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眼鏡匠眼鏡市場老城
長垣的眼鏡行業歷史很長,早在明朝末年,縣城南部就流傳著一首歌謠:「小挑一挑遊四方,鋦盆鋦鍋鋦大缸,掙錢還數修眼鏡,一年掙來三年糧。」受黃河水患侵害三年兩淹的長垣人為了養家餬口,災後擔起鋦鍋挑外出掙錢。
明末清初,魏莊鎮梁寨村有戶高姓人家,常年擔著鋦鍋挑在外奔波,活動於京州府縣。當時眼睛已經從西方傳入中國,高姓人家在長期鋦鍋生涯中,摸索出一套修配眼鏡的技術,由於是冷門行業,較為掙錢。他們毫無保留地將這一技術傳授給十裡八鄉的親朋好友,後廣為傳播。於是在全國各地都可見到長垣修配眼鏡的挑子
解放後,長垣的眼鏡匠們放下了眼鏡挑子走出家門,紛紛到全國大中城市設立眼鏡店,也有的在大的商廈設立專櫃,使這一傳統的眼鏡業上了規模,上了檔次。
長垣的眼鏡業也經過大起大落。「文革期間」,興起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眼鏡匠們深受其害,許多人因此而改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文革」中窒息的眼鏡行業又煥發了新的生機,並得到了恢復和迅速發展。
到1982年就有眼鏡生產廠家26家,經營眼鏡門市部9個,從業人員1300人,外出銷售,修配的眼鏡匠5000餘人。
過去長垣的眼鏡匠常常赴江、浙、兩湖採購一些眼鏡半成品進行加工,後來江浙一帶的生產廠家紛紛派員帶貨到長垣,分別住在縣城前街的長垣旅社、大眾旅社和迎賓旅社等十幾家旅社,進行眼鏡交易。
後來,隨著眼鏡業務不斷擴大,縣政府投資35萬元,將老縣委門前街改建成玻璃鋼瓦蓋頂的眼鏡專業市場一條街,使商戶發展到112戶,年經營額由2500萬元增長到6000萬元。
長垣眼鏡專業市場的快速發展,使眼鏡市場一條街越來越滿足不了眾多客戶的需求,城關鎮政府瞧準了這個商機,於1989年將原迎賓旅社拆建成一座封閉型的三層眼鏡市場大樓。大樓佔地51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共212間營業廳室,容納580個攤位。
市場內設施齊全,舒適安逸。新封閉市場啟用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生產廠家,580多個經營單位入駐市場,上市產品達260多個,花色規格580多種,每天人流量達1200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眼鏡商人操著各地方方言,看樣訂貨,定料加工。市場內水晶鏡、光學鏡、玻璃鏡、膠片鏡品種齊全。有色鏡、變色鏡、平光鏡、近視鏡、老花鏡、立體鏡、兒童鏡、多功能眼鏡五光十色,品種達280多種,580多個規格花樣。就連北京、上海、廣東各地眼鏡店買不到地方釘、膠連、微型螺絲等眼鏡配件這裡也應有盡有。
為了促進眼鏡業的發展,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眼鏡市場由老城區搬遷到新城區汽車站附近。
投資2000萬元,佔地40000平方米,市場南北508米,內有高、中、低檔營業房700間,每座房設營業廳、衛生間、會客廳、儲藏室和居室,市場內運輸、金融、電信、工商、治安保衛、幼兒園、餐館等設施齊全。投入使用後,市場內常年住江、浙、湘、鄂、魯、晉等十多個省市及本縣的500家經營單位。同時還設有200多個維修點,上市品種280多個,規格花樣580多個,各種高、中、低檔成鏡、鏡架、鏡片、儀表、工具和零部件樣樣齊全,應有盡有。產品銷往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同時還遠銷臺灣、新加坡和俄羅斯。市場旺季日流量超過2000人次,年成交額近億元。
長垣的眼鏡匠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一個大行業。
師鴻光 供圖