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頭嶺伏擊戰:八路軍圍點打援戰術的經典之作,打得日軍沒有脾氣

2020-12-17 騰訊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改編完成的工農紅軍很快就開赴到了慘烈的抗日戰場最前線,投入到了與日軍的血戰之中。

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

然而此時的八路軍缺糧少彈,總人數也僅有三萬餘人,因此在對強大的日軍作戰時要打得更有智慧,不能與日軍正面硬抗,八路軍戰士都是在經歷過近十年內戰、歷經種種磨難所倖存下來的紅軍骨幹,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單兵作戰素質較高,戰略戰術的靈活運用是其最大的優勢。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八路軍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了一次成功的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殲滅日軍1000餘人,這也是中國全面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抗日軍民的抗戰熱情。

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

如果說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是一次以逸待勞的伏擊戰,那麼八路軍第129師於1938年3月16日所進行的神頭嶺伏擊戰則又是繼平型關伏擊戰後的一次戰術升級:「圍點打援」,八路軍這個戰術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就屢試不爽,而將其用在日軍的身上也同樣有效。

八路軍指揮員在前線指揮戰鬥

1938年3月8日,第129師根據中央軍委關於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的批示,擬定了「在黎城、東陽關、涉縣地區,尋求敵人弱點或誘其暴露弱點而痛擊之」的作戰計劃,因此129師對上述地區派出了得力的偵察部隊對日軍兵力部署情況進行了詳細嚴密的偵察,很快偵察人員就發現在邯長公路沿線各縣城均有日軍駐守。其中黎城是日軍重要兵站基地,城內存放有大批日軍為晉西會戰所儲備的糧食、輜重、武器、彈藥等物資,守備兵力也相對薄弱,是日軍不容有失的戰略要地,黎城以東的涉縣日軍駐守有400餘人,而黎城西南的潞城也是敵在長治地區的重要據點,駐有日軍精銳部隊第16師團和第108師團共計3000餘人。如果八路軍圍攻黎城,那麼涉縣、潞城之敵必將會出兵救援。因此,八路軍129師決定採取「圍點打援」戰法,對日軍進行一次狠狠地打擊。

正在吃飯的八路軍戰士

八路軍129師具體作戰計劃如下:由陳錫聯率第385旅769團佯攻黎城,並阻擊涉縣的小股援敵,另以2個團為預備隊,在黎城周邊大造聲勢,布下設餌,以吸引潞城之敵前來增援;再以陳賡率領的386旅3個團,在潞城至濁漳河畔的潞河村之間設伏,一舉殲滅援敵。

八路軍阻擊陣地

在明確打援任務後,伏擊地點選擇問題成為第386旅在作戰會議上爭論的焦點。如果將伏擊地點選擇的離「圍點」的黎城太近的話,萬一敵人衝破了負責打援部隊的包圍,那麼負責佯攻黎城的陳錫聯385旅769團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如果離敵據點潞城太近的話,日軍就很有可能識破八路軍的真正作戰計劃,然後掉頭縮回城內,無法完成「打援」任務。經過一番緊張的商討,到最後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作戰地圖上所標註的神頭嶺。從地圖上看,神頭嶺位於潞城、黎城之間正中位置,且有高地、矮坡,公路從溝底通過,雖然壕溝不深,但在平原上打伏擊,這已經是最理想地形了。

八路軍重機槍陣地

而以膽大心細著稱的陳賡並不完全相信作戰地圖,他執意要親自去神頭嶺一探究竟。神頭嶺的真實地形讓所有人目瞪口呆,冷汗直流。原來神頭嶺附近地形與地圖上完全不符,地圖上公路從溝底通過,而實際卻在光禿禿的山梁上,且山梁較窄,路兩側幾乎沒有隱蔽物,不但不便於大部隊隱蔽,而且攻擊隊形也難以展開。公路北側雖有深溝,但不便於預備隊運動,敵居高臨下,反而會使我方陷入困境。按常理來講,神頭嶺並不是打伏擊的好戰場;但向來不打沒把握之仗的陳賡經過縝密的實地勘察後卻認為,伏擊戰的關鍵在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非一定要佔據絕對有利的地形才能實施伏擊戰,我們認為不適合設伏,同樣敵也是同樣的心理,所以從這方面講神頭嶺又正是八路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所進行伏擊的絕佳之地。在公路兩側有很多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廢棄工事,並且離公路僅幾十米至百米,由於這是日軍常走的運輸路線,早已對舊工事司空見慣,按照慣性思維,敵根本不會想到八路軍會在工事內隱蔽設伏。狹窄的山梁不利於大部隊展開攻擊,同樣日軍更無法展開隊形還擊。這些都是對八路軍極為有利的伏擊條件。

八路軍386旅旅長陳賡

3月16日凌晨4時,擔負「誘餌」任務的第769團開始攻擊黎城,與守城日軍展開激戰,果然受到猛烈攻擊的黎城日軍開始分別向涉縣和潞城請求增援。涉縣日軍派出數百人乘車來援,當行進至東陽關被第769團主力所阻擊,被迫撤回涉縣。與此同時,第386旅以1個連兵力,在潞城東北1505高地襲擾潞城之敵,使敵不敢派出全部兵力力進行出援,以減輕主力伏擊的壓力,最終日軍抽調了步騎兵1500餘人向黎城增援。9時30分許,當日軍增援部隊全部進入伏擊圈後,第386旅3個主力團從三面向敵突然發起攻擊,將公路上的日軍部隊進行攔頭斷尾掐腰,很快就將日軍分割為數段,八路軍戰士猶如神兵天降,打得日軍措手不及,四處奔逃。

突然遭受伏擊的日軍

正如旅長陳賡所料,由於公路地形狹窄受限,日軍根本無法展開戰鬥隊形,重火力更是無法施展,只能就地拼死頑抗。此時,八路軍所配屬的炮兵充分利用伏擊地形居高臨下,像步槍一樣採取直瞄方式,並及時根據射擊效果校正精度,雖然火炮數量不多。但是卻取得了極大地戰果。戰鬥接近尾聲時,日軍一股殘部竄入神頭村內企圖憑藉民房和窯洞固守待援,也很快被我軍消滅。戰至11時30分,除百餘敵人由潞城方向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殲,八路軍以傷亡240人的代價擊斃敵1400餘人、俘敵80餘人、繳獲各類槍枝300餘件、斃傷和俘獲騾馬600餘匹。這次戰鬥沉重地打擊了入侵晉東南地區日軍的囂張氣焰,有力地策應了兄弟部隊在晉西地區的作戰行動,以至於日軍自己也承認,這次戰鬥是八路軍「一流的伏擊戰」。

八路軍迫擊炮小組

正如中國古代兵法所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戰法運用精妙,地點選擇準確,戰術靈活多變,充分體現了遊擊戰的精髓。此戰之後,日軍對八路軍恨得咬牙切齒,甚至還專門用漢字在自己的裝甲車上寫下「專打386旅」的標語,可見這一戰對日軍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就連在伏擊戰中逃跑的日本《東亞日報》隨軍記者本多酒沼也在《脫險記》中寫道:「神頭嶺戰鬥大傷皇軍元氣,八路軍的靈活戰術,實在令人防不勝防。」

相關焦點

  • 神頭嶺伏擊,繳獲的日軍地圖把路畫錯了,劉伯承:粗心害死人
    但事實上,日軍的軍用地圖也有錯誤,比如在著名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使用的繳獲日軍地圖就有問題,地圖上的一條路畫錯了位置,到現場踩點的八路軍的偵查員也不細心,沒有發現紕漏,要不是劉伯承親自到現場勘查,恐怕八路軍就不是打勝仗,而是要吃大敗仗了。
  • 神頭嶺伏擊戰,這場戰鬥讓日軍80年都不能釋懷,並寫進教科書 !
    按照日華北方面軍於3月10日下達的命令,這段區域的負責部隊是日軍第108師團。其中,涉縣、黎城、潞城,是日軍在邯長公路駐防的三個主要中繼站。涉縣有敵400多人,黎城有敵200多人,潞城人數最多,有日軍步騎兵2000多人。令八路軍戰士切齒不已的是,駐守潞城的還有剛從南京戰場上下來的第16師團之一部。戰史記載,這一戰我軍採取的戰術是「圍點打援」,即打黎城之敵,吸引潞城日軍增援,並於途中伏擊。
  • 八路軍初期如何補充武器?神頭嶺用長矛搶步槍,1人刺殺11個日軍
    那麼八路軍到底是如何繳獲補充的呢?抗戰初期,八路軍主要同日軍作戰,由於日軍極為兇悍,即使被包圍也會頑抗到最後一槍一彈,戰鬥激烈持久,因而在戰場上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很難。據徐向前回憶,第一二九師在長樂村戰鬥(一一五師六八九團參加了戰鬥)中"消滅日軍1500多人。
  • 楊勇山東鄆城圍點打援,日軍以為八路聽不懂日語,沒料有反戰同盟
    抗戰時期,由於我八路軍中會日語的人才數量很少,在很多時候,日軍使用日語通話對我軍來說無異於天書,起到了一種天然的保密措施。但在反戰同盟的日本戰友加入我方後,日語通訊就再不像之前那樣起作用了。▲日軍在進行掃蕩1941年初,八路軍魯西軍區部隊決心拔掉對根據地威脅極大的周邊日偽軍據點,以打開局面。鄆城縣駐有日軍32師團的1個大隊和偽軍500餘人。
  • 圍點打援:避實就虛有奇效,讓國民黨成「苦命軍」,威力走出國門
    而"圍點打援"戰法的出現,為"致人而不致於人"提供有效手段。"圍點打援"的目的不在攻城,而在殲滅援敵,基本戰法是:"先以壓倒的優勢兵力迫臨城下,掃除外圍據點,作真實攻城之處置,則可促使被圍之敵緊急求援。"我軍則利用優勢兵力,在預設地區殲滅援敵。最有名的"圍點打援"的戰例,應該是蘇家埠戰役。
  • 抗戰末期,日軍戰鬥力退化,新兵親眼目睹白刃戰慘狀後,嚇得鞠躬求饒
    不過此時華北日軍雖說戰鬥力明顯退化,但仍然有與我軍反覆拉鋸的能力。 當年8月,八路軍魯中軍區收復沂水城後,日偽軍糾集3000人馬實施反撲,八路軍大踏步進退,充分利用遊擊戰、麻雀戰襲擾日偽,待敵疲憊後準備集中兵力打其中一路。設伏地點選在沂水縣城距西北約15公裡,北臨卞山、西臨喬山、南臨沂河的葛莊。
  • 八路軍三大主力師,129師最能打,為什麼發展得最好的卻是115師?
    不過雖說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時期都比解放戰爭時間更長,而且電視裡鋪天蓋地都是抗戰電視劇,但很多人更為熟悉的反而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對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大野戰軍如數家珍。但一說到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很多人估計了解得就不多了。八路軍三大主力師最出名的無疑是林帥的115師,最後也的確是115師發展得最好,但其實129師才是最能打的。
  • 用大刀根本打不過日軍的刺刀,但這件冷兵器卻能殺得鬼子哭爹喊娘
    2000打有100,又是偷襲,戰鬥毫無懸念,一片混亂中森秀樹帶著四名日軍軍官逃跑,慌不擇路連馬匹也丟了,副官木下謙一郎大尉等四人先後被追上擊斃。這個森秀樹被追得走投無路,也顧不得什麼皇軍顏面,就著大馬靴子翻牆逃跑。不料馬靴太重,大刀會義勇鄭義(這名兒起的好)從下戳上,一槍就把他屁股捅穿了。防彈衣可不防菊花呀!
  • 解放戰爭最大規模的阻擊戰: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
    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將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包圍在徐州以東碾莊地區,國民黨徐州剿總命令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從徐州出發企圖打通與輾莊的聯繫,解救黃百韜兵團,從1948年11月11日起,國民黨軍以五個軍12個師的優勢兵力,加上飛機、坦克、重炮的配合下向華東野戰軍陣地發動了輪番攻擊,華野將阻擊的任務交給了善打阻擊戰的十縱司令員宋時輪來指揮
  • 日軍精銳平原被圍,大戰將至,賀老總:不急!我們先打場籃球賽
    八路軍很少在平原地區打擊敵人,這一是因為平原地區地形不利於我軍隱蔽,二是因為平原地帶一般是日軍活動頻繁的地區,可是齊會戰鬥卻打破了這一慣例。在齊會戰鬥中,八路軍120師在冀中地區大膽實行穿插戰術,在平原地區首次取得了巨大勝利。
  • 專打386旅!日軍裝甲車印口號:《亮劍》情節,是否屬實?
    386旅在抗日戰爭英勇善戰,成為侵華日軍的眼中釘。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役中,攻入北路的日軍抓住了八路軍一名戰士,審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不是386旅的?」 這從一個細節說明,日軍對386旅是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 劍來:圍點打援,誰羊誰狼
    圍點打援,誰羊誰狼。一、阿良:黑夜,就是我的面紗。明面上參與圍殺的六妖名單:飛升境實力:綬臣(新),朱厭(舊),新裝(仙人瓶頸,陣師),官巷(新),金甲戰士+柔姨女冠=1個飛升。看戲/打援4人名單:倆飛升:斐然,張祿倆十四:道號「初生」的拄杖老者,蕭蘿莉蕭蘿莉和張祿不會參與圍殺阿良,是明確的看戲選手,但是打援就說不定了。
  • 八路軍自製蓋亮炮的由來: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
    而其餘1000名士兵連槍都沒有,人手一把鬼頭刀!一半士兵手持大刀,另一半士兵手持老套筒老鳥槍,這就是八路軍泰西部隊初創時候的武器配備了。時任司令員兼政委是楊勇將軍,副司令員董君毅將軍,參謀長何德全,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二、土坦克打碉堡。
  • 【紅色文博系列微劇】廣陽伏擊戰第一集
    要了解廣陽伏擊戰,就不得不從平型關大捷說起。我們知道,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東渡黃河以來取得的對日作戰的首場大捷,意義非凡。但這場大捷也留下個不大不小的遺憾,那就是沒有抓到一個日本俘虜。這在以往紅軍的戰爭史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個小小的遺憾在廣陽伏擊戰中被彌補了。而且這俘虜的來頭還不小,來自日軍戰力最強悍的甲級師團之一的第二十師團。
  • 【紅色文博系列微劇】廣陽伏擊戰第二集
    廣陽伏擊戰實際上一共進行了兩次戰鬥,第一次就是上集提到的林彪115師重創日軍20師團輜重部隊的那一仗。這一仗八路軍不但戰果輝煌,搶奪了日軍的大量裝備和補給,而且,是打得出乎意料的輕鬆。因為當後面的輜重部隊被伏擊時,日軍20師團的大部隊不但沒有回援,反而行軍速度絲毫未減。是日軍的20師團空有其名嗎?
  • 八路軍抗戰有多艱難?129師全部彈藥加起來還不如八百壯士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開始合作抗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下轄115、120和129三個師,總兵力45000多人。改編完成後不久,八路軍就開赴前線和日寇作戰。熟悉抗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八路軍在和日寇作戰時基本上是以運動戰和伏擊戰為主,很少打陣地戰。
  • 大刀真能拼過日軍刺刀嗎?八路老兵:一個排直接被日軍一個班挑翻
    並且日軍十分重視刺殺,各基層部隊都有刺殺教官,新兵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日軍的拼刺技術不是簡單的對刺,他們更多的是以集體作戰的能力來進行拼刺。抗戰期間,三個受過嚴格訓練的老兵組成了一個三角陣型,彼此可以互相打七八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