享受繁華,面對厚臉皮的「送禮」友人,卻也很無奈啊。不過昔日皇帝才能看到的珍禽異獸,如今,我們在動物園裡,就可以直接欣賞耍玩,這也是我們現代人的幸福之處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相關焦點

  • 犀牛媽媽和犀牛寶寶正在喝水,一頭大象衝了過來,發生了什麼?
    犀牛媽媽和犀牛寶寶正在喝水,一頭大象衝了過來,發生了什麼?犀牛是世界上最大奇蹄目動物,它們體型巨大和一般的動物比較,它簡直就是山一樣的存在,不過人外有人,比它們還強壯的動物就是大象。大象也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別看它們在平時是溫順可愛的,但是也有部分大象脾氣也是暴躁的,經常會給遊客甩一鼻子,遊客的小身板可勁受不住,經常會出現摔在地上的情況。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我們都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曹衝稱的這頭大象到底是哪裡來的?這是一個被忽略一千多年的問題。根據陳壽的《三國志·魏書》記載:「時孫權曾致巨象」。也就是說曹衝稱的大象是孫權送的,但陳壽沒告訴我們孫權又是從哪裡搞來的大象。西晉人虞溥所寫的《江表傳》告訴了我們答案——「孫權遣使詣南馴象二頭」。
  • 歷史上所有國家作戰都騎乘過馬匹和大象,為何唯獨不用犀牛呢?
    歷史上所有國家作戰都騎乘過馬匹和大象,為何唯獨不用犀牛呢?從人類誕生之後,各部落,各民族,各國家之間就戰亂不斷。而且這樣的現象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所有人都目的幾乎都是為了土地,資源和糧食。近代戰爭後,人類的科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所以坐騎也都是坦克,摩託化集群,汽車,裝甲車,飛機等等。而在更早的歷史上,世界所有的國家作戰除了步兵之外,所騎乘的都是馬匹和大象了,甚至是牛!除此之外,鴿子,狗也都被運用到了戰爭之中。更有意思的是,在二戰中,還有貓和波蘭的一直叫做Wojtek的熊也參加過戰爭。那麼為何歷史上唯獨不見任何一個國家使用過犀牛呢?
  • 大象和犀牛沒了象牙和牛角必死嗎?為什麼?
    在許多新聞中,我們會看到一些不法之徒為了獲取象牙或者是犀牛角殘忍的殺害大象和犀牛的報導,儘管在新聞中,大象和犀牛的屍體都做了一定的處理,但是也隱約能夠看到不法分子狠毒的手段。那麼,是什麼讓人對這些動物痛下殺手呢?取得象牙和犀牛角後大象和犀牛都必死無疑嗎?帶著這兩個疑問,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沉重的問題。
  • 古代詩文中頻繁出現犀牛,為何中國現在卻不存在犀牛了?
    這個估計還真讓很多人發蒙,犀牛中國人是熟悉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了那麼多次,肯定是有犀牛的啊,但現在似乎沒聽過中國有關犀牛的什麼新聞,有關老虎好歹還有什麼東北虎偶爾出個鏡,華南虎出來更是會鬧出大新聞,犀牛是聽都沒聽過,其實啊,現在在中國除了極少數動物園有一點之外,野外已經完全沒有犀牛了,注意,不是說野外犀牛數量少,野外老虎、大象還存在,只不過數量「少」,但犀牛是真的徹底沒了。
  • 南非國家公園犀牛和大象打架 場面激烈殃及小犀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3日報導,近日,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一段錄像顯示,一頭非洲象和一隻犀牛打架,場面激烈,殃及身旁的小犀牛,致其差點被踩在腳下視頻顯示,一隻犀牛帶著小犀牛在池塘裡喝水,看到一頭大象靠近,這隻犀牛朝大象走去,擺出一個看似威脅的姿勢。不過適得其反,這似乎激怒了大象,它立刻撞上犀牛,當即兩隻龐然大物開始激烈的搏鬥,旁邊的小犀牛差點被踩。最後,不佔上風的犀牛被大象推入水中後掙脫束縛,帶著小犀牛離開現場,大象還追著它們跑了一會兒。
  • 史書中頻繁出現的犀牛,如今為何一隻都找不到了?
    一種是龍,另一種就是犀牛。無論在《詩經》,《左傳》還是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我們都能夠發現有關犀牛的記載,但是現在為什麼我們一隻犀牛都找不到了呢?在春秋戰國時期,犀牛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用犀牛皮製作的「犀甲」,此外,犀牛角也是珍貴的工藝品原料。在那個年代,犀牛皮是人們能夠找到的最堅韌的皮革,用犀牛皮製作的鎧甲十分堅固。
  • 6噸犀牛大戰6.5噸大象,場面一度失控,鏡頭拍下激烈全過程
    6噸犀牛大戰6.5噸大象,場面一度失控,鏡頭拍下激烈全過程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動物,一般情況下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也會有因為爭奪地盤而發生打架的時候,6噸犀牛大戰6.5噸大象,場面一度失控,鏡頭拍下激烈全過程!
  • 1.5噸犀牛遇上2.5噸大象,場面一度失控,鏡頭記錄全過程
    1.5噸犀牛遇上2.5噸大象,場面一度失控,鏡頭記錄全過程在大自然中生活著許多種可愛的小動物,在這裡每天都會上演不同的殺戮,為了能夠在這殘忍的自然界更好的生存下去,它們別無選擇,那麼當1.5噸犀牛遇上2.5噸大象會怎樣呢?
  • 大象對戰犀牛的慘烈,6秒後的鏡頭讓人著實沒想到
    大象對戰犀牛的慘烈,6秒後的鏡頭讓人著實沒想到在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上生活著無數的生物,而犀牛就是其中之一,犀牛是世界上第2大陸地生物,它們的體型僅次於大象是非常強悍的一種生物,即使是草原上的獅子都不敢於招惹它們。
  • 當3.5噸犀牛遇上5.5噸大象會發生什麼?場面混亂,廝殺激烈
    當3.5噸的犀牛遇上了5.5噸的大象,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呢?場面混亂,廝殺激烈,是不是對這樣的事情感覺非常的好奇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其實在動物界每一種動物的體型都有很大的差異,上到大象下到螞蟻,都是動物界當中獨立存在的生命體,像是大象和犀牛在草原上幾乎是沒有任何生物敢去輕易的招惹他們,這時候很多人都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大象和犀牛相遇的話,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1在一次狩獵中,竟然捕獲到71頭犀牛後,商朝某一位王在甲骨文中留下記載,為自己「輝煌」的獵捕成績歡欣鼓舞。那時候,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遍布著貘、犀牛、水鹿、亞洲象等各種如今僅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出現的動物,3000多年前的商王和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甲骨文中留下的,將是一場有關中國古代生態演變的物種哀歌。
  • 朱棣麾下名將張輔,紙糊「獅子」,將攻擊力巨大的敵軍打得團團轉
    被隱瞞的陰謀原本安南和朝鮮,在朱元璋時期,都向大明進貢,並且安南國內國王繼承王位時,也需要向大明皇帝報告,在被大明冊封后,才被認為是合法的。然而,這一平衡卻在建文帝時期被打破了。朱棣是怎麼發現安南出了問題呢,原來,永樂元年,安南國王照樣和往常一樣向大明進貢,但是,在進貢的文書上,朱棣驚奇的發現安南國王不再姓陳,而是姓胡,在這份文書中,安南國王解釋說自己是陳氏的外甥,因為陳氏無後,所以被百姓擁立為王,希望明朝能冊封他。
  • 被稱為「萬獸之王」的獅子所向披靡,為什麼偏偏不敢招惹大象?
    眾所周知獅子是萬獸之王,被稱為最兇猛的獵手之一,即使河馬,犀牛等大型動物也是慘遭它的獵殺,由此可以這樣說,世界上任何動物只要遇到了獅子基本上就會必死無疑。但是所向披靡的獅子卻遇到了強勁的對手,那就是龐然大物的大象。一般不敢招惹,這是什麼原因呢?
  • 南非現大象與犀牛驚魂戰鬥
    人民網9月22日電 非洲象和犀牛是兩種身材碩大的哺乳動物,人們極少見到它們互相打架的場面。業餘攝影師Louis Kok近日在南非拍到了成年公象「踢死」成年母犀牛的震撼鏡頭。數天後,這頭母犀牛因內傷死亡。 攝影師透露,「肇事」的大象身強力壯,當時可能正處於發情期,因此顯得異常暴怒,將一頭帶著幼崽的母犀牛撞得四腳朝天躺在地上。
  • 官服文化: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明朝官服的文化意蘊
    二、那麼,官服上為何要繡補子圖案紋樣呢?1.古人用飛禽走獸圖案作為紋飾的歷史由來已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華夏民族不斷創造和豐富自己的文化,圖騰文化便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按照 《周禮》規定,舉行祭祀大典或朝會時,帝王和百官必須衣著弁服或冕服,具體的穿戴視不同身份、等級而有所差異。之後,隨著朝代的更替,時代的發展,冠服制度不斷改革和完善,並漸漸固化成為了封建君主專制的一種政治手段。《明史》記載:「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製禮以辨貴賤,明等威」。
  • 南非政府提議將犀牛、大象列入可屠宰食用動物...
    中新社·華輿訊據中非新聞社報導 政府對南非的肉類安全立法提出了修改建議,建議將瀕臨滅絕的犀牛,大象和長頸鹿等種种放在民眾的餐盤上。農業、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部(DALRRD)在周二截止日期前已經收到了約3萬份意見。
  • 肯亞大草原發現一群獅子,敢捕殺犀牛,卻對小小的豹龜無從下手
    肯亞馬賽馬拉,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通常難以同時看到的非洲五獸:大象、獅子、豹子、犀牛和水牛經常在這裡出沒,成群結隊的斑馬姿態雄健地奔跑著,千千萬萬的角馬揚起草原的沙塵,還有跳躍的羚羊與優雅的長頸鹿等。手持長矛在草原上放牧的馬賽人也與這裡的獅子、大象以及茫茫草原一起,成了馬賽馬拉的一大景觀。都說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霸主,迅猛有力,爪尖牙利,是令獵物聞風喪膽的捕食者;一聲獅吼足以讓所有動物退避三舍,然而也有些「硬骨頭」讓獅子也沒有辦法。
  • 從古至今鎮宅之獸都是獅子,為何不用老虎呢?其中有幾層意思?
    那麼,古人為何要以獅子作為原型呢?要知道,老虎同屬於貓科動物,是為我國本土獸王,生性兇猛,更是威嚴的象徵!那麼為何鎮守家宅大門的不是石老虎,而是石獅子呢?其實,這是大有講究的。圖片:府宅大院門口放兩隻石獅子在《搜神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扶南王範尋養虎於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