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強調書法用筆重要性非趙孟莫屬,原話是: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他強調的是「用筆千古不易」,成為後世書法研究者研究筆法的重要理論參考。構成書法藝術最基本的元素是漢字,漢字是由一點一畫按一定結構組合在一起。相對點畫而言,結體是一種組合,一個整體;相對章法而言,它又是一種元素,一個局部。當它作為整體時,要求統一、平衡和完整;當它作為局部時,要求不同、不平衡和不完整。書法藝術是綜合藝術,最基本的還是漢字的書寫,筆法屬於書寫,而結體屬於結構,沒有結體就沒有漢字,因此筆法重要,結體同樣重要。
王羲之書法結構千變萬化
書法創作,首先書寫點畫,須進而求結體,結體的方法只有一個,但是字體形式千差萬殊,而結體之方法,每一統一標準和規律。並且真、草、篆、隸,筆法各異,結體不同。若要想找到一種簡單的結體規律,來駕馭紛繁字體,絕非是容易的事。
然究其大要,掌握一個普通原則,敘述如下:
(一)統一
統一所包甚廣,不只一字之間,須有團結一致之精神,氣象一律之筆法,而一行之間,一篇之間,俱須秩然有序,一點一畫以一種結構合合成為一體,積字為行,一件書法作品要通觀全局。如人之五官肢體,雖各司其職各有作用,但都是受大腦之支配。一件完整的書作乃是一個有機體,彼此之間,相互聯繫,相互牽制,合為一體,和而不同。
(二)變化
統一到某種極點,難免易陷於單調,故必有變化以調劑之。故一篇之中,行有疏密,一行之中,字有大小,一字之中,筆有長短粗細,皆所以求變化也。且字體太多,絕不能盡歸一律,故必參以變化而始能孳乳無窮,然變化之極,易生紊亂,故於變化之中,不能不有統一為之連屬也。
(三)均齊
左右之間字體形狀相等為均齊。如人之兩目、兩耳、兩臂,均屬均齊之形狀,此種形狀多具莊嚴偉大之觀。故宗廟朝堂及一切政治、宗教之建築及儀式,均喜取用此式。
(四)平衡
左右之形狀不相等而分量相等,如天枰之兩端之物雖不同,而能維持其平均狀態也。在書法中此種字體極多,而結構又極難,學者當特別注意。
(五)調和
以老少之不同而能聯和為一家庭,以智愚不同之分子,而結合為一團體,以各種不同之色彩而能畫成一幅繪畫,以長短多少不同之點畫而製成一字,其必有賴於調和者甚大。截長補短,讓左側右,犧牲個人之私見,完成團體之組織,使之無過與不及之病而有彼此和諧之利。
(六)比例
世上之物,只有比較,並無絕對,故大小,長短,粗細,疏密,俱系比較之名詞。故欲此種大小,長短,粗細,疏密各得其當,則須注意於比例。以如何之比例配合而始適當,雖無一定之標準,在習慣上已有不少之規定。若違反此規定,則書法上不易得良好之結。
米芾書法的結體率意
字之結體,即獨立又整體。如果不考慮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每個字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它的結體方法,其標準是「四面停勻,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歐陽詢《付善奴秘訣》)目的是構建一個相對獨立的視覺造型單位。但是,書法作品畢竟不是由一個字組成的(少字書例外),字在作品中只是個局部,必須與其他字組合在一起。而一旦進入組合,字與字之間就會相互影響,避免雷同,尋求互補,出現一個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的變化與和諧的問題。
相同偏旁結體法相對有難度。相同偏旁的字排列在一起,不能超過三個,三個以上就成為字典了。所謂的:
「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瘠字累句,則纖疏而行劣。肥字積文,則黯黦而篇暗。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上下左右不能全是筆畫少的瘠字,也不能全是筆畫多的肥字,一定要參伍參差,錯綜其變。目的都是根據通篇章法的需要,追求結體造型變化。
趙孟結字
從通篇章法的角度來看,結體作為局部,必須隨上下左右字的相互關係而變形,而變形又會引申出字與字之間的平衡問題。這種平衡不是端整的字碼在一起就能解決的,相反、結體越端整,變化關係就越少,獨立性就越強,放在一起不是呆板就是一盤散沙。因此自古以來,許多人反對將漢字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它的結體方法,並且否定相關的研究成果。我覺得這種意見既對又不對,將結體看作是章法的局部,那是有道理的,如果將結體看作是點畫的組合整體,那就沒道理了。作品中的結體既是整體,又是局部,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它具有雙重的結體和造型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上述結體方法作為從整體出發的研究成果有它的合理性,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學習書法的過程一般是從點畫到結體再到章法逐漸遞進的,對結體兩重性的認識必然先是點畫的組合,掌握字形的協調平衡,然後才是把結體當做章法的局部,根據上下左右字的具體情況作出種種應變,打破平衡,追求更高層次的變化和協調。因此,掌握字形的協調平衡是書法學習的必經階段。
任何視覺判斷都是從比較出發的,字的偏斜、放肆、跌宕、豪放,都是因為心裡已經有一個「方端勻稱」的字在作標準,如果沒有這個標準,我們就不可能理解各種各樣的變形,就無法分析變形的特徵及其效果。傅山《霜紅龕書論》說:
「寫字不到變化處不見妙。然變化亦何可易到?不從正入,不能變出。」
王澍《論書剩語》說:「以正為奇,故無奇不法。」這些意見都是值得深思的。更何況,結體在章法構成中,無論怎樣變化,「方端勻稱」始終是一種重要的造型方式。要掌握字形的協調平衡,要理解「方端勻稱」的造型方法。
沈尹默書法
作為書法藝術的漢字結體沒有唯一準則,漢字結體哪有死板到只允許一種方法。沈尹默先生曾講過一個故事,說小時候寫「敬」字,被前輩指出結體不對,理由是「口」寫到「勹」裡面去了,應當將「口」寫在「勹」的一撇之下,位置稍向外。他照此書寫,結體果然要好些。但後來仔細研究柳公權的《玄秘塔》,發現其中的敬字,正是「口」在「勹」中的,也非常美。「口」寫在「勹」外是常規處理,比較勻稱,但大家都這樣寫就沒有特色和個性了,柳公權能將「口」寫在勹」裡,並處理好結體關係,體現了藝術大師的手段和本事。這個故事說明漢字的結體方式是多樣的,處理上既獨特又協調,那才算高明。
特別強調:「結體可以初步地加以適當注意,而不可執著地機械地認定只有一種結字方法為最好的,假使這樣執著、一定要出毛病。」(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
潘伯鷹先生的提出的各種結體方法太重要了。
學習結體方法時,首先應當理解結體的兩重性,它是點畫的組合,是個整體,有一定的基本寫法,但同時又是章法的元素,是個局部,沒有固定的寫法,所有基本寫法都得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關係而變形。只有具備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正確運用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