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說裡,是唐末時期的普足大師遠赴聖泉崖,將當地的茶樹移植回了安溪清水巖,並且將自己種茶、制茶的方法教導給了當地的居民。但這個時候的茶,從制茶工藝上來講,還屬於綠茶。直到一位叫「烏龍」的退隱將軍在無意間發明了「搖青」工藝,經過不斷的完善後,才有了獨具當地特色的「烏龍茶」。時間來到乾隆六年,安溪烏龍茶已經是非常有名的一款茶葉。當時有一名叫做王世讓的官員,在京城拜見禮部侍郎方苞時,將家鄉的烏龍茶做禮相贈。方苞品後覺得滋味非常好,又獻給了乾隆帝。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茶上也是頗有造詣,品茶之後尋來王世讓,了解此茶淵源後,以茶葉形似觀音臉、色重如鐵為由,遂賜名鐵觀音。
此番淵源是真是假如今已難以分辨,但鐵觀音此茶卻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作為一款如此有名的烏龍茶,鐵觀音當然有著自己的獨特、雅致風華。鐵觀音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清香、濃香、陳香三種類別。每種類別又有著自己獨有的色、香、味。
傳統鐵觀音大都是濃香型鐵觀音,重搖青、重發酵。幹茶看顆粒緊實色澤偏暗,衝泡後香氣馥鬱濃烈,穩定。所謂「七泡有餘香」,指的就是濃香型鐵觀音。因為發酵到位,不僅茶香持久,茶味口感甘醇厚潤、喉韻明顯、餘味悠長。
清香型鐵觀音是以現代新工藝製成的輕發酵類型的鐵觀音茶。幹茶看起來更加的翠綠有光澤。衝泡後茶香優雅、香味醇正。口感清淡有回甘。比較適合口味偏淡的茶客們嘗試。但清香型鐵觀音由於清發酵,因此茶性偏寒,腸胃不好的話最好不要選擇,就算喝也要少喝為宜。其次無論是香氣還是茶湯的持久性上都明顯不如傳統鐵觀音香味持久、耐泡。
最後一款是陳香型。這一款其實是上面兩款長時間存儲後再反覆加工而成。其成茶色澤烏黑、茶湯厚重、滋味甘醇綿軟、香沉韻凝。湯色與口感更接近普洱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