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歷史:八王之亂—齊王司馬冏

2020-12-05 白公子的百科書

司馬冏(?―302年),字景治,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大臣,晉文帝司馬昭之孫,齊獻王司馬攸次子 ,晉武帝司馬炎之侄,"八王之亂"參與者之一。

公元300年(永康元年)

歷史:

賈南風依趙王司馬倫之計,毒殺太子,引起天下共憤,司馬倫藉機假造詔書,以謀害太子之罪名討伐賈南風,派齊王司馬冏連夜入宮,將賈南風囚於金墉城,賈后不久便被金屑酒毒殺。

換個角度:

時近子夜,往日的宮中此時已是一片寂靜,今日遍布肅殺之氣

賈南風,一個婦道人家,居然一手遮天,這天下是司馬家的,豈容她恣意妄為!

今夜過後,這天下,終歸會回到我司馬家手中。

「殿下,前方便是賈后所在。」

「好,你們幾人隨我來,其餘人等在殿外等候。「

大殿內

」齊王來此何事?「

呵,終於在賈南風的臉上看見了慌亂的神情

"奉詔書收捕皇后!"

"詔書當從我手中發出,你奉的什麼詔?"

「自是天子之召!拿下!」

歷史:

司馬倫掌權後,任命司馬囧為遊擊將軍。司馬冏對此職位不滿,有怨恨之色。司馬倫次年便讓司馬囧出朝任平東將軍、假節,鎮守許昌。

換個角度:

從遊擊將軍到平東將軍,看來司馬倫想讓我離開朝廷啊

不過,此時朝中司馬倫勢大,我留在此處多有不便,不如趁此機會遠離朝堂,待時而動。

永康二年(301年)

歷史:

司馬倫大權獨攬,不久便接受禪讓登基,稱帝後排除異己,對於親信則大肆封賞,以至於「狗尾續貂」,各地豪強皆對其不滿。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先後起兵,各地紛紛響應。

換個角度:

」司馬倫真是丟盡了我司馬家的臉,」貂不足,狗尾續。「這歌謠怕是要千古流傳了。「

」那司馬倫何德何能坐那個位子。」

「只有殿下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面前的是豫州刺史何勖和龍驤將軍董艾,此二人手握重兵,此番若要成事,少不了這二人的幫助。

「此話不可再提,我豈會如此行事。我之所願,是效防宣帝、景帝,輔佐朝政,還天下清明,因此,絕不容司馬倫倒行逆施!「

」殿下高義!「

」事不宜遲,我等已準備妥當,隨時可以起兵!「

」好,我等率先起兵,將此事告知諸王,把檄文傳遍天下,天下共知 。「

歷史:

司馬倫被廢後,晉惠帝恢復帝位,拜司馬冏為大司馬、加贈九錫之命,準備器物、典章策命

換個角度:

大司馬 、 九錫之命,位列輔政大臣,當年宣帝、文帝也是如此

終於走到了這一步,位極人臣,接下來,便是大展宏圖之時

」殿下,成都王要離京了。」

「什麼?"

成都王司馬穎,與我一同起兵,若不是他擊潰司馬倫的軍隊,恐怕結局難料,我本想讓他與我一同輔政,平衡各方勢力,卻不想成都王的母親病危,只得回封地鄴城。

歷史:

司馬冏大權獨攬,日益驕縱,任人唯親,沉湎於酒色,不肯入朝朝見。如此種種,令朝廷側目而視,天下大失所望。

換個角度:

」殿下,如今齊王府中,有掾屬四十人,宅第館舍已然不夠,是否削減人數?「

」何須減少人數,我既為大司馬,區區四十人還嫌多嗎,宅第館舍不夠,那就擴建。「

」這附近皆為房舍,已無可用之地。「

」拆!「

」殿下,如今府邸擴建,但又略顯空曠。「

」空曠?後房設懸鐘樂器,前庭列八佾舞蹈。「

」殿下,殿中御史桓豹直接向天子奏事,未經齊王府。「

」大膽,將桓豹捆來見我!「

」殿下,這些時日殿下所為已令群臣不滿,萬望殿下莫再如此。」」

「群臣不滿?我怎看不出,我只覺得他們對我俯首帖耳。」

「殿下,諸王不可深交,請殿下慎重!「

「退下!你好大的膽子。」

歷史:

永寧二年(302年)五月,欲久專朝政,以晉惠帝子孫俱盡,立清河康王司馬遐之子,年僅八歲的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以自己為太子太師。

換個角度:

如今我風光無限,只是陛下對我多有戒備,真是不知好歹

既如此,那就...........................

「參見陛下。」

「大司馬來此何事?」

「如今天下漸變,不妨重立太子,以安民心。」

「...............,如今我已無無子嗣,大司馬可有人選?」

「清河康王司馬遐之子司馬覃,可堪大任。」

「那就依大司馬所言。」

「司馬覃年幼,需設太子太師,臣不才,願為此任。」

」可。」

如此,等太子繼位,我依舊是輔政大臣,無人可在我之上。

歷史:

翊軍校尉李含逃奔到長安,詐稱接受了密詔,讓河間王司馬顒誅殺司馬冏,司馬顒表列齊王司馬冏罪狀 ,揚言率領十萬人馬,將與成都王司馬穎、新野王司馬歆、範陽王司馬虓共會洛陽。

換個角度:

河間王表疏傳到洛陽,齊王府

」先前司馬倫篡權奪位,社稷傾覆。我糾集義師,掃除元兇,忠義可昭天地。如今河間王、長沙王聽信讒言,兵鋒直指洛陽,諸君可有良策?「

」殿下,如今河間王率10萬大軍,與諸王共會洛陽,此勢猶勝當年三王聯軍,擋無可擋,避無可避,不如交出權柄,是為萬全之策。「

「臣複議。」

司徒王戎、司空東海王司馬越,你二人枉為人臣,此刻我若交出權柄,豈有活命之機。

」萬萬不可!明公披堅執銳,方有今日。論功行封,事多未能周遍。屬下失職,責任不在明公之府。河間王讒言叛逆,理當誅討。再者,漢魏以來,王侯免職,妻女亦無法保全。持此議者當斬!"

此話一出,百官面面相覷,再無異議者 。葛旟,不愧是吾之肱股。

」諸君已無異議,那就各司其職,準備討伐逆賊,為防止諸王聯合,先將司馬乂控制起來。」

歷史:

永寧二年(302年)十二月,為防止長沙王與河間王聯合,司馬冏決定先發制人,卻不料長沙王司馬乂逕自入宮,發兵進攻司馬冏的府第,連戰三天 ,司馬冏兵敗。

換個角度:

「殿下,長沙王府已人去樓空。」

「居然跑了,他能跑到何處?..............不妙,快進宮!"

長沙王與齊王在宮中交戰,初期齊王軍力佔優,形式一片大好

」呵,區區長沙王,兵寡將微,豈能與我抗衡。」

「殿下不可大意,若是長沙王挾持天子,只怕形式不妙。」

「不必憂慮,大義在我。」

「報!長沙王宣稱大司馬謀反,意圖加害天子。」

「豈有此理,我何時加害天子?」

「大司馬攻城之時,天子在城樓之上,險被誤傷。」

「為何天子會在城樓之上!?」

晉惠帝險被誤傷,此事經長沙王宣傳,朝臣紛紛勤王救駕,戰事逐漸逆轉

」殿下,如今軍心不穩,恐已無力回天。「

」但此時已無退路。進,則一線生機,退,則萬劫不復。「

」末將有一計,或可保全眾人。「

」說來聽聽。」

「以殿下之身,換將士安穩,殿下以為如何?」

"大膽!你們竟敢................「

司馬冏被斬於閶闔門外,首級巡示六軍

其黨羽兩千餘人都被殺,夷滅三族

司馬冏的兒子淮陵王司馬超、樂安王司馬冰、濟陽王司馬英被囚禁在金墉

歷史評價:

①"司馬冏名父之子,倡義勤王,摧偽業於既成,拯皇輿於已墜,策勳考績,良足可稱。然而臨禍忘憂,逞心縱慾,曾不知樂不可極,盈難久持,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倘若採王豹之奇策,納孫惠之嘉謀,高謝袞章,永表東海,雖古之伊、霍,何以加焉!" ;

②"偉哉武閔!首創宏謨。德之不建,良可悲夫!" ;

③"少稱仁惠,好振施,有父風。" ;

④"冏驕恣日甚,終無悛志。"

相關焦點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換個角度看歷史:八王之亂—長沙王司馬乂(下篇)
    司馬乂(277年-304年3月19日)字士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 ,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異母兄弟,母為審美人 ,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歷史:蜀中叛亂愈演愈烈,向洛陽求援,司馬乂派軍水陸並進,前往蜀中平叛換個角度:長沙王府接到蜀中求援書信,茲事體大,速召眾人議事
  • 「八王之亂」與五胡十六國如何在統一王朝的分裂縫隙中形成?
    八王之亂 中國古代的歷史既有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時的太平盛世,也有春秋戰國和五胡亂華時的連綿戰亂,有人說盛世和亂世既是起點又是終點,漢唐盛世正是在秦隋末年的混亂中建立的
  • 他是司馬懿的庶子,和孫子爭奪皇位,過了2個月的皇帝癮
    賈南風確實是「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可司馬家的各路諸侯王也是打著剿滅她的旗號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至於親情、血緣,可謂一錢不值。這其中有一位身份很特殊的人:趙王司馬倫。如果排起輩分,他是當仁不讓的爺爺,年齡僅次於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的四兒子)。面對自己孫子輩的司馬衷(司馬炎是司馬倫的侄子),司馬倫也沒手軟,直接廢了這個傻瓜皇帝並且取而代之。
  • 動蕩不安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八王之亂」大混戰,百姓民不聊生
    八王之亂是指司馬家族為了爭奪西晉中央政權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家族之間的這種權力鬥爭持續了16年,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政權而告終。 該政權之爭主要有司馬家族的八個王參與,因此歷史被稱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在當時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這也成為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早在曹魏政權時期曹爽掌權時,有人就向他指出,如果不把他的曹魏族人封王,那麼政權就可能落入不同姓氏的人手中,但曹爽卻沒有接納這個建議。結果最後,曹魏的政權被司馬家族奪走。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該國在晉代歷史上被命名為西晉。
  • 他需要為八王之亂背鍋?都是司馬炎的錯
    恰好西晉王朝建立50年左右,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胡人趁著這個機會南下,五胡亂華就這麼開始了。由此可見,當年司馬懿在遼東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五胡亂華做鋪墊的。如果遼東派重兵防守的話,說不定西晉不會滅亡那麼快。二、司馬懿和八王之亂沒有本質關聯。
  • 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任何一個取得成功的人,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問題,過去的思維不會成為他們的桎梏,他們能夠突破常規的思維,取得創新碩果。當思維遇到「瓶頸」時,不妨換個角度看一看,或許就會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了。你看,大海的波濤都被我搖起來了。所謂大與小、強與弱、喜與悲等,很多時候都是依照人們的感官和習慣認定的。若換個角度看問題,人生的風景可能大不相同。要做到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或災難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它需要睿智和勇氣。在大發明家託馬斯.愛迪生67歲時,他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百萬美元。
  • 歷史上的五胡亂華,到底讓中國人口減少了多少?
    我國歷史上曾爆發過一場「永嘉之亂」,其發動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 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以及其他的一些民族也在這一行列中。他們在西晉朝中內亂,國內政權搖蕩不安的時候,五大民族的胡人聯合組成軍隊,攻擊西晉,所以西晉時期的這場戰亂又被稱作「五胡亂華」。
  • 司馬倫八王之亂最終什麼結果?司馬家苦心經營被司馬倫毀於一旦?
    雖然司馬昭也有野心,但是他也有著同野心相陪的能力,可是司馬倫呢,八王之亂讓司馬家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那麼司馬倫八王之亂最終結果如何? 八王之亂的主要參與者都有誰?司馬倫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司馬倫,司馬懿的小兒子,也是八王之亂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族內亂,如果沒有這場內亂,估計司馬家汲汲營營所篡奪的天下應該不至於這麼快就消亡。
  • 古代歷史上六大致命的政變,直接敲響了王朝的喪鐘,第三自己受益
    四、八王之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以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為主要參與者,西晉皇室內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最終導致西晉滅國,此後更是長達數百年的大動亂。三、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趁魏帝曹芳祭拜高平陵的時候,脅迫郭太后,控制了京城,並上書皇帝要求罷免曹爽等人。
  • 【鬱氏文化】yesuo聊歷史||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昨天,好朋友姜新老師給我發了個圖片,「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說我取了個好名字。之前一位四川的同名鬱松的本家取的微信名就叫「澗底松」,當時我還疑惑為什麼取這個名。現在看到這句詩,一下子恍然大悟。 如此眾星拱月,你說《三都賦》要不火也難,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想當初西晉詩壇領袖陸機(東吳陸遜之孫)也想作《三都賦》,聽說左思已經在寫,給弟寫信嘲笑說,這裡一個粗鄙之人也寫三都賦,將來我要用它蓋酒罈。後來看到左思寫好的三都賦也是嘆為觀止。
  • 換個角度看問題,人生也許就會「海闊天空」!
    面對事情心態的不同,導致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當人生的路遇到障礙時,需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改變思路就是改變人生換個角度看問題,暫時的失敗,只是上帝見你太辛苦,特意讓你靜下心來慢慢地把關鍵之處想清楚,在給你時間。不久的將來讓你品嘗到更大的幸福與甜蜜。
  • 司馬炎不做錯這事,西晉不會滅亡,更不會有八王之亂
    潛伏這麼多年,司馬家族終於可以登上歷史舞臺了。而司馬氏開了先例,當庭誅殺皇帝,以至於後來的亡國之君下場都不是很好。 得國不正,這是西晉的原罪,封建時代的價值觀就是忠君報國,司馬家的皇帝知道自己沒有什麼臉面再提那個"忠"字,只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 胡咧兩晉(增一)楊珧推動司馬炎分封諸王,卻在八王之亂中被滅族
    歷史學者們關於西晉亡國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經驗總結,一般來講都繞不過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的八王之亂。從表面上看,這場導致西晉亡國的亂局是司馬諸王爭奪皇權,而實際上它的禍患在司馬炎決定採用分封制的時候便已經埋下了。而推動這一切發生的人便是身為尚書令的楊珧,及其同黨的門閥士族。楊珧在西晉的時候地位非常顯赫,他是西晉門閥弘農楊氏的核心成員。
  • 【影像】換個角度看世界
    【影像】換個角度看世界 2020-08-07 2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換個角度看或許不是
    但《全職法師》隨著聖城之戰的結束後,就完結了,對此很多粉絲也紛紛不滿,覺得《全職法師》爛尾了。但在亂叔的完結聲明中卻看到了亂叔想說的話,因為關於全職法師到底是不是爛尾變成了《全職法師》迷們爭議的話題。 亂叔的如此結尾,其實換個角度去想就能明白了
  • 換個角度看世界,跳出世界看自己,尋不一樣的人生
    當我們跳出圈子看自己,換個角度看世界,你就會發現許許多多的不同之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其實用在生活中,也是適用的。「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像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這是詩人海子寫過的一句話。
  • 李鴻章擺鴻門宴,不僅殺了八王,還對手無寸鐵的太平軍下手
    李鴻章在歷史上設過一次鴻門宴,一共來了八位將軍,但是最後的結果人頭就落了地,這頓飯也被稱為「清朝最難吃的一頓飯」。 1863年9月,李鴻章率軍圍攻蘇州,而鎮守蘇州的,正是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