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司馬懿的庶子,和孫子爭奪皇位,過了2個月的皇帝癮

2020-12-22 亂世中的歷史

引言

司馬炎死後,晉朝皇族大亂的帷幕就此被拉開。對於這種宗室同室操戈,無外乎就是因為權力。賈南風確實是「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可司馬家的各路諸侯王也是打著剿滅她的旗號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至於親情、血緣,可謂一錢不值。這其中有一位身份很特殊的人:趙王司馬倫。如果排起輩分,他是當仁不讓的爺爺,年齡僅次於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的四兒子)。面對自己孫子輩的司馬衷(司馬炎是司馬倫的侄子),司馬倫也沒手軟,直接廢了這個傻瓜皇帝並且取而代之。只可惜司馬倫的皇帝生涯只有短短的兩個月,短到後人從來都沒有承認過他。

司馬昭和司馬炎劇照

庶出、幼子卻得到了「天賜」的機會

司馬倫是司馬懿最小的兒子(第九子),由柏夫人所生。按照這種出身,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因此司馬衷可以是太子,司馬攸也有爭儲的資本,司馬倫則只能老老實實地做他的王了。這樣的邊緣王爺是如何逆襲成為皇帝的呢?賈南風亂朝。

柏夫人劇照

賈南風是個有野心、有手腕而且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利用楚王司馬瑋殺掉了權傾一時的楊駿(楊芷皇后的父親)和汝南王司馬亮,接著又把司馬瑋殺了,最後還把愍懷太子司馬遹給廢掉了。可以說,賈南風獨攬大權的道路上最有威脅的幾個人都被她一一剷除。然而這卻給司馬家的各位諸侯王提供了一個契機:廢黜賈南風,力保司馬家的江山。

在賈南風執掌大權近九年的時間裡,司馬倫實際上就是她的一個「打手」,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趨炎附勢。在構陷楊皇后的過程中,他都沒少出力。也正是利用賈南風對他的信任,司馬倫開始對昔日的「主人」開刀了。

賈南風劇照

誅殺賈南風卻反受制於人

幾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劇中便出現了司馬倫的身影。這部劇集把他著實美化了一番,儼然一副少年老成、極負心機的梟雄形象。其實歷史上的司馬倫資質很平庸,按照《晉書》的記載:「倫素庸下,無智策,復受制於秀……」司馬倫是個沒什麼才華的人,他的計謀多是出自其幸臣孫秀之手,這也為後來的失敗種下了隱患。

司馬倫劇照

賈南風擅權惹怒了所有人,一股廢黜她的暗流正在湧動。這時的孫秀則顯示出了狡詐的一面:他建議司馬倫反戈一擊,可在此之前還要藉助賈南風的手除去太子司馬遹。這個一石二鳥之計讓悲催的司馬遹年僅二十二歲就死於非命,也為司馬倫最後篡位掃清了障礙。

愍懷太子司馬遹劇照

司馬遹死後,司馬倫立刻發兵入宮,廢賈南風為庶人(後來被毒死),然後將賈氏一黨盡數誅滅。自此以後,司馬倫掌握了大權,大肆封賞自己的兒子和同黨,當然也包括孫秀。更重要的是朝堂內外的人都知道司馬倫不堪大用,孫秀才是真正管用的人。

秀之威權振於朝廷,天下皆事秀而無求於倫。---《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司馬倫傳》

說司馬倫是個傀儡可能有點冤枉他,可正是孫秀的一個個建議讓司馬倫走上了一條看似光鮮榮耀的路,不曾想這也成了他的不歸路。

逼孫子退位卻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權力就像一副上癮的毒藥,明知道危險重重仍然義無反顧。縱然司馬倫已經大權在握,也不如皇帝的名頭更有誘惑力。他再次採納了孫秀的建議,逼司馬衷退位,自己為帝。這就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極為諷刺的一幕:爺爺是皇帝,孫子為太上皇。

由於對權力的無限追求,原來有多少人反對賈南風,現在就有多少人對抗司馬倫。在司馬倫為帝後,另外三名手握重兵的齊王司馬冏(司馬攸的兒子)、河間王司馬顒(司馬懿三弟司馬孚的孫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十六子)同時起兵討伐「逆賊」。

齊王司馬冏劇照

其實從原來的楊駿、司馬亮、司馬瑋到現在的司馬倫,在一次次爭鬥後,每個人都是廣樹親黨、排除異己。國家除了混亂沒有絲毫改變,所以他也會和前面三位一樣得到相同的結局。僅僅兩個月後,司馬倫的皇帝夢就破碎了。不但如此,他的家人及同黨也被誅殺殆盡。

司馬倫劇照

結語

作為司馬懿庶出的幼子,司馬倫能登基為帝可以算是一個奇蹟,然而對於司馬家的天下則是萬般的不幸了。無論司馬懿這個江山得來的多麼令人「不恥」,他和司馬師、司馬昭三人也算是勵精圖治。晉朝的家業在僅僅維持了二十多年後就開始分崩離析,還因此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數百年的戰亂。也許,這就是對司馬懿一種莫大的諷刺吧。

相關焦點

  • 李淵明知道李世民要爭奪皇位,卻不趁早除掉他,他在猶豫什麼
    導讀:李淵明知道李世民要爭奪皇位,卻不趁早除掉他,他在猶豫什麼? 封建社會下,權力則是王道,古人為了爭奪皇權死去活來的,皇子們是離皇位最近的人,如果這個朝代安穩,那麼在任的皇帝肯定要從皇子裡面挑選優秀的皇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不過皇帝有著眾多的妃子,而且皇子也不是一個二個的,只有一個人才是最幸運的,不過很多朝代都是以皇長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不過歷史上有很多皇子,為了能夠爭奪皇位最後自相殘殺。
  • 他本是皇帝喜歡的兒子,因為爭搶皇位,而被幽禁二十七年
    在古代封建王朝社會中,皇帝一直是九五之尊,地位權利都是一國最高的。許多人都十分羨慕出生於皇家的人,因為他們一出生就在皇家,就有著享不盡的富貴,而且一出生他們的地位就比一般人尊貴。其實在古代,身處皇家也不是那麼好的,由於皇帝只有一個,所以皇宮之中會出現許多明爭暗鬥。
  • 順治去世前有7個兒子,為何最後讓一個不得寵的庶子當了新皇帝?
    而且在歷代王朝,大多數皇帝首先考慮的也是嫡長子,那些由非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大都有其原因。比方說李世民,他是嫡次子,卻是被殺的弟弟李建的兒子。即使是次子上位的李世民,在選擇繼承人時,首先考慮的還是嫡長子。就算長子沒有了,他也可以讓頗有才幹的諸子不管,仍然選嫡子。看得出來,這個制度深入人心,然後,問題就來了。那一年順治有八個兒子,為何偏偏挑了不得寵的庶子當新君?
  • 唐太宗殺兄殺弟,清朝三百年,為何沒有一個人因爭奪皇位被殺?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之子秦王李世民為了皇位,在玄武門發動兵變,並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成功上位,成了大唐皇帝,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均是李世民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身上流著一模一樣的血。 可是,為了皇位,為了那個位子,他終究殺死了親哥哥和親弟弟。
  • 為什麼司馬懿最後得到了天下?因為他活得夠久熬死了曹操兩個後輩
    沒有和那些豪傑爭奪這個大世,但是卻在最後依靠計謀和自己的權利一步步吞噬了整個王朝。可以說在三國中最另類的就是司馬家族了,他們從來不活躍在戰場之上,只是暗暗的隱藏在各大勢力的幕後,最後選擇了曹操。也不得不讚嘆他們的眼光。他們選擇對了曹操在最後一統天下,而他們一步步瓦解曹操家族的勢力,最後整個天下都拿到了自己手中。
  • 他是司馬懿的孫子,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戰亂,讓三國盡歸於晉
    他是司馬懿的孫子,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戰亂,讓三國盡歸於晉晉立國後,司馬炎每日花天酒地,荒淫無度,分封司馬氏同姓王30幾個,並且聽從皇后賈南風的建議,立其子司馬衷(弱智兒子)為太子,這些舉動的後果直接導致了日後西晉的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又直接導致了西晉國力空虛,導致了日後的國破家亡。
  • 順治皇帝一共八位阿哥,為什麼會讓「庶子」康熙成為了新君?
    康熙是庶子不錯,但是並非不得寵。康熙能夠繼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婆婆媽媽。順治皇帝一共八位阿哥,分別為:長子牛鈕、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四子榮親王、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綬、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幹。
  • 八位盛唐皇帝:六位是正妻所生的嫡子,兩位是小妾所生的庶子
    唐國公李昺有四個兒子,老大名叫李澄、老二名叫李湛、老三名叫李洪,老四名叫李淵。李昺去世之後,年紀最小的李淵,繼承了唐國公爵位。古代的時候,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個小妾。正妻的兒子是嫡子,小妾的兒子是庶子。只要有嫡子在,庶子就沒有繼承權。
  • 為什麼曹操的曹魏會被司馬懿取而代之?根源是什麼?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開始掌握曹魏大權,並最終在司馬懿孫子時實現司馬氏家族建立新王朝並統一天下。本來大有希望統一天下的曹魏卻為他人嫁衣裳,從曹丕代漢到司馬懿奪權成功間短短29年,曹魏從政權建立到大權旁落。這裡面原因是什麼呢?
  •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有哪些厲害之處?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助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的重臣,後期甚至成為了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他善於出謀劃策,多次徵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徵平定遼東。同時,他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貢獻。在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他被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在其孫子司馬炎稱帝後,他被追尊為宣皇帝。
  •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有哪些厲害之處?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助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的重臣,後期甚至成為了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他善於出謀劃策,多次徵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徵平定遼東。同時,他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貢獻。在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他被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在其孫子司馬炎稱帝後,他被追尊為宣皇帝。
  • 順治共有八個兒子,卻讓一個不得寵的庶子成為了皇帝,原因為何?
    而孝獻皇后董鄂氏就是大名鼎鼎的董鄂妃,順治皇帝應該就是因為她的去世而傷心欲絕,導致臥病不起,最終也追隨她而去,上演了一幕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董鄂妃曾生下了皇四子,按說皇位最有競爭力的就是董鄂妃所生的這位皇四子,可惜四皇子出生不到三個月就病死了,甚至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傷心已極的順治皇帝,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如果他不死的話,皇位肯定就沒有玄燁什麼事了。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比如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裡,他在世的時候也就只有豪格獲封為肅親王,最終除了繼承皇位的順治,獲封王爵的也僅僅只有豪格、碩塞和博穆博果爾三人。再比如《康熙王朝》中提到的班布爾善,他的父親塔拜雖然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是爵位只是一個三等輔國將軍,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排在倒數第三位,而這也導致的班布爾善的起點也非常低,使得他不得不長期選擇依附於權臣鰲拜,進而成為其屬下和黨羽。而與此同時,清朝時候宗室成員的待遇又往往與爵位等級密切相關,爵位越高所獲得了俸銀也就越多,反之則「待遇」上會明顯差很多。
  • 弘曆是個不錯的孫子
    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認準你尋找接班人的目的以及皇權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而至於過渡階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過渡階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質,不可高,也絕不可少。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句話,叫「顧左右而言他」。 據說,康熙年老時有一個知己叫方苞,他是唯一可以和康熙暢懷交談、毫無顧忌的人,也是康熙在遇到難決的事情時,唯一可以諮詢的人。當時,康熙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很是頭疼。
  • 少帝劉辯和漢獻帝劉協,兩個「爭奪」皇位的兄弟,卻都是遭人脅迫
    造成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應該就是皇帝的年齡太小,沒有辦法行使皇權,要由其他人來代勞,比如說外戚。外戚經過長時間的經營,羽翼逐漸豐滿起來。所以東漢時期的傀儡皇帝很多。有的皇帝長大後憑藉身邊的宦官除掉外戚,奪回權力。這也是東漢時期宦官經常得勢的原因,就比如漢桓帝。而有兩個東漢皇帝始終都是別人的傀儡,這兩個傀儡是兄弟的關係,被各方勢力攜裹「爭奪」皇位,卻不是出自本人的意願。
  • 白撿了皇位的嘉慶,為什麼卻變成了傀儡皇帝?只因父親乾隆不準!
    自古以來,多是帝王無情家,為了爭奪皇位,大打出手。最出名的玄武門事變,李世民殺害自家兄長,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展示了帝王家的無情與冷漠。皇上、皇子、甚至眾多臣子,之間都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無不想爭奪最高權力,當皇上。
  • 皇帝繼位都愛玩「勉為其難」的套路,他卻玩砸了,與皇位失之交臂
    張勳腦後拖著一條花白的長辮子,他先向溥儀磕頭請安,然後直奔主題:「共和不合咱們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心中大喜,卻沒忘記老師的教誨,知道不能這麼快答應,當即推辭道:「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張勳老奸巨猾,當然不會傻到信以為真,又將小皇帝大力誇獎一番。兩個人就這樣心照不宣,一個再三請求,一個再三推辭,總算把戲演足了。最後,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
  • 朱元璋九世孫活了45歲,24年都在坐牢,當了一年皇帝就被清軍俘殺
    在古代,皇位被很多英雄豪傑所覬覦,殊不知皇帝也有皇帝的苦處,尤其身處末世的皇帝更是個危險的職業。在明朝崇禎皇帝自盡後,明朝的殘餘政權還延續了18年,在這18年裡還出了三個皇帝兩個監國,這幾個帝王雖然都是九五之尊,但是幾乎沒有機會享受過,反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 豪格實力最強,為何皇位爭奪還是敗了?多爾袞:該強硬時他軟弱了
    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圍繞皇位的爭奪很快展開了。當時最有實力爭得皇位的有兩個人: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兒子、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作為皇太極長子,豪格戰功赫赫,八旗中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支持,外加一幫皇太極的重臣。更重要的是,漢族皇權「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已經逐漸影響滿清八旗,而且威望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也支持豪格。
  • 後梁末代皇帝朱友貞:兄長弒父他弒兄,用一道假詔書奪得皇位
    晚唐時,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弒殺唐昭帝和唐哀帝,覆滅唐朝三百年宗廟社稷,建立了後梁。朱溫在位第六年,想將皇位傳給義子朱友文,於是被次子郢王朱友珪弒殺。朱友珪秘不發喪,將弒父之罪歸於朱友文,矯詔命令弟弟朱友貞殺掉朱友文,然後登基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